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针对我国典型农业区及水源地、重点种植和养殖制度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凸现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阻控减排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等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种植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有效控制氮磷污染的管理、畜禽养殖业源污染物阻控减排、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源重金属原位固定及阻控减排、南方水网农区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氮磷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及评价等技术,研究开发重金属钝化制剂,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物有机肥发酵工艺。有机结合和吸收已有技术,形成适合我国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全程阻控减排技术体系与模式,建立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2.
1.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植物修复技术获重要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主持的国家"863"计划课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课题通过验收.课题通过对植物修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集成与植物修复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植物栽培、生物技术、营养施肥、植物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8-18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3种防控集成模式:①农村养殖场污染防控模式,采用干湿分离法进行清洗,干粪用于农田施肥。污水通过由格栅、沉淀调节池、氧化沟、二沉池、生物廊道等设施组成的工艺流程处理。示范工程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廖家村,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针对我国城郊农业区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环境保育功能严重衰退等问题,研究城郊环境富营养化综合防控以及环境保育功能恢复与提升等关键技术,有效地降低化肥施用量,削减农田氮磷累积,降低城郊农业区富营养化风险,增强城郊区农业系统的环境保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12-12,14
1 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该课题率先对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大气沉降、畜禽粪便、肥料农药、污水灌溉及污泥等主要污染源入手,对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输入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是大多数重金属进入农田土壤主要途径之一;畜禽粪便是Cd、Cu、Cr及Zn等污染物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4-25,27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油菜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课题之一,课题自2009年启动以来,针对我国油菜单产偏低、适宜长江流域油菜生产的早熟品种极度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较差、加工技术落后等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集成“十五”以来油菜科技成果,在长江中游选择油菜面积20万亩以上主产县开展早熟高产高抗油菜新品种、配套轻简化栽培、机械化生产、高效病虫草害防治和配方施肥等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9):19-19,22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人工水库,每年除提供库水为鄂豫两省库区农用和饮用水外,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库,其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败和调水的效益."十一五"期间,课题开展了沿库区农业生态恢复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园艺作物与设施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课题针对我国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设施结构不够优化、低温弱光逆境及亚适宜温光环境、大肥大水栽培方式及土壤退化、工厂化育苗高能耗等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等问题,以高效节能为目标,研发出结构合理、透光率高、保温性好,适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专用的日光温室及其蔬菜优化栽培模式、设施蔬菜逆境管理和亚适宜环境下的高产技术、设施蔬菜主要根区土壤理化性状优化的水肥精准管理技术、主要根区土壤环境优化及土壤健康保持技术、以日光温室为核心的集约化育苗技术,集成建立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高效节能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促进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7,(4):51-51
该课题针对上海城市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以重点改善城郊地区水环境质量为突破,依托相应的示范工程建设,开展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研究。依托单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课题负责人:徐祖信;其他主要完成人:黄沈发、屈计宁、李怀正、李小平。课题编号:2003AA601020,2006年2月验收结题。  相似文献   

10.
在保护地黄瓜,番茄、芹菜等蔬菜安全生产上,应用以平衡施肥,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土壤消毒、生物和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集成技术,蔬菜综合集成技术管理与农民常规管理比较,产量提高20%,亩增经济效益1043元,肥料成本下降22%,减少农药用量45%,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85%以上,蔬菜产品质量达无公害蔬菜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环保统筹技术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污染控制水平,统筹利用城乡污水处理资源,针对城郊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人口集中,生活污水易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城乡生活污水共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难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分散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等特点,研发适合村落聚集区的生活污水节能处理和分质回用关键技术;针对东北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污染严重等特点,研发适合当地冬季低温条件的低成本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分别在上述典型区域进行技术集成和关键装备开发,并开展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18-19
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21-22
随着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其中食物链风险高的毒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形势尤为严峻。据估计,我国大约有2000万公顷土壤受重金属等污染,每年有1200万吨的粮食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近年来,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显示,有3.6万公顷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并且土壤污染面积仍处于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7,(4):53-53
该课题于2003年1月启动。课题总体目标是:以大连市马栏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示范,通过工程技术研究和建设,形成北方沿海城市污水再生循环利用——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生态景观为一体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实施的技术方案是:以马栏河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水为水源,通过中水管网建设,根据不同用途的水质目标,经过再生处理和生态工程净化,构建以污水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为核心的城市水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12-12
该课题针对我国养猪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污染比较突出、人畜共患传染病时有发生等问题,结合我国自然条件,主要从饲养模式、饲养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入手,进行“提高高温高湿地区种猪生产性能饲养新工艺研究与示范、母猪一仔猪生产轴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生长育肥猪健康养殖及肉品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规模化猪场和养殖小区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生态循环健康养猪模式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相似文献   

16.
1项目介绍〈 本项技术针对目前水稻生产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天敌大幅度减少,害虫的耐药性和生产对农药的依赖性增强,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三大主要害虫呈发生面积大、危害加重的趋势,稻米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的问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新型赤眼蜂种群筛选、控害机理研究、高效繁殖与田间释放技术研究,进行了大田天敌繁育和保护技术研究,探索了天敌的控害效应,研制了扇吸式益害分离新型诱虫灯,开展了增苗节氮等农艺措施对控制病害的研究,进行了绿色稻米生产模式及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在湖南、江西等地进行了示范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48-48
在玉米工业加工、畜牧业发展等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玉米需求量近年来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每年刚性增长3%~5%。为解决制约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恢复和提升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水平的需要,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着重围绕解决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力度不到位、技术应用与组装不到位、机械化程度低、阶段性干旱造成出苗率低苗情差、阶段性低温冷害和早霜、玉米病虫草害防控体系不健全、耕作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开展攻关。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立足于国家发展规划和“纲要”,充分发挥新疆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针对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果品贮运保鲜集成技术缺位、特色果品加工技术及装备滞后等问题,围绕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开展瓜果贮期品质调控、贮期病害与虫害控制、田间预冷和运输保鲜等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建立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标准体系,开发贮运保鲜技术远程指导咨询系统。运用生物技术、节能干燥技术、低温冷榨、非热加工技术、机械化收获及加工技术,大幅提高果品的商品率,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能力,为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解决新疆林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落后、机械化收获和加工水平低,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综合效益低的技术难题,通过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提升传统干鲜果品的品质和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实现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7-28
该课题是“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之一,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针对湖荡具有低污染水处理功能的特征,可兼容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等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太湖流域湖荡湿地重建、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河湖相联典型的复杂湖荡滆湖为重点区域,研究出、入湖河口区水体污染强化净化技术、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与湿地重建技术、滆湖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技术,形成湖荡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改善滆湖水质及生态环境,为削减入太湖污染负荷、改善竺山湾及太湖水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以典型城市景观湖泊杭州西湖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引水调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为太湖流域内类似湖泊的水质与景观改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9-40
该项目以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科研支撑条件为目标,围绕农业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综合集成大规模文献数字化、数字资源整合、农业知识组织、智能检索以及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面向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层次知识服务体系及技术支撑平台,在农业科研项目申请、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的共性技术和工具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广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