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1课题介绍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小麦-玉米轮作是其主要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分别为470万公顷和200万公顷以上,占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当前,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几个问题,包括:①缺乏对不同产量条件下作物需肥特性的了解和针对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具有丰富的衣作物秸秆资源,但存在秸秆资源总量、品种和分布不清,利用现状不明等问题,影响了国家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推进。为了摸清我国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NY/T1701-2009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开展了资源调查与评价,初步摸清了我国小麦、玉米、水稻、油料、棉花5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分布、利用现状,并提出了全国分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和限制开发利用区等5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综合开发内在潜力大,发展的景十分广阔。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近1/4左右。2005年玉米播种面积273万公顷,总产1380万吨,约占全省粮豆总产量的40%以上,最高达46%,可见玉米生产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玉米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由于旱灾发生频率高,受害面积广,减产幅度大,特别是春旱、春夏连旱严重,致使玉米产量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4.
种植业 (1)超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培育.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今后要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其始终处于世界前列.提高单产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品质抗性,小麦主攻加工品质,玉米重点选育粮饲兼用品种,棉花仍以基因抗虫棉为重点.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方面寻求突破,强化育种工作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5.
杨立国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6):58-59,61
“辽宁省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优异种质创新”项目获200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始于1991年,历时16年。先后以高梁、水稻、玉米、向日葵、黄瓜、番茄和菊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高效育种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并且采用这套技术陆续选育出一批优异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1-21
该课题针对2008年初持续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及历年寒冻害给亚热带主要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难以及时准确评估及寒冻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与防寒减灾、避减寒冻害风险决策需求不相适应而立项研究的,属于农业应用领域。课题设置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建立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甘蔗、木薯、香蕉灾损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18-18
黄淮麦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1.5亿亩以上,总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五分之二。筛选、创制高抗小麦主要病害和逆境胁迫的育种材料,探索小麦广谱、持久抗病抗逆育种新途径,培育适合黄淮麦区的高产、多抗、持久抗病抗逆小麦新品种是产区生产实践的迫切需求,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是黄淮麦区生产上最主要的小麦病害,常年受灾面积在4亿亩次以上,损失的粮食总量可达50亿公斤。胞囊线虫病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威胁巨大的新型病害,发病程度逐年加剧、受灾面逐年扩大,目前已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3个小麦主产省发现该病,仅河南省普查发病面积就达1700多万亩,可能造成20%~40%的产量损失。选育抗病品种是从源头上保证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然而黄淮麦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多数易感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和胞囊线虫病,无高抗赤霉病品种。除病害外,逆境胁迫也是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小麦育种缺乏优良抗逆种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8-28,38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是我国棉花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随着整个棉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条件有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促进新疆棉花生产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新疆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6-17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针对我国主要粮棉基地玉米、棉花、小麦以及主要温室园艺作物(番茄与黄瓜等),研究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低温灾害发生机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的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低温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建立相应的调控与综合防御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低温灾害的胁迫诊断、灾害实时监测、灾害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通过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术体系,较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低温灾害的主动防御能力,明显减少农作物因低温灾害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国家农情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的国家863计划“国家农情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2003AA131020)研究,旨在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国家级农情业务化监测系统,实现全国范围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面积、长势、灾害、产量和草地资源等农情信息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2,(3):25-25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作物、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从1977~200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1967万公顷增加到3103万公顷,总产量从0.49亿吨增加到1.63亿吨,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导作物。但我国玉米育种行业过去几十年来科研资金投入少,基础研究薄弱,行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国家对整个行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年播种面积540万公顷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6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2005年出口创汇约1160亿美元.我国主要植棉区覆盖农业人口达5亿之多,农村劳动力2亿以上,直接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人员超过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左右[1].因此,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肥料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是相当大的,钾肥作为基本肥料的三大要素之一,非常重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钾在农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其通常以KCI的形态提供,然而,氯对许多种作物有害;许多作物,如象烟草、亚麻、棉花、茶叶、无核水果、瓜类、豆类等,都需要施用低氯肥料.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是国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因此,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花秸秆收获关键设备,实现棉花秸秆的高效低成本收获,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立项以来,紧紧围绕着农业干旱、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小麦晚霜冻害等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控、评估和服务等5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观测试验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一、区域内的基本情况 河北省高碑店市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蚜、麦叶蜂、小麦病毒病、粘虫、飞虱、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耕葵粉蚧、玉米蓟马、小麦腥黑穗病、白粉病、纹枯病、玉米病毒病、玉米叶枯病、玉米瘤黑粉病、播娘蒿、荠菜、黎、田旋花、马唐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6-27
通过多单位5年协同攻关,研究获得了不同保护方式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效果,建立了种质活力分子评价技术和3种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超低温保存技术;此外还研究提出了控制玉米、小麦、大豆、菜豆等作物种传病原菌对种质保存与更新潜在危害的技术策略。建立了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数据库,研发了作物种质资源指纹图谱识别系统。这些结果和技术的获得,为确保库存种质的安全保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课题研究重要成果和重要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8.
“湘杂棉10号”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陆地中长绒杂交棉品种,其母本是优质、高产的“鄂抗棉7号”的选系,父本是自育的长绒棉品种“湘X309”。“湘杂棉10号”于2001年配组,2002年参加课题组优系比较,2003年参加湖南省棉科所优系比较,2004~2005年参加湖南省品种区试,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命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71-73
目前我国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制尚处于过渡阶段。开展主要农作物育种的主体部门仍然以国家、省、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在政府层面仍应大力支持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良种育繁体系建设。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主持完成的“张家口市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为例,剖析该院在服务当地三农的良种育繁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我国现代种业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旱、长旱及连旱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小麦的生产,尤其是北方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旱地小麦在1亿亩以上,干旱缺水是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大限度把自然降水蓄于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