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从而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把“以德治国”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思路就必须在对古代社会人治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肯定法治是历史必然的前提下,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进行成本分析,进而实现“德治”和“法治”共同发展,以降低法治建设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法律控制与社会规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进而引申到德治的提出缘由,再论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最后谈论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3.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二十三章以“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标题 ,强调“坚持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原则 ,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和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推进法制建设”。这对于刚刚跨入 2 1世纪的中国 ,贯彻实施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依法治国方略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价值目标“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韩松 《科技信息》2011,(34):99-99,10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的重大完善和发展,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实行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并不矛盾,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要实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都统一于为人民服务,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涉外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习总书记还强调:“要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加强领事保护与协助,建强保护我国海外利益的法治安全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法律控制与社会规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进而引申到德治的提出缘由,再论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最后谈论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8.
法治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法治的视角探讨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和谐社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而依法治国则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厉行法治的坚强决心。依法治国,既是人心所向,也是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与法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论断。可见,“依法治国”与“法治”不能划等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WTO规则就是市场经济规则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中国加入WTO后则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法律手段并不是万能的 ,它有不宜调整的对象、不宜使用的时机、不宜使用的场合。法律所不宜的 ,可能是道德所最适宜的。因此 ,中国加入WTO以后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原则。合理地开发“法治”和“德治”两种资源 ,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12.
崔少宾 《科技信息》2010,(29):I0357-I0357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使之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宪法原则。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法治建设足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实行法治,要依法治国,这是无庸置疑的。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正式载入宪法,依法治国的方略被正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也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法治建设的序幕。国家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活动并大量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这一过程尽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尽管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先进的法律制度,但存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大量法律实施不能甚至实际无效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治国方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应具备怎样的条件,从指导思想、政治保障、前提、动力、标志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继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后,中央进一步地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是将法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论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跨世纪目标。一、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治治国,实行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等法学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法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现阶段,在高等法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这两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的探讨,说明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了我们党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巳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的提出来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法活国家。的基本内涵。对北,从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实行的民主性质、所应建立的法律体来等5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党领导人民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一定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清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掌握和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从严治党,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