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7,(13):47
精神疾病共有约四百种。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有遗传因素、个体素质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普通人对精神疾病应如何识别,这是一个很难笼统回答的问题。因为  相似文献   

2.
摘要:收治和管理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会意义重大。本文陈述了重性精神疾病床位配置标准的测算办法、测算结果以及病人分流机制。根据文献分析、现场调查、专家咨询和实证应用检验,总结了重性精神疾病床位配置标准的计算公式和方法。论证设定了计算公式中的患者需住院比例、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因子等关键参数的标准值;根据床位配置标准计算方法,结合上海市重性精神疾病患病情况,测算出上海市重性精神疾病床位配置需要为每千人口1.16张;提出了按病人数量向精神专科医院付费,精神专科医院负责病人全程服务,建立精神专科医院和社区康复机构的利益纽带,推动病人顺畅分流的策略组合(机制)。课题组研制的重性精神疾病床位配置标准和病人分流机制已经列入《上海市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规划(2009-2015年)》。结论:课题组研制的重性精神疾病床位配置标准和病人分流机制,有助于收治和管理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22):60-61
抑郁症是一种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有很高的复发率和致死致残率,在当前占疾病总负担20%的精神疾病中名列首位,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经济负担。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已开展,它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而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实证分析上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精神疾病采取按床日支付方式在费用控制、实际补偿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是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定量研究2001~2011年间城镇职工精神疾病按床日支付的有关数据,结合重要知情人访谈对该方式的控费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精神疾病总费用年均增长10.92%,每人次治疗费用由11096.93元上升到23835.51元,医保补偿额年均增长12.14%,各级各类治疗机构的实际补偿比基本达到90%及以上的水平,对减轻患者负担起到较好作用。但随着诊疗成本的提高,拟定的每床日补偿水平逐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对此项支付制度的平稳运行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36-38
神经精神疾病的防治是全球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多数神经精神疾病都与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异常和退变有关。深入研究神经细胞发育及退变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病理过程,并为这些疾病的防治以及新药的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是一种精神疾病,本来与政治无关。但是统治者却往往出于政治目的把政治观点和他们不一致的人看做精神不正常的人,也即精神病人。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则“为爱正名”的公益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倡导社会用阿尔兹海默病取代“老年痴呆”这一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我的母亲没有痴呆,他只是变回了一个孩子,忘记了一些事情。”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其他认知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让我们由阿尔兹海默症打开一扇门,走进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科研世界,走近一位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医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志珺教授。  相似文献   

8.
尽早发现心理异常、进行自我调整或看医生,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是否出现心理异常: 学习或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如学习成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1,(3):46-47
许多人,甚至小学生都知道身体感冒的多种症状,但了解“心灵感冒”症状的人却少之又少。精神障碍,也叫做精神疾病,一直是人们谈之色变、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可惜的是,在人们希望精神障碍“有多远滚多远”的时候,它却早就偷偷藏在了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0.
"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女性分娩之后的一种情绪障碍,已被视为严重影响女性及婴儿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产后抑郁将母亲身份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将身为人母描绘为一场充满健康风险的凶险旅程,是女性生命过程医学化的经典案例。本文描述医学界从"产后精神错乱"到"产后抑郁"的研究焦点转移,其病因学解释模型及筛查量表在提升疾病认知方面的作用,表明尽管以疾病的方式看待女性的产后经历可以减轻其挫败感,但将问题归结于女性的生理因素,掩盖了造成女性困顿的深刻社会文化根源,即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和母性神话的缔造。  相似文献   

11.
正精神疾病在科研界非常常见。研究生尤其容易受害。建立强大的支持网络,将你的自我感知和你的工作区分开来是非常关键的。精神疾病可以摧毁一个人,但是我们依然有对抗它们的方法。本文是"Nature自然科研"关于学术界精神健康问题三联系列的第二部分。三位研究者分享了他们的心得和建议。"疯狂的想法"ELYN SAKS:律师、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的精神分析学家。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探索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式,通过文献复习、现场调查和专家研讨,就国内外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式。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式揭示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和民生发展两大要素通过影响人群的生存状态、危险行为和预防措施等因素而影响着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的水平和态势。社会管理与服务不仅是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公众的进行管理,还需要社会公众自治管理和服务,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格局。民生发展涉及到公民的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生活和安全等方面。而良好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和发展民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保障。艾滋病流行与防治的社会结构模型揭示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和民生发展影响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治,而良好的社会管理、服务和发展民生是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病情时好时坏,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其常见症状存凭空听到某种声音在指责、议论或命令自己,疑心周围的人针对自己,认为有人企图伤害自己或有阴谋陷害自己,感觉被跟踪或监视,思维不受自己控制,周围的人都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等。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症状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2):71-72
主要参与人:刘少君李凌江郑凌杨涌涛杨德雨郑鹏周健牟君李琦邵伟华刘晓蕾李雯雯黄荣忠王瑛雷阳李丹项目负责人:谢鹏 抑郁症是一种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异质性重大精神疾病,阐明其生物学发病机制,并建立客观的临床诊断方法是当今亟待突破的重点。但国际上抑郁症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一、超负荷工作压力 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同都市白领群体更被高强度工作压力所困,他们中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的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角度讲一人的精神如果总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显示,无数非人类物种都会出现精神病症状.鸟有强迫症,而马有时会出现病态的冲动,海豚和鲸鱼(尤其在圈养状态下)会自残.还有狗会在窗户里悲伤地望着主人的样子——那可能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鉴定的分离焦虑.但是,至少有一种人类常见的精神疾病似乎放过了其他所有动物: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7.
社会技术化是指社会按照技术原则建构和运行。现代社会技术化在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共同推动下,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建制化时期、全球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社会技术对自然技术的规范,对人的全面性塑造以及社会技术化对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凸显出现代社会技术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但技术理性的扩张也产生了技术与文化的冲突、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发展失衡以及追求高效造成的人的单向度化等矛盾,迫切需要从技术理性的重建、社会技术的创新以及现代人的文化重塑等方面寻找突破。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因而我们曾经认为心理疾病是人类的特有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种动物可能和我们人类一样会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许多动物似乎都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困扰。不管它们是宠物,还是动物园或马戏团里经过免疫处理的动物,它们都难免有心理上的问题,可能会变得异常伤心、焦虑、抑郁,甚至会引起精神创伤等。通过对这些不幸的动物的研究,科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技术:是天使抑或魔鬼?”对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实际上蕴涵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一是科学与技术本身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的判断以及判断的理由;其二是怎样才能使科学与技术成为天使而不成为魔鬼。这两方面都关涉到科技与社会和人,而从社会和人的利益或价值上看,第二方面似乎比第一方面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山川崇拜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旅行考察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宗教、风俗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社会需要是中国古代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未来地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