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时域天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它们也是宇宙中壮观而神秘的自然现象。暂现源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然后很快消失的天体。剧烈爆发天体则是指亮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数量级式增长的天体。这两种天文现象主要源自两类天体物理过程。一是天体自身的突变过程,比如恒星的塌缩、黑洞或中子星之间的并合,典型天体为超新星、伽马射线暴等。另一类产生于极端物理环境,比如黑洞和中子星周围的超强引力场及磁场,典型天体为X射线双星、活动星系  相似文献   

2.
统一自然科学名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统一的名词术语,学术交流就没有共同语言。要搞好名词的审定工作,必需有一套共同的准则。同任何事物一样,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名词术语的订名,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制定全部自然科学名词的共同准则,必须注意各学科名词的特点。这里,仅就天文学名词的特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或许会对建立统一的准则有所裨益。一、名词数量的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天文学一直在飞跃发展。射电和空间技术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导致了射电天文学、毫米波天文学、分子天文学、空间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Y射线天文学、等离子天体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出现。随着分支学科的发展,天文学名词也相应地急剧增加。1933年出版的《天文学名词》收词一千四百条,1952年政务院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收词四千多条,到1974年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中名词数已增加到6000条左右,今年即将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中收词已达16000条之多。因此,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应该同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名词是变化的。某些过去常用的基本词现在可能已经很少使用而失去基本名词的意义了,而大量的新词正在成为基本名词。因此,审定名词应该充分注意文献中频繁出现的新词,同时淘汰一些历史上曾经使用但现已不用或少用的词,使统一名词的工作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淘汰下来的已失去作为基本名词价值的词。仍可在《词汇》一类工具书中出现,供阅读旧文献时参考。各种专业名词的增长是有方向性的,它同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例如近代天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天体物理学。从权威性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文摘》统计,其中天体物理学的文献在整个天文学文献中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天文学基本名词的选定应该反映这种方向性。二、近代天文学名词的国际性自然科学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各种学术名词是世界各国学者发展和创造起来的。大多数名词已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趋于统一,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工具。近代我国天文学曾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大量的近代天文学名词是在国际上形成以后传入我国的。研究和审定天文学名词不能脱离这个背景。事实上,审定名词主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正确地、统一地规定与国际通用名词相对应的汉语名词。确定国际通用名词的汉语对应词,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或民族,往往将国际通用名词按本民族相应的语音拼出即成为本民族名词,这种音译法对我们是不适用的。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音译出来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汉语有非常丰富的语汇,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用非常简练的语词来表达外来词的涵义。因此,我们赞成“涵义对应”的原则。涵义对应是指汉语名词应同所对应的外文词在学术上的概念一致,近乎于按名词的科学概念来确定汉语名词。涵义对应同一般对外文语词的意译不同,意译允许一个外文语词对应几个汉语词。而按涵义对应原则,一个概念只能对应一个名词,一个外语名词一般(除外语名词本身具有多重概念外)不容许有几种不同的汉语名词对应。只有在外文名词不统一的情况下,可容许一个汉语名词对应几个外语名词。三、我国天文学名词的传统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天文学名词系统。其中许多名词在现代仍然继续使用。例如,金星、木星、天狼星、织女星、黄道、赤道等词,都是我国的传统名词。毫无疑问,这类名词应继续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在创造现代天文学名词时,还可参考这类名词而演绎出新词来。例如,以典型天体的中国古代星名“大陵五”、“蒭藁”而将变星类型定名为“大陵型变星”、“蒭藁型变星”,这种做法是可取的。我国古代天文学留下了丰富的天文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这些资料不仅对天文学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天文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在国际上得到高度的重视。例如,宋至和元年(1054年)观测记录的天关客星乃是确认脉冲星起源于超新星爆发以及计算蟹状星云中脉冲星年龄的主要依据之一。古代天象记录中的名词术语,已随着一些重要古代天文文献被译成外文或被外国文献引用而译成外文。但各家译法往往各不相同,许多译法不能表达原意。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古代天文文献的作用,扩大它在世界上的影响,我们应该根据古代文献弄清古天文名词的确切含义,选择或重新确定外文译名,并且在我国编著和出版的外文书刊中使用统一的译名。四、天体专名的特殊地位天文学是一门开拓性的学科,它向我们揭示宇宙空间中各种各样的天体世界。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有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被发现。例如,已发现的周期彗星就有几百颗,每年还不断有新的发现;已发现的小行星已达两千多颗,每年也不断有新的发现。许多天体除了按某种方式编码外,往往还需一定的专名。天体的名称必须统一,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所以,新天体命名的工作是国际上共同关心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设有“命名和天文数据”委员会(即第五委员会)负责天体统一命名工作。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国际性活动。确定与天体名称相应的汉文名称是一件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天体命名的体系相当复杂,有按希腊或罗马神话中神名命名的,如天王星、仙后座;有按发现者名字命名的,如恩克彗星;有用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如哥白尼环形山;有用国名、地名命名的,如中华小行星;有按天体形状命名的,如马头星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制定出一个译名的原则,然后对大量尚未确定译名的天体名称进行细致的研究。许多小行星、彗星、星云、星团,数以百计的月球背面和火星表面地形都还无一定的译名,这件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五、同邻近学科名词的交叉天文学与物理学、数学、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天体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天文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天文学名词同这些邻近学科有相当多的交叉。对于交叉名词的处理,我赞成向主学科靠拢的原则。对于那些既属于天文学名词又属其他学科的名词,若主要属于天文学名词,则由天文界确定,但要跟相关学科协调;若主要属于其他学科,则由其他学科来定,不再另创新词,即使已经习用的,最好也改过来。天文学中使用的数学和物理学名词一般应从数学和物理学。所谓主从关系,应从名词的起源和学术概念来定。分不清楚的再提出来协商。某些相近学科中的名词在天文学中有独特含义的词,仍应作天文学名词对待。  相似文献   

3.
