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没有失业的人,苏联不存在失业现象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消除了失业现象,并保证就业人数不断增长,目前苏联共有六千二百万职工。每年,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都要增加好几百万。仅仅在1960年一年中,各工厂、国营农场、交通运输部门、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机构就增加了五百五十万人。与战前时期比较,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增加了一倍。苏联早已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但在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美国,失业却是一种经常现象。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四次危机性的生产衰退,美国失业人数  相似文献   

2.
一项战略方针观察一下几十年来苏联的经济发展,人们发现,其发展速度曾长期高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每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生产下降的时候,苏联经济往往发展得更快。例如,1929—1933年西方经济发生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而苏联在差不多同  相似文献   

3.
内容广泛,意见纷呈;维护了苏联的统一和完整,但苏联社会仍未从“深刻的危机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4.
出于担心古巴危机会引发世界核战争的顾虑,罗素积极介入古巴危机并在美苏等国之间进行斡旋和调解。在此过程中,罗素曾把古巴危机发生的责任一直错误地归咎于美国,而对苏联在古巴危机中的表现则高度称赞。与此同时,罗素还向苏联、美国、古巴和联合国等呼吁妥协和调解。在罗素看来,恰是他的调解才使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其实,古巴危机的真正解除是由于苏联见证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后,自认自己军事实力不足以对抗美国而后主动撤出古巴的结果,而罗素的调停恰为苏联将导弹撤出古巴提供了一个借口。尽管罗素在此事件中只发挥了一个表面调停人的作用,但是他仍然值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学习。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失误是导致苏联解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根源,主要表现在:强大国家机器对社会力量和民众利益的压制,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扭曲的社会阶层结构与僵化的社会流动体制,限制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社会主义信仰缺失和社会认同危机,导致人们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产生严重的信任和认同危机。苏联解体的社会建设根源是世界社会主义应铭记和吸取的重要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苏联老百姓经受着通货膨胀和市场消费品供应短缺之苦,终日惶惶不安。他们想方设法购存物品,以备不时之需。人们上街见什么都买,一阵阵的抢购风,经常把以商店的货架子扫荡得空空如也。如此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现象:老百姓越抢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越紧缺,供求危机越严重;家家户户购存的东西越来越多,市场上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人们抢购囤积物品的心理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苏联的工资收入连年上升(1988上升9%,1989年13.9%,  相似文献   

7.
正值苏联大力解决消费品供应短缺之际,最近又发生苏联官方所说的“烟草危机”,闹得满城风雨,以至于戈尔巴乔夫总统不得不亲自出面,于8月29日召见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尼基京·沃洛宁和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西拉耶夫等要员,责令他们对造成烟草制品供应危机作出交待。总统认为,他们对烟草市场危机原因所谈的理由和解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末以来,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困难增多,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在下降,1976-1980年的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只略高于4%,而1981年只增长了不到2%;东欧国家的工农业生产总值1980年只增加了1%,而1981年又比上一年下降了1%.苏联东欧国家原计划1976-1980年期间工业生产增长3841%,但许多重要产品并未达到指标:1980年发电量仅比1975年增长25%;石油开采量仅增长21%;钢产量仅增长9%;硬  相似文献   

9.
<正>乌克兰是波兰的邻国,两国之间的边界长达535公里。波兰也是最亲乌的欧洲国家,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现实联系。俄乌冲突爆发后,波兰集举国之力投入应对,成为整个欧洲应对乌克兰危机的“中心”,构成冷战后独特的地缘现象。不遗余力站一边自1991年8月乌克兰脱离苏联实现独立后,波乌关系不时受到历史问题的困扰,但总体保持稳定。苏联解体后,波兰立即与乌克兰签署条约,承认现有边界,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中农化和阶级分化。中农的人数、经营规模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农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苏维埃政府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剥削现象,但未出现激烈的阶级斗争,农村阶级关系没有发生急骤的变化。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村各个阶层的经济实力都获得了明显的增长。研究这一时期苏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无疑会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充满危机,冷战恢复了,缓和成了孤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正在逼近。苏联将努力推行它的咄咄逼人的霸权战略,把国家资源的绝大部分用于建设军事力量,苏联的对外扩张行动正在势头上,世界将接受苏联战略行动的摆布。八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危险征候  相似文献   

