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汉、唐两代,中国势力不同程度地深入中亚地区,该地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提高了中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汉唐两代,唐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远远大于汉,唐朝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汉、唐两代,中国势力不同程度地深入中亚地区,该地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提高了中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汉唐两代,唐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远远大于汉,唐朝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7世纪中叶,中亚地区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之间尽管存在着冲突,然大体上能够和平相处。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一部分居民改宗了伊斯兰教;然而,终倭玛亚王朝一代,伊斯兰教并未在中亚取得胜利。阿拉伯人的征服将阿拉伯文化带到中亚,直到倭玛亚王朝统治末期,阿拉伯文化并未在中亚产生重要影响。在共同抵抗阿拉伯人入侵的过程中,突厥文化开始与中亚本地文化融合,开启了中亚早期的突厥化。  相似文献   

4.
对中亚各国而言,水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由于多年来对水资源过度开发而未实行有效的保护,中亚地区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水危机,并对中亚地区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加强合作、化解水危机,以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成为中亚各国在新的世纪必须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公元7—8世纪,中亚经济进一步发展。阿拉伯人在中亚继续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采矿业及城市、贸易也发展起来,整个中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6.
公元7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占据呼罗珊而传入今中亚南部地区,并由南而北,以战争、商贸和传教士等形式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后,最终普及中亚。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对当地社会、民族及原有化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独立后的中亚国家一方面致力于各自国家的建设,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诸多共同的矛盾与问题,其解决亟须加强各国的对话与合作.中亚一体化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宗教极端主义的甚嚣尘上,严重威胁了地区安全与稳定,也将阻碍中亚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加强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的紧密合作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史书上称阿拉伯为大食,它的崛起大致与我国唐朝同时.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团结、组织阿拉伯人消除了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实现了政治统一.到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和奥斯曼(644-656)执政期间,阿拉伯人开始了对外扩张.在灭亡波斯后,阿拉伯人开始了对中亚的人侵.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征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67y-705年的30年间是初期的征服.公元61年群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之后,以巴士拉为基地花了近几年时间(633-671)彻底征服了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地区.6D年以后就以呼罗现为基地,派兵越过阿姆河(…  相似文献   

9.
中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俄美大国角力的焦点。中国的经济腾飞带动了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而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是中国突破能源运输安全瓶颈的选择之一。中国需要积极务实地展开外交活动,直面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中国市场优势,与中亚各国有效合作,最终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为经济崛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9·11"后美国鉴于中亚的战略地位以及全球战略,全方位调整了中亚政策,分析其中亚政策调整的目标及实施手段,可以看出它给中亚各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给中亚地区以及周边大国包括俄罗斯和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穆斯林蕃客主要来自中东、西亚、中亚及东南亚等地区,他们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传播宗教信仰、影响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宋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群体,宋政府给予他们的政策也相对宽松,他们在很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梳理杜环《经行记》内容及相关材料,为唐代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方法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经行记》记述了公元8世纪中期中亚、西亚乃至北非的地理环境,物产名俗,宗教,法律等重要内容,弥足珍贵地记载了中华文明对中亚、西亚以及对阿拉伯的浸染。结论杜环《经行记》不仅是一部单纯的游记类地理著作,更重要的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中华文明尤其是以纺织、造纸为主的科技文化西传的最早记录,具有"凿空"价值的珍贵文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科技史事件。  相似文献   

13.
苏伊士运河危机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英美"特殊关系"也由此遭到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损害,可以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英国人认为,杜勒斯要对英美关系的破坏负主要责任。杜勒斯在中东的大战略是要使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得到缓和,说服英法不要在中东地区使用武力,如此才能有效地遏制前苏联扩张主义的野心。  相似文献   

14.
同年关系伴随着科举取士而出现,得到广大士子的普遍认同。唐代作为科举日益兴盛的时代,同年关系不仅象征着友情,同时也是仕途发展顺逆的重要因素,对唐代党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同年之间彼此唱和,或因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促进了文学风气的转变,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介绍公元8世纪新罗僧人慧超在唐朝的活动,特别是他远赴印度和中亚旅行的事迹,并对他撰写的著名游记进行较为深入的评述,有助于对这位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人物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7.
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唐宋以后在这条古道上贸易的代表性商品是茶和马,故称之为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它把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团结和友谊,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文章试图从多角度去把握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挖掘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浑是晚唐时期制作诗序最多的诗人,诗序一般很短小,点明作诗背景或原因,很少抒发感慨。诗序缺少中唐时代群聚赋诗的激情展露,而是遁入私人化的情感空间,挖掘内心感受,与李商隐、杜牧处于相同的主观化趋势之中;从诗序与诗歌关系看,存在序轻诗重的情况,但诗序使许浑诗歌总体上显得主旨明晰,诗序的简明扼要与诗歌的珠圆玉润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9.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