<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踪记>是哈佛-史密森天文台退休高级天文学家、哈佛大学天文学及科学吏双料教授欧文·金格里奇30多年追寻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学术考察历程的传记性学术著作.该书通过一系列传奇经历,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廓清了16、17世纪天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发现的历史脉络,对<天体运行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跟踪,以通俗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历史中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关于哥白尼天文学说接受和流传史的著作,具有编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凌日和日凌     
《科学大观园》2005,(18):70
从字面上看,“凌日”与“日凌”是两个相同汉字的正反排列,而实际上它们却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科学现象。凌日是一种天文现象。天文学上把一个比较小、比较暗的天体A,正好运行到另一个比较大而且明亮的天体B前面,称为“凌(transit)”。这时天体B、天体A和观测者(通常指地球上的观测者)三点连成了一直线,观测者可以看到B从A的前面通过,所以“凌”也是一种交食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现在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大会作关于已完成《天文学名词》第二版的审定的汇报。《天文学名词》(1987)于1987年出版问世(以下简称第一版)。之后,又于1989年出版了繁体字海外版。第一版共收天文学名词1956条,其中基本名词1572条,天体专名、天象专名共384条;并对100条较为生僻的、或内涵易于混淆的基本名词加上了定义式注释。1989年海外版完成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达了出版《天文学名词》第二版的任务。对第二版的要求是:一、对第一版进行可能需要的修订、增补可能疏漏的重要的基本名词;二、增添新出现的天文学名词;三、除已注释的100条名词之外,将第一版内其余的基本名词及新入选第二版的天文学名词,全都加上定义式注释。1990年,经过聘任的第三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拟定第二版的编辑和审定计划,明确了10个分支学科的委员的名词注释撰写任务,以及新名词的选定和审定程序。从1991到1995,经过第三届和第四届4次全体委员参加的审定会、1次部分委员参加的审定会,以及多次分支学科小组的审定会,于1995年完成了第二版的终审。在完成按分支学科名词的内涵排序以及英汉和汉英两个索引之后,即可送交出版。第二版共收天文学名词2338条。包括基本名词1962条,天体专名、天象专名412条。基本名词比第一版增加354条。除宇宙、时间和空间3个最上位词外,全都加上了定义式注释。在增加的名词中,绝大部分是能反映90年代天文学进展的新名词。例如,越地小行星、厚盘族、微引力透镜、光纤分光、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在新增加的基本名词中还有少数是第一版疏漏的,例如,银心聚度、太阳质量(天文学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北京时、棕矮星、视界。另一些则是上位词和扩充的同位词,例如,射电对应体(光学对应体的同位词)、光学天体(光学对应体的上位词)。在新增加的天体专名中载有第一版问世后才有正式命名的18个太阳系天然卫星。现在,我着重汇报一下,名词注释和新词审定的体会。先说名词注释。第三届审定委员会在组建之初,预计到为近2000条名词撰写注释并审定是该届的主要任务。对第二届审定委员会的成员作了不大但必要的调整和增聘,使第三届审定委员会的人选能匀称地分布在10个分支学科内,并将名词的注释分配给各个学科小组。鉴于委员们对如何撰写规范的定义式注释,缺少深刻的了解。遂在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审定会上,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示范讲解名词注释的规范,使委员们加深了解并统一认识。例如,何谓种差+属注释法?示范如下:天体力学 研究天体和天体系统在引力作用下的轨道、自转和动力学演化的天文学分支。“研究天体和天体系统在引力作用下的轨道、自转和动力学演化”是种差。“天文学分支”是属。又如:聚星 三颗至大约十颗恒星组成,在彼此引力作用下运动的天体系统。“三颗至大约十颗恒星组成,在彼此引力作用下运动”是种差。“天体系统”是属。在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审定会上,逐个审定每一学科小组撰写的5-10条名词的注释,并评议出审定通过、合格但要修改、不合格得另写等三档。这样,根据第二次审定会的审定标准和分寸,在审定会之后,由各个分支学科小组自行安排修饰、修改或重写。现举几个例子看一下注释的审定过程:较差观测用同一控测器,用同一方法和手段,对不同天区的两个或多个天体,或同一天区的两个或多个天体的对比观测(一稿)。用同一探测器、方法和手段,对两个或多个天体的对比观测(二稿)。用相同的探测器、方法和手段,对两个或多个天体的对比观测(定稿)。注:“观测”是另一基本名词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在相距数千公里以上的两观测站,同时接收同一射电源的电波,各自独立记录的信号经事后相关处理以测定两站距离的观测技术(一稿)。相距数千公里以上的两观测站,同时接收同一天体的射电波,通过干涉进行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研究的技术(二稿)。利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或甚长基线干涉仪阵,进行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研究的技术方法(定稿)。注:“甚长基线干涉仪”是另一基本名词黑洞脱离速度超过光速而只能吸收外部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向外输出物质和能量的极强引力的天体(初稿)。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定稿)。注:“视界”是另一基本名词吸积盘受天体吸引而环绕在天体周围的物质盘(初稿)。有角动量物质被天体吸积时,形成的环绕该天体的盘状结构(定稿)。注:“吸积”是另一基本名词这样,在分支学科小组的撰写—审定—修改的基础上,经过4年,共4次全体委员的审定,于1995年4月完成了第二版待加注释的1823条名词之注释的终审。我再说一点有关新词审定的工作。鉴于80-90年代天文学的巨大进展,天文学新名词和新术语的不断涌现,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建之初,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即规定,新词的审定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迄今的四届中,新词的搜集和审定始终是常规工作。1985-1994年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天文学会主编的期刊《天文学进展》,已发表四批英汉对照《天文学名词的推荐译名》,共686条。还于1991-1994年间,在我们的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布了两批经过初步审定的、汉英对照《天文学新名词》,共488条。第二版内新词的选定就是在新词的搜集和审定的常规工作基础上完成的。最后,对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建设和今后的任务谈点看法。首先,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力求组建成具有学术权威性的工作实体。由于名词审定在现阶段,对每一位应聘的委员都是一项纯服务性的、非本职的、业余的具体事务。所以,是否关心并热心名词事业应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第一届起,即努力不使之成为荣誉式的或名誉式的。十年的实践表明这一看法和做法正确。要使审定委员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作实体,当然不太容易,但能做到。在第三届委员会的25位委员中,有天文台正副台长3人、天文系正副主任3人;在第四届委员会的26位委员中,有院士1人、理学院院长1人、天文台台长2人、天文系正副主任2人。他们的本职工作、学术活动和社会事务不可谓不繁重,但出自对名词事业的重视、关心和热心,事实上,他们总是设法挤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分支学科小组的名词注释的撰写、讨论、修改、审定,并力求参加一年一次的审定会。其次,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力求其所属的10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均匀分布。在第一届委员会组建时,曾着眼于应聘学者所在的天文单位和机构的均匀分布。实践表明,无论对名词审定、注释撰写,还是对新词的搜集和审定,分支学科的天文学家均匀分布更为重要。此外,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还要努力保持为一个拥有知识能不断更新、熟悉本分支学科最新进展、具有对最新成就作出判断的天文学家实体。这在新词的搜集、选定、定名和审定,尤其在新词的注释的高效率、高水平的完成过程中,显示出其重要性。当前,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面临的最大后顾之忧是成员的年事老化,吸收重视、关心并热心名词事业,有能力并乐于为之出力的新人选很不容易。关于今后几年的任务,想到的有如下两项:①常规地搜集、选定、定名和审定新词,为出版第三版打好基础。②着手实现和台湾同行的天文学名词交流、研讨。推动全世界使用汉语地区的天文学名词一致化事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始至终都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下工作的。每年一次的审定委员会例会都是在全国委员会提供了人力、财力才得以实现。在此也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办公室多年的辛劳和服务致谢!我就说这些,请批评、指正。谢谢!  相似文献   

6.