12.
危机感是一切改革的起点。近十年经济改革的思想基础就是承认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日本人的民族危机感很强,所以日本的产品很有竞争力。最近,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也存在危机,所以苏联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今天《科技导报》编辑部召开座谈会,讨论关系着民族素质,民族兴衰的教育问题,很有意义。应该大声呐喊,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到在教育方面我们存在危机这一严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李晨 《世界知识》2023,(5):68-69
<正>1960年5月1日,在美苏关系相对缓和之际,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U-2高空侦察机到苏联上空执行侦察任务,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飞行员遭生俘。事件酿成外交危机,给双方缓和关系、管控竞争的努力造成重大冲击。军备竞赛与高空侦察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  相似文献   

14.
1980—1981年波兰经历了一场因经济问题而导致的严重政治危机。苏联对此高度重视,苏共中央政治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予以应对。在危机的整个过程中,苏联方面结合形势变化和自身条件,逐步形成了以军事威慑为后盾,积极通过政治引导、经济援助的手段稳定波兰政局的策略。在苏联方面的强硬态度下,波兰政府最终宣布戒严并取缔团结工会。在准备戒严期间,波兰多次向苏联请求军事援助,但均被拒绝。苏联自始至终没有出兵波兰,一方面表明苏联外交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暴露了苏联国力的衰落。  相似文献   

15.
中东的危机只能由三巨头的协议来解决,莫斯科与德黑兰之间或莫斯科与安加拉的双方谅解是不能解决的。苏联与土耳其或苏联与伊朗之间,没有私自的孤立的争端。现行中东的紧张形势,只是世界的(?)行部署的一部份,这种部署,在东欧和远东是已经完成了。在东欧和远东,苏联的战略利益现在已获了保障(在远东,苏联并未取得领土的  相似文献   

16.
苏联经济深陷危机,其旅游业却在蓬勃发展。自1985年苏联实行对外开放以来,踏上苏联大地的外国游人已有3500万人以上,这差不多是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外国游客总数的一半。在此同时,苏联出国旅游的人数也迅速增多,1988年前每年不到300万,1989年一年就超过了800万。1990年东欧局势剧变的紧张时期,来苏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四年是苏联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苏联政府最近发表的一九五四年的生产公报显示:在过去一年内,苏联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力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获得了新的巨大的成就;第五个五年计划正在顺利地执行着。重工业的进一步增长大家知道,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是苏联  相似文献   

18.
柏林危机     
柏林的危机发展到了最高潮.但高潮往往也就是退潮的开始.上期本刊曾预料这次危机也许可以消弥于汽球的爆发,——消弥于西方国家危言恫吓的吹得极度膨胀的'汽球'的爆发.现在看来确乎颇有这样的趋势.苏联对英美法三国的抗议说了'不'.她指出'柏林危机'不是柏林本身的问题,这是德国整个的问题,是盟国对德的波茨坦决议考验的问题,是美英法分裂德国的行动逼得苏联不能不采取这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海湾危机日益升级、火药味越来越浓的形势下,作为超级大国同时又是伊拉克重要盟友的苏联将采取何种决策,为国际舆论所密切关注。多年来,苏联与伊拉克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特别是自1972年两国签订“友好条约”以来,伊拉克更成为苏联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而苏联也成为伊军火的最大供应国和重要经援国。正因为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举就给苏联出了一大难题。是袒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张弘  丰亚楠 《世界知识》2014,(24):22-24
<正>2014年10月末,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我们有幸对乌克兰进行学术访问。通过与乌克兰学者和基辅普通居民的交流,我们亲身体验到危机对乌克兰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新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经济困难和安全困境,深刻感受到走出危机不仅需要乌克兰人民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支持。持续的国家危机使民族主义情绪盛行苏联解体已经20余年,但是真正走进乌克兰社会,我们依然深刻体验到乌克兰社会与俄罗斯密切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