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城乡收入比指标,选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分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所辖市、县两个尺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时空分异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序变化上看,市域和县域的城乡收入比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县域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虽然始终高于市域,但两者变化情况类似,均为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2)从空间分异格局来看,市域以较低和中等城乡差距区为主,而县域则以低和较低城乡差距区为主,但近年来均是较低城乡差距区逐渐占主导.(3)从空间自相关角度来看,市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近期呈现负相关;县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与市域尺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关联类型上看,市域和县域都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但这两种显著关联区数目逐渐减少,近期,市域尺度上仅北部存在一个显著LH区,而县域尺度上四种显著类型区集中分布于中部以及北部,但集聚性较弱.通过对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地域单元之间空间联系研究,可为辽宁省及类似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格局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建省各县(市、区)2005年和2014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性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并有围绕沿海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不断趋向于协调,表现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县域逐渐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型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联上看,Moran’s I由2005年的0.422降为2014年0.374,表明不一致性指数较高(较低)县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减弱,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以"高-高"型集聚区域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3.
基于抖音电商指数,运用空间分类法、位序-规模法则、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以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局部的连片分布特征明显.与实体经济对比发现,除北部外围区低值连片分布类似外,其他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2)从位序-规模特征来看,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指标,高水平区数量少,但影响作用强,拟合曲线属于接近首位型的类型且"翘尾"现象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整体表现出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导的局面,且空间关联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与实体经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布特征.(4)从影响因素来看,电商基础环境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县域抖音电商指数发育水平;实体经济的支撑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其提升作用不明显.从深层次来看,县域抖音电商指数的提升更多地与创业者的经营意识、专业化运营以及产品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省森林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在省域林地范围内利用网格布点采样,共布设840个土壤剖面样点,通过对数转化对土壤有机碳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Moran's I与地统计学结合的GIS技术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全局Moran's I表明森林土壤有机碳具有极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Moran's I揭示千岛湖周边地区、丽水西部等地是森林土壤有机碳高值集聚区,而浙江中部地区是低值集聚区。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实验变异函数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森林土壤最好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随后用普通克里格估值方法绘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测算表明土地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人为改变土地类型、局域性种植经济林等非区域性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森林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在省域林地范围内利用网格布点采样,共布设840个土壤剖面样点,通过对数转化对土壤有机碳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Moran's I与地统计学结合的GIS技术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全局Moran's I表明森林土壤有机碳具有极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Moran's I揭示千岛湖周边地区、丽水西部等地是森林土壤有机碳高值集聚区,而浙江中部地区是低值集聚区。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实验变异函数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森林土壤最好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随后用普通克里格估值方法绘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图,测算表明土地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人为改变土地类型、局域性种植经济林等非区域性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豫东平原2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遥感影像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40多年间县域尺度上聚落变化特征的一般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各县域内聚落均表现为总面积增加及斑块数量减少的特征;县域尺度上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均偏小,但多数县域呈上升态势,表明其聚落规模结构相对均衡,较大规模聚落发育不够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其聚落规模体系的变动更为显著.(2)1972-2015年县域聚落空间分布由集聚分布向离散分布变化;聚落空间扩张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市)中心邻近区位,但不同县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县域聚落变化受人口、经济和交通等因素驱动,且这些因素所引致的差异程度在逐渐增强.该研究结果可对乡村聚落调整和聚落体系优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90m分辨率的SRTM DEM为源数据,分析云南省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征.筛选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云南省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大小为11×11;地形起伏度由西北向东南梯度递减,与海拔关系密切,两者存在线性关系;地形起伏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空间负相关关系,呈高—低,低—高,高—高,低—低四类空间分布集聚,其中高—低水平区集中在云南省西部,低—高水平区集中在云南省中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工业用水效率和工业增长空间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各区县2006-2009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工业增加值为研究对象,运用Moran's I指数对北京市各区县工业用水效率和工业增长情况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性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市各区县工业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相似性逐年递增,工业增长在空间上呈负相关,区域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北京市工业用水效率和工业增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按用水效率集聚程度,本文将北京市分为首都主体功能集聚显著区(HH)、城市功能拓展集聚变动区(HL)和城市生态涵养聚集显著区(LL)3个聚集区;2006-2009年间,西城区和延庆县与周围区域工业发展的差距扩大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土壤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尺度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微量元素与人口健康相关性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县域尺度上Zn、B、Mo、Mn、Fe、Cu 6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均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特征,B元素的Moran's I值最大,其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好,Zn元素的Moran's I值最小,空间聚集性相对最差;空间分布模式中以高值聚类(HH)所占比例最高,同时正热点区域比例均高于负热点区域,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正、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存在某些一致现象.2)县域尺度上人口健康水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非在整个区域内随机散发分布,长寿指数的集聚性要略高于死亡率,表明县域尺度上湖北省长寿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长寿指数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同时发生高值或低值聚集的县域个数和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分布特征.3)Mo和Cu两种元素与人口健康指标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人口健康状况;适量的Zn和Mn元素是已被证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但在本次研究的县域尺度上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环境与人口健康的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构建的科技创新水平效率评价模型,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原城市群核心创新区县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解释.结果表明:(1)从评价结果看,高效率区、较低效率区数量均有所增加,表明研究区各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效率的差距明显;在较高效率区中,卫辉市、封丘县等科技创新发展效率有所下降,而管城区、二七区等科技创新发展效率有所上升;在中等水平区中,洛龙区和中原区的科技创新效率保持稳定发展;低效率区主要分布在外围区且连片分布.(2)从投入-产出视角看,金水区、涧西区、瀍河区、吉利区和凤泉区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创新区的投入-产出高效率区,而嵩县、卫辉市、汝阳县、封丘县和获嘉县等地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方面的效益不佳.(3)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两个年份均以LL区为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看,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LL区为主,且形成了以巩义市为核心的小范围集聚.但从投入子系统看显著HH区在研究区中部形成高值联动区,体现其在发展建设方面的引领性.(4)从影响因素看,科技创新发展效率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支持与保障、创新设施建设和城市所处创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安慧  王利  曹昊天 《河南科学》2013,(11):2004-2008
以山西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82-1985,1985-1991,1991-1995,1995-2000,2000-2005和2005-2010年6个时段年均人口增长率作为研究指标,采用ESDA方法,对全省人口分布空间变化格局进行研究,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人口分布演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以前山西省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县域单元在西部偏南地区形成人口增长率高的空间集聚分布,而在中东部地区形成了人口增长率低的空间集聚分布.2005-2010年这种空间集聚程度正在不断降低,各县域的空间关系呈现随机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ESDA相结合,从全局和局部研究了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由农业物质装备因子和农业劳动力技术水平因子、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因子、农业可持续发展4大因子所决定.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酒泉-嘉峪关-张掖为代表的高-高型集聚区和以中南部包含天水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为代表的低-低型集聚区.  相似文献   

15.