孝文 《科学大观园》2011,(11):62-63
天文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拥有一架太空望远镜。研究过程中,天体生物学家借助的设备便不是太空望远镜,而是显微镜。天体生物学研究宇宙中生命的起源、进化、分布和未来。这一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光聚焦于寻找太阳系的适居环境和系外适居行星,寻找火星及太阳系其他天体生命起源前的化学迹象和生命存在证据,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早期进化进行实  相似文献   

7.
哥白尼的巨著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应该译成《天球运行论》而不是《天体运行论》。“天球”是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哥白尼正是这一数理天文传统的正宗传人。强调是“天球”不是“天体”,是为了恢复科学史的实情。  相似文献   

8.
正夜空中的繁星发出点点星光,有明有暗,有蓝有红,然而宇宙中并非所有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洞察,比如有一种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并不显眼,但在肉眼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极为明亮,这种天体叫作"X射线极亮源"。自20世纪90年代,人类花费巨资打造了两部X射线探测的旗舰,分别是"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和"XMM-牛顿X射线天文卫星",利用它们,天文学家陆续在遥远星系中发现了一批X射线极亮源,然而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天文学家难以定论。不过这种天体在最近得到了首次证认,我国天文学家利用世界级大口径望远镜,对旋涡星系M101中的X射线极亮  相似文献   

9.
<正>夜空中的繁星发出点点星光,有明有暗,有蓝有红,然而宇宙中并非所有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洞察,比如有一种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并不显眼,但在肉眼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极为明亮,这种天体叫作"X射线极亮源"。自20世纪90年代,人类花费巨资打造了两部X射线探测的旗舰,分别是"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和"XMM-牛顿X射线天文卫星",利用它们,天文学家陆续在遥远星系中发现了一批X射线极亮源,然而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天文学家难以定论。不过这种天体在最近得到了首次证认,我国天文学家利用世界级大口径望远镜,对旋涡星系M101中的X射线极亮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现代自然科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人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与现代哲学相互渗透,广泛涉猎各门新兴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科学专著。全书以天体、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组合而成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天地人巨系统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天地人巨系统”的主要内涵,形成演化序列、结构与功能、运动与节律特征,进而概括出天地人巨系统的八条  相似文献   

11.
“合二而一”論者企图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过程都說成是“合二而一”的。本文把近年来天文学的一些研究結果拿来說明,在宇宙的发展、天体的演化中自始至終貫串着矛盾双方的斗爭和互相轉化,天体演化过程是一分为二,而不是“合二而一”的。虽然康德于二百年前即已指出太阳系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是由一群小质点凝聚形成的,但在十九世紀,仍有天文工作者认为天体是不变的、是創造出来的。天体演化的概念为每一个天文工作者所接受,这仅仅是几十年来的事情。今天天体的演化已作为科学問題被研究着,这一点本身就說明了辯証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正确的。同无机界其他的物质过程一样,在天体演化过程中主要的矛盾是吸引和排斥之間的矛盾。吸引和排斥这两种对立的趋势、傾向、作用的互相斗爭和互相統一,促使了各类天体和各类天体系統的产生和发展。下面举出三个例子来說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名词的审定从1984年下达任务到1986年完成送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送审稿,前后历时三年。现在我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做工作汇报。中国天文学家一向重视名词的定名和统一。从《史记·天官书》起,两千年来,一直以汉文记载、公布、讲授和传播天文学知识和著作。近现代天文学从西方传入之后,汉文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致使中国天文学家始终将天文学名词作为天文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后,即将天文学名词定为学会的一项长期性工作。1930年成立了天文学译名和定名的审定组织。1933年,经当时的教育部核定出版了《天文学名词》,以部令公布。这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天文学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天文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又修订和增补编辑了新的《天文学名词》,于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颁布。近三十多年来,天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新的分支学科,发现了新的天体和天象,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技术,相应地天文学名词和术语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天文学名词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今日天文知识的传播,天文文献的编篡、出版和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和要求。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4年3月下达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和公布的任务。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审定、统一和颁布天文学名词的重要社会效益,愉快地接受了重托,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将这一任务作为首要工作,全力以赶地展开。下面将就选词范围、编排体例、审定程序和人名译名四个方面汇报。选词范围 审定任务下达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审定的规模和范围。1933年公布的词条是1300个。1952年颁布的共1700个。中国天文学会主持编辑的俄英中对照天文学名词(1958年版)收词5000个。受中国天文学会委托编辑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一版(1974年)有名词6000个,第二版(当时尚未出版)收词16000个。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设想是作为第一批,审定并公布天文学名词2000个左右。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遂将选词范围确定为现代中国天文学文献、教材和报刊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学专业基本名词。这个拟定的选词范围意味着,有些基本名词虽然经常出现在天文学文献中,但若是其它专业的名词,则不在入选之列。例如:光谱,物质、函数、曲线、离子、稀释。然而由它们作为基本词组成的天文专业特有的名词,则在选词范围之内。例如:光谱型,星际物质,光度函数,生长曲线,负氢离子,稀化因子。有些词虽是天文学名词,但较为生僻,在现代天文学中不经常出现,也不列入审定。例如,尼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勒梅特(Lemaitre)正规化。此外,在确认不会产生误解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复合词的数量。例如:在入选之列的有“照相星等”和“极限星等”,复合词“极限照相星等”则不收。为了能反映现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要选入和审定一批天文学新词。例如:质心力学时,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棱栅,黑洞,物质占优期。