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文学越来越注重表现人作为生物存在的本能和愿望,对带着“自由”和“个性”光环的“性”进行着诱人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展示和价值疏导的创作也随之成为一个潮流。然而,人们发现。文学在表现人的这些非理性的本能、渴求释放自我的愿望时,容易因流俗而肤浅,很难深入地展示人的非理性的本能与理性的思考之间、释放自我与道德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给人带来的自我意识的压抑、心理与情感的困惑。于是在注重感性的时代,如何表现当代人这种压抑与困惑就成了文学创作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短篇小说《厨房》通过欲纵故擒、茧退法等艺术构思,从心理层面深刻地展示了当代人这种丰富又凝重的精神压抑和心理困境,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罗马文学是罗马社会存在与罗马人精神历史的反映 ,其中既有对为国家尽义务而自我克制、自我牺牲的理性主义精神的价值确证 ,也表现出因国家理性主义与个体价值的冲突带来的矛盾、痛苦、困惑与迷惘。它既使我们看到了罗马帝国兴盛的原因 ,又预示着罗马帝国的衰颓与分崩离析。但是 ,古罗马作家们只是感性地体验和客观地反映了国家理性主义对个体情感的压抑 ,而不能理性地进行批判。所以 ,笼罩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困惑与迷惘情绪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文学是罗马社会存在与罗马人精神历史的反映,其中既有对为国家尽力义务而自我克制、自我牺牲的理性主义精神的价值确证,也表现出因国家理性主义与个体价值的冲突带来的矛盾、痛苦、困惑与迷惘。它即使我们看到了罗马帝国兴盛的原因,又预示着罗马帝国的衰败与分崩离析。但是,古罗马作家们只是感性地体验和客观地反映了国家理性主义对个体情感的压抑,而不能理性地进行批判。所以,笼罩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伤、困惑与迷惘情绪。  相似文献   

4.
阐释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实质,即梦是一个充满含义的心理行为,它的动力始终是一咱渴望满足的愿望。梦的形成经历了凝聚、移替、象征和修饰加工过程。并阐释了弗氏关于梦与文学创造的关系,即梦艰给作家、艺术家以启示与创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素梦是人愿望的满足,而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把自己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贯注到充满纪想的艺术作品中去。  相似文献   

5.
庄建东 《科技信息》2011,(32):87-87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分化与统一的过程,这种分化与统一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谐的统一标志着大学生在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稳定和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统一基础上的发展表现为独立意象、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诸方面,要从外部引导和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曹七巧在婚后漫长的几十年生活中,由于正常的性欲需求无法满足,使好感到极底压抑,而在精神上支撑好走过这艰难而又漫长的几十年的是黄金的诱惑以及对夫家二弟与自己儿子的不正常的情感。在生命本能欲求的缺失与冷冰冰的黄金填补物的一“压、、一“冲”之间,曹七巧最终走向变态,也使她彻底丧失了爱的能力;断送了妇儿的终身幸福,对儿子变态的“霸占”等。在与蘩漪的对比分析中还可发现:好缺失的是一些生物性的本能需要;自我主体性的迷失以及在平衡的日常生活中的极富心理含量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8.
庄子建立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情感以趋于平淡,退缩以求得安全,将“世弃”合理化,意欲超拔自我,但这种愿望未免落空,庄子有着悲观与旷达,从众与弧傲,人格独立与人格解体等多重矛盾心理层次。庄子之所以走不出人格困境,除了社会现实原因外,还有着委深刻的自身理论困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这一过程,展示了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所谓“看得见的人”,指的是黑人个体为证实自我的存在、要求社会的注目而采取暴行的野蛮人的形象,并非黑人真实的自我。“看不见的人”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具体表现在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丧失这一矛盾上。本文以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通过黑人的遭遇来喻示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卢裕 《科技信息》2010,(10):I0132-I0133
1991年,简·斯迈利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当代"李尔王"的《一千英亩》一经问世,便因其心理刻画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深刻描写而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同时,学术界对这部小说主旨和手法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出新一代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通过分析其互文性结构特征,展示了对《李尔王》的戏仿与解读给予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影响与制约;有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土地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为依托,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解读了女主人公吉妮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相互压抑、相互融合,最终以"创发性的爱"将两个背反的自我统一,构建起一个成熟、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江琴 《长春大学学报》2014,(2):226-230,234
部分贫困生因其经济的贫困,产生"心理贫困",陷入了对自我评价的困境,不能悦纳和认同自我。出现这一困境的根源就在于贫困生自我主体性的缺失,他们在"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双重存在下,无法处理好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关系、个体自我评价的非理性标准与理性标准的矛盾关系。从实质上来说,主体性的存在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其根本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目的性。因此,通过强化贫困生自我意识,引导其认识客观自我,转向"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从而追求主体性的存在,是从实质上真正缓解和消除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起抉择、调控作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重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是思想品德发展中长期以至终身起作用的主体因素。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青年学生,能自觉、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具有自古、自强、自机、自制的愿望和能力,这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唤醒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它为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疑是社会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努力实现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文学共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接受的一个重要环节,共鸣是实现生命本质力量审美化表现的重要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四个维度:即理性观念的相互分享关系;生活经历的相似性;情感心理的共通性;意志愿望的相互强化关系.在总体上,这四种因素的综合性发生就构成了文学接受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之间的共鸣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郭小川的抒情诗《致大海》和《望星空》都非常真实地展示了诗人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所经历的复杂精神历程:由最初的困惑、苦闷、失落发展到后来的清醒、乐观、坚定。同时,诗人个体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政治思潮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为了调和这种冲突,诗人不得不采取了压抑个体真实思想感情的写作策略。由此,郭小川这两首抒情诗乃至他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抒情诗创作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识是什么,这在心理学上是有争论的。作者从自我意识是关于自我的意识这个角度也来谈谈这个问题。他赞成潘菽教授对“自我意识”的解释,又从而丰富之。他综合一些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对自我的认识既包括人们自己对身体的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对社群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的认识。同时,又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并非“为我”意识或“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而是指人的意识对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是精神自我矛盾、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使人具有我之为我的特征,在他的所有活动中显示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和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的年龄期。在这个年龄期,学生的正常的精神发展,取决于他在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在集体的关系中,在智力生活和劳动中,在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7.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外表及其他方面社会价值的判断。一个人自我认知的水平如何,标志着他心理发展的水平。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是一个人智能的表现,也是形成个人自尊、自我责任感、心理健康及良好人际关系的源泉。现代心理学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是“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入学后一部分小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学业成绩、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困惑。而进入青春期后,学生还会因为自己的外表、容貌、社交能力等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从前来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9.
赫伯特·马尔库塞继承由霍克海默、阿多诺开创的文化批判传统,侧重从文化及意识形态层面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批判.他从资本主义文化的肯定性、压抑性、单向度性进行了文化批判,揭示工具理性造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裂,压抑人的意识和爱欲本能,从而导致人的异化.他在审美的感性领域找到对抗工业文化的力量,那就是“高层文化”的救赎,以此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创造人的感性新生活.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人的本能理论中阐述人类有爱欲(erotic)本能和毁灭(destruction)本能。而人类文明却使毁灭本能受到极大地压抑和限制。但无论如何灭的本能总是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以各种名义巧妙地适时表现出来,而表现过程中所呈现的趋亡否定现象即为泄义现象。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在三个方面述说歌特派小说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及行文泄义现象,最后得出泄义现象在歌特派小说中出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