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母>是芥川龙之介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母性与人性本是毫无冲突的,母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广义的人性也涵盖着母性.但在小说中,两者却违背常理的发生碰撞,成为表现"探索人性"这一文学主题的特殊方式.从心理描写和作品主题两方面进行剖析研究,让读者进一步体会芥川丰富的文学表现力,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实理公法全书>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全书>采用几何方法,旗帜鲜明、逻辑严密地运用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人人平等”等思想,大胆地否定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是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精神荒原,其主要特征是人性的丧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批判主题人性的危机,人性的回归和人性回归的失败.这充分说明,在欧*亨利的眼里,当时的社会虽是一个人类社会,然而却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技术似乎成了绝对的价值,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绝对信仰的偶像。汉斯&#183;昆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技术进步。否则,技术进步在发展人性的同时,也一定会损坏人性。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对技术统治论的信仰。通过借助世界伦理实现的对技术的“综合”,人性的全面实现才会成为可能。真正的宗教是为人性服务的。宗教和人性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即人性是一种对每一种宗教的最低要求;真正的宗教则是对真正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既是分裂动荡黑暗的时代,也是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对人性、个性及人的价值追求--"人格审美",已成为时代潮流.于是,久违了的、由屈原创造的君子形象(兰蕙),自然地被赋予了新的"品格"人物品藻--以"美"自赏或(钅监)人.此时的君子(兰蕙),大抵已非屈原时代的安邦定国者,亦非汉末下层落魄文人,而是具独特个性又极富才情的士人阶层精英--"俊杰"(俊士、俊才、俊良、俊彦、俊秀).即便承<招魂>而以"兰蕙"写景,亦是"自我"的反映.若论此时"兰蕙"被赋予的新意,则是越八百年上承屈骚善与美的传统,又凸现"欣赏人格个性之美"的时代特色.相关史料及文学史上名家诗文,提供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斯密问题"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5):44-47,71,105,120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矛盾问题.已有研究证伪这一命题时没有区分"同情心"和"利他"两个概念,未切中问题要害.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道德情操论>中人性基础是"同情心"而非"利他心",然后论述斯密思想体系中同情心对利己心的促进与约束作用,因此二者相互统一,并不矛盾,"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题.  相似文献   

7.
<诗经>十五"国风"中"第一人称诗"占一半以上,而在所有"第一人称诗"中出自女性之口的又占三分之一强.这些以女性口吻抒写的诗篇传达出一种后世文学所欠缺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它包括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不息的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与<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并称我国四大辞书.<汉语大字典>的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文章探讨了<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的部分释义问题,旨在为八卷本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桑提亚哥"的生命与价值的评述,向人们展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男主人公对生命的评估、对价值的评判,同时又向人们展示了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海明威准则"--意志、高傲和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10.
格鲁贝强调人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他不仅把"人的身体"理论化,同时也强调"身体的个人性",他把"客观上的健康与技巧"当作不可缺少的教育课题.格鲁贝把"我"作为世界的存在来把握,在"实体"(客观世界)和"身体"对比的过程中,把身体作为"关系"提出来,即"我"(精神世界)和"实体"(客观世界)通过"身体"进行交流物体验,从而形成了"体育身体性"这一概念.通过对"身体性理论"的认识旨在克服体育教学中主客观的分离,指出体育教育中必须做到身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基于人的自然性,运用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形成其完整独特的人性理论。他先从人性的“自然欲望公理”推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由人的“自然理性公理”归结出的自我保全原则,导出人们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状态而付诸理性发现的自然法。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主张利用和依循人性,中国人更多地主张改造人性。现代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似乎更支持依循和利用人性的主张。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依循人性、利用人性显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西方人主张顺应和利用人性具有更多的实用色彩,中国人主张改造人性更具有理想色彩。人性有其局限性,我们不能放弃对人性的改造。但塑造和改造人性,也要尊重基本的人性,不能超越人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不仅着重在自然秩序中寻找人的存在位置,理解人的本性,而且以自然原则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极依据和价值归依,把人看作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由此老子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化,反对人的人文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人生的异化,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然是万物本质及存在的唯一原因,自然是人生存无法摆脱的必然性,人与自然和谐有其必然性;在自然的必然性背景下,人的自由在于和整个自然的必然法则和谐一致;爱自然是人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的至善理想、幸福生活实现于对自然的爱中。  相似文献   

17.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 2 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 ,是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精神荒原 ,其主要特征是人性的丧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批判主题 :人性的危机 ,人性的回归和人性回归的失败。这充分说明 ,在欧·亨利的眼里 ,当时的社会虽是一个人类社会 ,然而却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对人性的探讨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永恒的主题。佛教对佛性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性由染转净、改过迁善直至达到大圣大贤完美人格的追寻。那么,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人性的自我完善到底是对本性的回归,还是基于后天修习的结果?法相唯识宗的种习理论给予人们以不同传统思维框架的解读,该宗对种子"本有"还是"新熏"的反复辨析无疑给我们正确地认识人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文艺学学科本性的界定出现了一种片面强调人文性、否定科学性的理论倾向。这种将文艺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的文艺观,显然背离了文艺存在的本质。对于以揭示文学活动规律为目的文艺学而言,科学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当然,对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一个门类的文艺学来说,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应该是一种融合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