这样,按这一拟议的选词范围,于1984年3月,以待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为基础,选出词目3500个,在分委员会召开审定会之前一个月印发给每个委员。1984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审定会。审定会的任务是拟定审定条例,并以此为据,审定初选出的天文学名词。审定会上选定了2000个作为第一批审定的基本名词。会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连同选词范围和审定条例,一并分送天文学界和物理、数学等相邻学科的分委员会征求意见。在此之后,又经过1985年和1986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审定会,审定的天文学名词几经增删和调整,最后,在1987年的上报稿中确定第一批收词为1956个。编排体例 1933年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编排是英德法日汉五文对照。1952年颁布的是英汉对照。这次审定将采取怎样的形式呢?我们认为,审定的目的是为定名和统一,由国家公布的应是一批经过审定并统一规范化了的汉文名词,其中既有外国天文学名词的译名,也有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文学术语。在中国固有的天文学名词中,有些是只在中国天文学史中经常出现,例如:三垣二十八宿的恒星专名和星群专名,古代历法名词和术语,古代天文学说专名,古代天文仪器专名。还有些则是治用至今的基本名词,例如:赤道、黄道、子午圈、卯酉圈、天极、中天、岁差、彗星、新星等等。这样,分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商定,审定和统一的《天文学名词》是汉文名词为主体,并为每一个汉文名词,配上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名。例如:测时—time determina-tion,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分光解—spectroscopic orbit。对于中国固有的名词,则配上内涵一致或接近的英文名词。例如:司天监—imperial astronomer,浑象—celestial globe,霜降—First Frost。以汉文名词为主,配以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或其他外文名的编排体例,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主要特点。此外,为了便于查讯和检索,确定要附有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审定程序 1984年,分委员会在召开第一次审定会之前,专门研究了如何有效地发挥分委员会拥有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专家的有利条件。我们决定,将初选出的3500个名词,按天文学、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天文仪器共6个分支学科,并按星系和宇宙、恒星和银河系、太阳、太阳系共4个天体层次,分为10类,打印成分类词表。还编出星座、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星系、星团、星云、恒星、星际分子、天然卫星、月面、流星群共11个天体专名表和天象专名表。分委员会把分类词表和专用词表,分别发给不同分支学科的委员,只要求审定本人最熟悉的专业的名词和术语。鉴于天文名词按分支学科分类尚没有成熟的框架和方案,我们一再申明,《天文学名词》的学科分类和层次分类,并非严谨的分类研究,仅是便于审定和查索,所以,分类本身不是审定的对象。这样,由于要求分委员会的每个委员审定的不是3500个词的词表,而是与每个委员所熟悉的领域关系最深的300-400个词,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分委员会内一级的审查质量和效率,也对名词的增删,对各分支学科,各层次之间的调整和平衡提供了方便。随后,在1984年7月举行的第一次审定会上,顺利地通过了选词规范、编辑条例和审定条例,并审编出载有2000个名词的天文学名词分类词表和专用词表。会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1985年6月召开了第二次审定会,任务是研究和审议征求意见稿回收的反馈意见,修订《天文学名词》征求意见稿。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提出要对《天文学名词》中一些新词、概念易于混淆的有争议的词以及有我国特点的名词作简明的注释,并要求《天文学名词》在按分支学科和天体层次的分类词表内,名词按内涵的相关性排序。会后,分委员会拟定了100个新词和概念易于混淆的名词,分配给委员分头撰写注释,并将《天文学名词》分类词表按内涵相关性重新排序。例如:摄动、摄动理论、普遍摄动、特殊摄动、摄动体、受摄体、摄动函数、长期摄动、周期摄动等几个内涵相近的名词编排成群。又如,星族、星族Ⅰ、星族Ⅱ、星族Ⅲ、盘族、臂族、晕族等几个词也排列一起。1986年4月举行了第三次审定会。审定会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定稿,其中第一部分是天文学中常见的基本词,第二部分是天体专名和天象专名的11个表,共收词1956个,并对其中100个词加了注释。会后由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编印成册,作为送审稿上报全国委员会。1986年6月以全国委员会钱三强主任名义,将送审稿分送全国委员会中的天文学科的全国委员及指定的专家进行复审。1986年7月分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对复审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并逐步作出答复,再次送有关专家复审。1987年4月举行了第四次审定委员会会议,对送审稿作了必要的修饰和补充,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前言、编排说明、名词正文和注释、天体和天象词表的全部定稿,并由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编辑了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作为上报稿,上报国务院。《天文学名词》所经历的审定程序是第一次审定完成征求意见稿,送同行评议。第二次审定根据评议意见完成修订稿。第三次审定完善修订稿,作为送审稿,由全国委员会送专家复审。第四次审定根据复审意见完善送审稿,作为上报稿,上报国务院。人名译名 现代天文学的常用的和基本的名词和术语中,有为数不少的以人名命名的天象、天体、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常数、图表、方法、效应、关系、定律、定理和学说,还有以人名命名的月面结构、小行星。《天文学名词》送审稿的汇编和审定在1984-1986年期间,当时,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尚未成立。我们就尽可能少地选用和审定含有人名的名词和术语。既便这样,在第一批《天文学名词》1956个之中,仍有头人名的名词143个,涉及104个科学家译名。占名词总数的7%。在这批含有人名和地名的天文学名词的汉文名审定过程中,采用了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遵从规范,适当简化,靠拢主科,避免生僻共六条准则。名从主人——查明人物的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汉文名。约定俗成——有些人名的译名由来已久,甚至能上溯到清代末年李善兰时代,就沿用不变。遵从规范——近年已陆续有多种文种的姓名译名手册问世,就尽量遵从规范,不另译定。适当简化——有些外国姓氏的音译很长,在容许范围内,适当简化。靠拢主科——在天文学中,有一批含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以及其它非天文学家的姓名的名词和术语,按靠拢主科的原则,遵照其它学科的译名,不再另定。避免生僻——除少数流传已久约定俗成者外,力求避免采用生僻少用的汉字。关于含有地名的天文学名词,在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天文图表、地面陨星坑、月面结构、火星表面地形、小行星之中都有,这更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过,在《天文学名词》中,只有12个含有地名的基本名词,涉及10个地名。在此就不细说了。最后,对当前的和今后的名词审定提三点建议和希望。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上一次国家颁布天文学名词是1952年,距今已35年了。鉴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再过些年,就要审定并颁布第二批天文学名词。它将包括一些重要新词的补充,以及对第一批名词的可能有的修订。应该把对新词的汇集、整理、定名、做为分委员会的长期工作的一部分。还应着手安排涉及人名、地名、神名的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建议全国委员会考虑建立计算机管理的名词词库。关于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和挂靠单位的支持问题——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没有专职人员,委员们都是天文学家。他们来自全国五个天文台和四个大学天文系和天文专业。过去三、四年的名词审定全都是业余活动,只是由于所在单位的支持,特别是分委员会中分工负责名词审定的挂靠单位的多方面支持,才得以有效地完成。现在,科研单位的人员和经费都分配到科研课题。凡不列入课题的项目,很难再得到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及工作时间的保证。所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交办的任务,要争取列入名词审定的负责人或主要工作人员所在单位的课题计划。