运用突变级数法,从空间集聚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市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2009年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强弱,并将其分为5个级别。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福建省县域城市性发展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具有城市性发展水平高和城市性发展水平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闽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呈现"高-高"正关联,闽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呈现"低-低"正关联。  相似文献   

16.
张改素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19,37(10):1708-1720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莫兰指数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省域、市域、县域3种尺度对200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从内部差异看,不同尺度下全国、两大经济带、四大板块基本上表现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且差异程度降低的趋势特征,这一特征在县域尺度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省域尺度看,中东部多数省区表现出逐步下降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一些欠发达,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省区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特点.②从空间自相关与集聚现象看,全国、两大经济带、四大板块在不同尺度下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虽然近期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不同集聚程度的增强;而从各省区看,县域尺度下表现出不断增强的正相关且集聚效应明显,市域尺度下差异较大且部分省区规律性不明显.③从空间分异格局演化看,极高、高、较高等类型区在西部地区明显减少而中等及其以下差距区个数逐渐增多是其主要的格局演变特点,在西部县域尺度下变化最为明显;东部除极少数较高差距区外,其他均处于中等及其以下类型区,逐渐向低层次、均衡化空间格局转化;中部格局变化相对不大,大多单元均处于较高、中等或较低差距区.由较高、高、极高组成的"楔子"型的大范围集聚连片区在县域尺度下凸显,但空间集聚的程度有所下降.④从空间关联类型看,以HH区、LL区为主导且总体表现出HH区增加、LL区下降的趋势,但各尺度的差异化特征不同.从空间演化看,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并产生大范围连绵分布区,近期向中部扩展的趋势明显;显著LL区虽在中东部城市群核心区、城镇化高水平区集聚分布,但在东北、西北集聚的范围较大且连绵态势明显;显著HL区与显著LH区分布数量少且未形成集聚分布,显示出极化与塌陷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西西江流域贫困空间特征及致贫因子,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贫困发生率、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流域贫困空间分布格局,选取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流域致贫因子进行探测。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流域东北部贫困村较少,西北部较多,东南部最集中。河池贫困户最多而梧州最少;市区附近贫困户较少,喀斯特地区较多。贫困发生率莫兰指数(Moran's I)为0.566,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贫困发生率热冷点呈现西北部热,中南部冷的格局。流域贫困发生率高-高集聚区位于大化县,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恭城县等。在地理因子交互作用中,海拔∩土壤、地区生产总值(GDP)∩降水的贡献率较大;海拔、土壤类型、工业等是影响流域贫困发生的主要地理因子。广西西江流域贫困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8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熵值法、TOPSIS等方法,评价福建省县域全域旅游竞争力.研究发现:福建省全域旅游竞争力较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全域旅游竞争力较弱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的龙岩市和三明市;福建省县域全域旅游竞争力区域差异不显著,各县域全时空竞争力离散程度较大,而全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全支持竞争力离散程度较小;福建省县域全域旅游竞争力的集聚程度明显,在沿海地区形成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2个热点区域,面积差异不大;福建省县域全域旅游竞争力较强的县域小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但大部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全域旅游竞争力较弱的地区,这种现象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数据,借助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出苏北苏南苏中的趋势,内陆滩涂为省内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且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于沿海沿湖及古黄河故道沿岸地区.(2)境内各地类空间集聚性强,各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化程度高,70%左右的县域为单一地类组合类型,利用结构相对单一.(3)江苏省未来开发应以滩涂资源为主,并辅之异地占补,从而实现省内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组合系数等方法相辅相成,揭示并量化了各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地类集聚程度及分布特征,可为挖掘后备资源分布特征、解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奉节县的27个乡镇为研究区,借助ArcGIS,open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等软件,选取7个能表征耕地细碎化的景观指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测算耕地细碎化和耕地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27个乡镇2012年耕地细碎化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标反映北部乡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要比南部乡镇低,最严重的是庙湾,其次是尖角、五马、九树、吐祥等乡镇,而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康坪、三江;2)耕地细碎化度在研究区既局部集聚显著,表现出空间正相关,同时局部离散显著,又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3)研究区耕地细碎化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呈高-高关联型有青龙、五马、杨坪、新治等4个乡镇,是局部高值集聚类型;高-低关联型是安坪,属局部高值离散类型;低-低关联型有三江、黄井2个乡镇,属局部低值集聚类型。研究结果对转变三峡库区腹地耕地利用方式、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确保农业产出及保障库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