也许应提请尚在进行名词审定的各个分委员会加以考虑。对于《天文学名词》公布和出版的一点希望——《天文学名词》的颁布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件大事,希望把好出版的质量关,我们说的出版质量主要指的是文字差错率和版式差错率。力求做到编辑和排印中可能有的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9,(7):70-71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人类天文学观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遥远的年代。当时的天文学家们以神秘的方式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天文台,这些古老的天文台显然考虑了星座和行星等天文知识,并巧妙地表明它们与地球每年绕日飞行存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1996年5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了《汉语天文学名词国际讨论会》,本文是当时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卞毓麟先生在会上的报告。鉴于文中所述的基本思想和总结的注释方法等经验,对其他学科名词的审定与注释工作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特照刊如下。一、引言1993年夏天,我在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市(Oostende)参加了一个大型华人聚会。与会者有我国在比利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有当地老华侨和他们的后代,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总之,济济一堂400来宾尽皆华人。然而,当会议主持人用不甚标准的“国语”开始致词不久,便有几达半数的人因听不懂而要求换用粤语。主持人遂请一位小姐用粤语代念讲稿,结果又有约半数听众不知其所云。因比利时使用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佛兰芒语,主持人遂当机立断改用法语演说,但可想而知,效果依然不佳。最后又由一位自告奋勇的年轻人用英语重复了一遍。演出开始后,每次报幕也不得不用上述各种语言依次重复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种情景,意味相当深长。前几年,我在参加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中,还经常想到这件事。如果同样是用汉语表达一个科学概念,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却使用各不相同的“科学方言”,这岂不糟糕?这样的“方言”,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都存在。例如,对应于英文quasar这一概念,就出现了“类星体”、“似星体”、“魁煞”等不同的中文名称;“激光”、“莱塞”和“镭射”则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实例。显而易见,审定与规范汉语科学技术名词,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在坦普尔(Robert Temple)《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一书序言中写道:“在近代,人们研究自然第一次可使用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即精确与定量的数学语言——无论何种肤色、信仰或种族的人,只要经过适当的正规教育,都能使用与掌握的语言。这对于实验技术同样是适用的,就好比商人有了通用的价值标准一样。”这段话对我们科学名词工作者尤有启发,是因为我们对科学语言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对每一个科学名词“咬文嚼字”,都是为了使科学术语的定名和使用更加确切、更加合理。在人们研究自然已有“通用的国际语言”的今天,如果汉语科学名词却因“方言”不改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那实在是十分遗憾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完成对将近2 000个基本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并于1987年公布出版。其中还对少数名词给出了简要的注释。90年代前期,天文学名词委为增补、修补《天文学名词》(1987)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要求对每个基本名词逐一予以注释,这项工作体现于《天文学名词》(第二版)。本文介绍我们注释天文学名词工作时的准则和方法。二、注释的必要性和定义性注释1.注释的必要性 1987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编制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其中共分“总则”、“定名基本要求”、“关于选词”、“定义”、“编排格式”、“索引”和“审定程序”7大部分。天文学名词委在审定天文学名词时遵循了这些原则和方法。有些名词,例如:光度 luminosity;证认图 finding chart,identification chart;它们的含义基本上一目了然。但也有更多的术语,若对概念不作注释就很难从字面上识别其确切内涵。以下面几个天文学名词为例(英文名后面是注释):标准星 standard star 在测光、光谱分类等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基准的恒星;参考星 reference star 在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运动时,用作参考标准的恒星;定标星 calibration star 在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参考标准的恒星;比较星 comparison star 在测光、光谱分类等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对比的恒星。由此已足见审定科学技术名词时,对这类不易区别概念的名词加以注释之必要。2.定义性注释 我们采用的“定义性注释”,是指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名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一般情况下不必说明该词的原理、源出、构造、应用等)。定义性注释要求兼顾科学概念的准确性与释文的可读性。因为它的读者不仅仅是本行学者,这就对表述的通俗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定义性注释的基本模式是:“种差”加“属”。例如:三、注释方法要点1.突出主要特点或特征 定义性注释的上述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注释处于同等概念层级的一组名词(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时,不是追求释文在形式上的对称,而是追求突出被注释对象的主要特点或特征。例如:水星 Mercury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距太阳最近;金星 Venus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从地球上看它是最亮的行星;地球 Earth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人类生存所在的行星;火星 Mars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从地球上看它颜色最红;木星 Jupiter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土星 Saturn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有明显的光环。2.释文的扩展 有时,对释文稍作扩展,或作很简要的附加说明,便可体现一个名词与其他相关名词的联系,例如:恒星光行差 stellar aberration 由光行差效应引起的恒星视位移,包括周日光行差、周年光行差和长期光行差。这一释文的前半句“由光行差效应引起的恒星视位移”已完成定义性注释的基本要求,后半句虽可省略,但添上后可体现本词与其他几个名词的关联。释文的这一扩展所用字数不多,却传达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因而是很值得的。3.一词多义问题 名词审定虽须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但由于历史原因,一词多义的情况却在所难免。这时释文中可用(1)、(2)等标号分别注明其不同含义,如:大距 greatest elongation; elongation (1)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经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视差 parallax (1)天体方向因在不同位置观测引起的差异;(2)周年视差的简称。闰日 leap day (1)阳历中为使其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日;(2)阴历中为使其历年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而增设的日。4.“精确”与“简练” 为避免释文过于繁琐或过于“学究气”,需适当协调“精确”与“简练”。此时释文中可用“通常”、“主要”、“和其他”之类的词语。例如:河外天文学 extragalactic astronomy 研究银河系外的天体和其他物质的天文学分支。这里的“其他物质”,例如包括弥漫的星系际云、背景辐射、各种粒子流、大尺度的磁场等。如果在注释中悉数写出这些名目,则相当繁琐而又不甚必要。此处的释文十分简练,而又不失科学上的准确性。星系 galaxy 通常由几亿至上万亿颗恒星以及星际物质构成,空间尺度从几千到几十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有些超星系的质量可能高达1013太阳质量;有些矮星系又可能仅含数百万颗恒星——其质量仅相当于较大的球状星团。但是,这种特大或特小的星系相对而言数量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星系的质量均在106~1012太阳质量之间。上述释文中用“通常”两字涵盖了这些信息,乃是非常恰当的。天体测量学 astrometry 天文学的分支,主要内容是测定和研究天体及地面点的位置和运动。5.适当扩大附加信息 完成定义性注释的实质性部分后,有时尚可用“又称”、“得名”等方式阐明该术语的词源与演变等信息。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微波波段的宇宙背景辐射。因具有温度近似3K的黑体辐射谱特征,故又称3K辐射。释文前一句已完成实质性注释;后一句既说明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词与常见的“3K辐射”一词实指同一对象,也说明了后一名称的来源,又体现了在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时,我们将内涵为“具有黑体辐射谱特征,温度近似3K的微波波段的宇宙背景辐射”的这一概念定名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不是定为“3K辐射”。又如:哈勃关系 Hubble relation 河外天体的距离与退行速度间的正比关系。它直接表明宇宙在膨胀。因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于1929年发现而得名。释文第一句是定义性注释的本体,第二句是附加信息,体现这一关系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句也是附加信息,说明了该词词源。整条释文尚不足50字。6.上位词和下位词的确定 在名词注释这一系统工程中,下定义时是不允许出现“恶性循环链”的,即不能“用术语甲注释术语乙,又用术语乙注释术语甲”(二元恶性链),或“用术语甲注释术语乙,用术语乙注释术语丙,又用术语丙注释术语甲”(三元恶性链)等。因此,在注释名词时如何择定上位词和下位词,乃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例如,我们曾考虑注释“太阳”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此时“太阳系”是上位词,“太阳”是下位词。但若照此办理,则在注释“太阳系”时就不能反过来又将“太阳”作为上位词(诸如注释为“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之类),而这势必会给“太阳系”的注释造成很大困难。对各种方案几经比较之后,我们最后择定释文为:太阳 sun 距地球最近,因而显得最亮的一颗恒星。地球绕它公转。恒星 star 质量大多介于1×10-2至2×102太阳质量之间,靠自身的能源发出电磁辐射的天体。上面对“恒星”的注释虽然用到“太阳质量”这一质量单位,却并非将“太阳”作为其上位词。这样的注释体系中必然会出现少数“最上位词”,它们可以用来注释所有其他的名词,而不能反过来用其他名词来注释它们。我们注释的天文学名词中,众所公认的最上位词只有“宇宙(universe,cosmos)”、“空间(space)”、“时间(time)”等极少数几个名词未作注释。最后,还应该提一下我们对“天体”这一术语所持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将它归入最上位词。因为若对该词进行注释,似乎很难逃脱“恶性循环链”的羁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还是应该尽量努力为它作注。考虑到使用者的需要,我们决定努力说明概念:天体 celestial body 宇宙中各种实体的统称。通常不把行星际、星际和星系际的弥漫物质以及各种微粒辐射流等称为天体。* 卞毓麟教授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于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大会上投票通过了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提交的七易其稿并几经修订的《行星定义》决议案。根据新的行星定义我们太阳系共有3类天体族群。它们是行星(planet)、矮行星(dwarf planet)和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太阳系共有八个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经典行星。第一批确认的矮行星中有谷神星(Ceres)、冥王星和2003UB313。太阳系小天体中包括小行星(asteroid)、海外天体(TNO)、彗星等其他小天体。今后全世界的天文机构、天文教学、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都将自觉地遵循这个新颁布的行星定义。IAU是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和天文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非政府性学术组织,成立于1919年。由于天文学是国际性极强的科学,诸如时间标准、时间系统和服务、所有的天文常数、一切天文基本数据和数值、星座界定、各种天体的命名、天文名词和术语的规范等,无一不需天文界协调和一致化。IAU正是全世界天文学家众望所归的天文之家。新行星定义确认的太阳系仅有的八个行星都是1900年前为人所共知。划归矮行星的谷神星是1801年发现的第一个小行星,它是迄今发现的总数超过60万个小行星中最大的一个。谷神星的公转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中,4.6个地球年公转一周。冥王星于1930年发现。以前,一直被公认为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按照新的行星定义被归类为矮行星。暂时编号2003UB313并取名“齐娜”(Xena)的天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现的总数已超过1000的海外天体中最大的一个。二、认识行星的历程新的行星定义的问世是人类不断深入探索宇宙和认识太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天文学进展和成就的一个标识。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还有五个在天穹群星中不断穿行的明星,遂称之为“行星”,以别于所有那些在天球上的相互方位看上去似乎永世不变的“恒星”。我国自西汉以来,将五个行星冠以五行之名,称之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16世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确认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都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从此人们得知,太阳系中共有六个行星。1781年旅英德国天文学家赫歇尔用望远镜发现了土星轨道之外的天王星,使行星成员增加到七个。从1801年起,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区间,不断地观测到为数众多的环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和已知的行星比较,它们的质量都要小得多。遂取名为“asteroid”,意为“小行星”。还称“minor planet”,中文名定为“小行星”。为了区别二者,又将“行星”冠上“大”字。从此就有了“大行星”的名称。随着天文学的进展,1846年和1930年相继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从此就有了众所周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之说。但冥王星的发现对太阳系的行星系统的已有认知造成了困惑和挑战。直到19世纪末,天文学家为太阳系勾画的图像和特征是一个盘结构的外形,太阳居中。八个行星聚集在盘面附近以逆时针方向沿各自的轨道,环绕太阳运行。这个盘面称“黄道面”,投影在天球上称“黄道”,黄道附近天区称“黄道带”。从地球看上去,七个行星都运行在黄道带内,只有水星轨道有所偏离,和黄道有7°倾角。行星共面性是太阳系的一个特征。此外,八个行星分成两群。内围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质量和体积较小的岩态天体,称为类地行星。外围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质量和体积较大的气态天体,称为类木行星。在两群行星的轨道之间是成员众多的小行星主带。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公转都沿偏心率不大的近圆轨道。近圆轨道是太阳系行星另一特征。19世纪末启动的海王星之外的未知行星的搜索起因是鉴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观测数据与理论计算预期值有残存的、但又不能忽略的不相符,从而预期在海王星轨道之外,理应还存在一个具有引力干扰能力的天体。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30年,果真搜索到一个海外天体,后取名冥王星。但随后的研究指出,冥王星的质量比预期的小得多,比月球的还小,它的引力微弱,不足以解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异常。冥王星轨道偏离黄道面,倾角达17°。轨道扁椭,偏心率比其他行星的都大。当它在轨道近日点附近时,离太阳比海王星还近。这样,冥王星的共面性和轨道近圆性都偏离了行星系统的共性。此外,冥王星既不是类地行星的岩态,也不是类木行星的气态,而是冰态小天体。1978年,借助大型光学望远镜发现一个冥王星的卫星,取名“卡戎星”。根据双天体相互绕转的观测,精确地计算出它们的大小和质量。冥王星直径约2300千米,只及地球直径六分之一多,质量是地球的千分之二强。而卡戎星和冥王星相比,却不是个“小月亮”,直径约1200千米,超过冥王星的一半。它们很像是一个双天体系统。1986和1989年,旅行者2号行星际飞船先后飞掠天王星和海王星,取得近距离探测资料,更新了诸如大小、质量、自转、公转等基本参数。对比观测时间跨度更长的轨道资料和理论计算新值,表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异常现象的严重程度缓解,搜索质量更大的海外行星的必要性大为缩减。1992年,运用威力强大的光学望远镜发现一个海外小天体,证实1951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关于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存在一个环带形的短周期彗星库的理论预期,遂将其命名为“柯伊伯带”,并将带中小天体称为“柯伊伯带天体”(KBO)。柯伊伯带是太阳系盘结构的外围环带,内缘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缘距离太阳约50天文单位。到2006年,已发现的KBO超过1000个,因为它们的轨道均在海王星之外,统称海外天体(TNO)。它们都是冰态小天体,轨道普遍具有较大倾角和较大偏心率。其中大的直径500~600千米,100~200千米的为数不少,不到几千米的则超出当前望远镜视力所及,估计大于1千米的KBO的总数以百万计。自从KBO确认后,天文学家多认为冥王星实为一个KBO,也许是其中最大的一员,当然,可能还有尚未发现的更大些的。如果将19世纪末以前熟知的八个行星称为“大行星”,那么冥王星一类的天体能进入“大行星”的行列吗?能将冥王星从“大行星”一族中除名吗?再发现和冥王星不相上下的天体能将之收入“大行星”队伍吗?另一个挑战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到2006年已确认拥有行星和行星系的恒星超过200个。外星行星(exoplanet)的存在是恒星世界的普遍现象之说已是共识。在环绕恒星的天体中哪些是行星?哪些不是?看来,现代天文学迫切需要内涵更为明确、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行星定义。不出所料,新的发现接踵而来,困惑不断。进入21世纪后,2002年首先发现一个直径可能超过600千米的海外天体,取名Quaoar。最后划归小行星一族,编号为50000,中文名定为“创神星”。2003年,观测到另一个海外天体,暂时名2003UB12,后取名“赛德娜”(Sadna)。直径估计超过1000千米,轨道十分扁椭,近日距76天文单位,远日距960天文单位,公转周期11500地球年,经过争议后,可能归属是KBO。当年,又发现一个暂时名2003UB313的天体,发现者于2005宣布,根据初步测定,直径约2400千米,近日距38天文单位,远日距97天文单位,公转周期560地球年。同时宣称,它是第十行星,并取名“齐娜”(Xena)。究竟如何归属,说法不一。IAU于2003年第25届大会之后,执行委员会组建了一个由7人组成的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这个新建的组织经过两年的研讨,于2006年7月向第26届大会郑重提交了一份《行星定义》决议草案,并于8月24日大会通过了“行星系科学委员会”修订的《行星定义》和《冥王星定义》共两个决议。《行星定义》(此决议包含了行星的定义、矮行星的定义和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一)行星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1)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2)具有足够质量来克服刚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3)清空其轨道附近的近邻天体。(二)矮行星是一个满足下列四个判据的天体:(1)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2)具有足够质量来克服刚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3)不能清空其轨道附近的近邻天体;(4)不是一个卫星。(三)除卫星外,环绕太阳运行的其他天体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在太阳系中满足上述行星定义三个条件的天体共有8个,即水星、金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之为“行星”、还有一种天体称为“矮行星”(“矮”字意为质量、体积等较行星小)。已确认的第一批的矮行星中有谷神星、冥王星和2003UB313。在今后几个月或几年内,IAU还将确认更多的矮行星。今日IAU已列出了十多个矮行星候选体名录,可能还会不断增减其数目,并将进一步了解现有候选体的物理本原。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大多数小行星、大多数海外天体、彗星以及其他小天体。《冥王星定义》:根据上述定义,冥王星是矮行星,又是海外天体的一个新类型中的原型。对《行星定义》和《冥王星定义》的几点说明:1.行星定义专业委员会曾将质量超过5×1020千克,直径大于800千米的天体作为具有足够大的质量的判据。2.对于两个或更多个天体组成的多天体系统,如果主天体满足行星三条件,则定为行星。如果天体系统的质心位于主天体之外,满足行星三条件的次天体也是行星;不满足这些准则的次天体则是卫星。按照这一定义,冥王星的伴星“卡戎星”应是一行星,二者组成一个双行星。对此IAU尚未取得共识。3.在草案中曾认为,如果今后能确认智神星(小行星2号)、灶神星(小行星4号)和健神星(小行星10号)也都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它们也应划归为行星,都将称为“矮行星”。对此,最后因仍有歧见而未定论。4.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大多数小行星(asteroid)、近地天体(NEO)、火星—特洛伊族小行星、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海王星—特洛伊族小行星、大多数半人马族天体(centaur)、大多数海外天体(TNO)和彗星。新的命名系统不再用minor planet来称谓小行星。5.凡具有小倾角和近圆轨道的天体即是能不与其他天体轨道重合或相交的清空轨道;而大倾角或(和)大偏心率轨道则不是清空轨道。例如,冥王星的轨道就与海王星的相交。6.草案中曾将太阳系的行星称为“经典行星”(classical planet),将冥王星视为“类冥行星”(pluton)的原型,但这两个名称均未取得共识,而未被选中。7.草案中创造一新词“微型行星”(planetoid),最后未得到认可。三、后记新的行星定义严谨、明确、可操作性强,标示天文学的进展和成就。行星定义不仅内涵清晰,而且量化。20世纪编纂的太阳系行星定义,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1979):行星——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又如,《天文学名词》(全国科技名词委,1998):行星——围绕太阳或其他恒星运行的质量不超过木星的较大天体。这两个不同版本下的定义都对,但都广泛有余,量化不足。新的行星定义则既是广义的,又有精确的针对性和客观的可操作性。今后世人应知,太阳系现有八个行星,但不能称之为“八大行星”。为了和国际接轨,“大行星”的名称不再提倡,应用“行星”取代“大行星”。“九大行星”之说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应淡出。冥王星的定位和归属已明确,它是矮行星,已不在行星之列。但不应认为冥王星是被“开除”或“降级”,而宜视为“正名”。“2006行星定义”问世了,太阳系天体的新分类和新命名广而告之。人们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永久性的?今后还会再次修订和变动吗?应该说,随着天文学的进展、新天象的发现、对太阳系天体认识的不断深化,行星定义的修订和更新是必然的,这就是科学,这就是科学进步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星定义的几个草案中,出现了一些较新的天文名词如卡戎星、矮行星、类冥行星、半人马族天体、近地天体、海外天体、特洛伊族小行星。这些新词都已载入《科技术语研究》先后刊出的七批《天文学新名词》中,唯有“经典行星”和“微型行星”是两个前所未闻的新词。①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长度单位,简称AU,适用于量度行星际距离远近的量天尺。1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约合1亿5千万千米,约合光行8分19秒。例如:金星—太阳平均距离0.72AU;土星—太阳平均距离9.5AU;海王星—太阳平均距离30.1AU;冥王星—太阳平均距离39.5AU。  相似文献   

16.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今天在这里成立,我谨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自然科学名词是描述和传播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基本要素,统一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是科学研究、普及、教学、应用和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我们相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必将为统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我国天文学家一直高度重视名词的创造和统一工作。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和《淮南子》等古典著作表明,远在汉代以前,就形成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系统。《史记·天官书》首次统一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两千年来,历代都以天文志和律历志等官方刊布的形式统一规定了我国的天文学名词。明清以来,随着西方天文著作的翻译和近代天文成就的引进,涌现了大量的新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天文学会在1922年成立以后不久就开始拟定统一的天文学名词,在1933年出版了《天文学名词》,收中英德法日文对照的天文学名词1300条。全国解放以后,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英中对照的《天文学名词》1700条,1958~1959年间,又相继出版了俄英中、英俄中、中俄英三本《天文学名词》,收词达5000条。1974~1976年间,由南京大学天文系主持编纂了《英汉天文学词汇》及其增订部分,收词6000条。十年浩劫之后,中国天文学会一恢复工作就组建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积极开展了新词收集整理,古天文名词研究、国际学术名词研究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准备编纂《俄英中天文学名词》,在《天文学进展》上展开名词讨论,同时协助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出版社名词室审阅了包括16000条词目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1984年上半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的基础上着手编制《天文学基本名词》,同年七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共同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会议,拟定了《天文学名词审定条例》和《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这两个文件已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给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准备在近期召开会议最后审定,报请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是按汉字笔划顺序排列的,汉英对照,附有汉语拼音和英文索引,包括1940个词条,为便于审定,工作版本分为正编和副编,正编按学科分类排列,计有天文学总论、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天文仪器、星系和宇宙学、恒星和银河系、太阳系、太阳等十类,包括1600个词条。副编包含星座、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星系、星团、星云、星际分子、恒星、月面和流星群等十个专名表,包括340个词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准备编制、审定的《自然科学基本名词》的一部分,其选词原则、定词规范、编排体例,应互相一致;它的许多名词还同其他学科名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们在审定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问题,来同与会同志共同探讨。在天文学名词审定中,首要的问题是名词的学术涵义与表现形式的统一。拟定一个名词,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它的学术涵义,其次才顾及外文对应词的原文词义和构成。审定中,我们对概念不正确或含混的名词,进行了修订。例如,习用词“多层球”(Polytrope)所表达的概念中既无“层”,也无“球”的涵义,指的是用多方过程为物态方程构成的星体模型,我们须修订为“多方模型”。从表现形式上看,词语的简洁性和层次性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例如,英词seeing,在一般英文字典中也不收录。我国曾用“大气宁静度”、“星象宁静度”、“明析度”等译法。这些词既不确切也不简洁,我们据其涵义采用了一个既简洁而又兼顾英文词义的名词“视宁度”。在宇宙学名词中,“学”、“论”、“模型”等字的使用曾经十分混乱,如“大爆炸宇宙模型”,有人称为“大爆炸宇宙学”,有人称为“大爆炸宇宙论”。我们在审定中确立了一个层次结构,凡属学科分野的谓之“学”、如宇宙学、观测宇宙学;属于学派之见的则称之为“论”,如“相对论宇宙论”,属于具体方案的则称之为“模型”。如“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这样便更好地反映了这些词的学术概念。名词审定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传统名词与外来名词的结合与对应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自己的名词传统。对于我国古已有之一直沿用下来的名词,均采用传统名词,不考虑对应的外文词义,例如“金星”、“木星”,是传统词,不用西文的“维纳斯”或“爱神”、“朱必特”或“大力神”之类。但对于天文学中的名词,具有国际统一规定的概念的词,则以翻译外语词为主。例如,星座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划分,我们当采取国际统一星座划分标准,因而也采用相应的星座名称的译名。但有些亮星,如“老人星”、“天狼星”,各国均有自己的专名,我们也采用我国的传统名称。在中外名词对应关系方面,一个外文词,除有多种涵义的词外,一般只选用一个对应的中文名词。随着天文学的迅速发展,新名词急剧增加,某些名词也会失去意义。我们认为,必须积极收录新词,淘汰过时的旧词,才能发挥名词在传播科学知识中的作用。这次审定中收录了较多的新词,有些名词由于概念的改变,名词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例如,“河外星云”一词,不再用,而代之以“河外星系”。又如,原来把新星和超新星均归之于灾变变星,现在知道这两类天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相应地我们采用“灾变变星”和“激变变星”两个词来作为它们的类型名词。最后,我想谈一个与各学科都有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天文学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交叉的问题。在《天文学基本名词》中,我们主要选取了纯天文学名词。我们也收进了在其他学科中出现,但具有特殊天文意义或天文用途的词,例如“谱线轮廓”、“逆康普顿效应”等等,以及由其他学科名词构成的有天文含义的复合词,如“色温度”、“灰大气”、“光谱分类”等。天文学名词的拟定尽可能与相邻学科的用法一致。涵义不同的仍需另行拟定,例如oculating plane一词,在天文上与数学上含义不同,数学名词为“密切平面”,天文上则称为“吻切平面”。还有些名词需同有关学科具体商议。天文学名词与其他学科名词交叉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外国人、地译名问题。我们希望遵照一个统一的人地名译名规范,但迄今还没有这样一个规范。迅速解决人、地名译名问题,这是我们对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寄予的一个希望。当然,我们更大的希望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予我们全面的指导和帮助。最后,我祝大会成功。谢谢!  相似文献   

17.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杂志,虽然它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但其中仍有一些文章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有些并不完全正确,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次完整地将日心说介绍给中国人,同时对各类天体运行以及天文现象都做了比较准确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自然辩证法学会筹委会和北京市天文学会于1964年11月26日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了戴文赛同志的文章《对立统一规律在天体演化中的体现》(见本刊1964年第4期)。有天文学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17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都表示,戴文赛同志运用天体演化方面的科学事实来宣传一分为二的世界观、反对“合二而  相似文献   

19.
梁磊 《科学大观园》2011,(14):69-69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警告说,外星人几乎是肯定存在的,但我们人类不要努力去寻找外星人,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否则,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20.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