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初探俞任远公元十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初叶.日本平安王朝①中期,曾先后出现了藤原道纲母、清少纳言、赤染卫门、和泉式部、紫式部、菅原孝标女等一大批女作家。她们的代表作品《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更级日记》、《枕草子...  相似文献   

2.
《从军日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精神联系和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存在历史姻缘关系,两部书亦有诸多精神上的联系。但二者又是截然有别的:《从军日记》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朗刚健的情感基调和女性解放的特征;《少年维特之烦恼》则有较强的文学艺术性、伤感色彩和女性被动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土佐日记》是日本假名日记文学的先驱,在日本文学史上,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局面,带来了假名文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对比意识观照下张扬国风文化这一视点出发,探寻《土佐日记》的主题及历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十年日记》是“五四”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王统照的“生活实录”,已经过去80多年了。这部《日记》的第一部分,忠实记录了王统照在新婚后不久,与玉妹一见钟情,在婚姻与爱情之间,演绎了一场痛心疾首的人间悲剧。就作品看,淋漓尽致地记录下自己的相思之苦,声泪俱下的控拆了命运的残忍冷酷,其情之真挚而婉约,其文之美妙而凄惨,在哀情小说中绝无愧色;另外,“这部日记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发掘出的极少数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之一”(王立诚),也记录了文学研究会的社会交往和活动,是很有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王统照的《春雨之夜》倡导爱与美的主张,可以在这里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5.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是徐志摩的两种“未刊日记”。它们的面世填补了徐志摩特定时期生活、信仰和思想的空白。它们是探求诗人内在精神结构的重要“介体”,也是“徐志摩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从父权制下传统女性的处境、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质和新女性对女性气质的回归等三方面剖析莱辛的女性书写,指出多丽丝.莱辛对于女性解放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女性文学概念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文学创作的方向,体现着女性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着眼于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话语的自觉以及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和《上海宝贝》中的倪可两类女性在都市中各自的成长进行分析,并对何为真正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现代日记文学的出现,是五四时期主体生命意识萌发和个性解放精神高涨的结果。日记的地位得到肯定和推崇,以及作家热心于撰写、刊行日记,并努力把日记艺术化,说明日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已经进入作家的视野。现代日记文学凸显人物个性,表现方式灵活,具有真实之美。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西德发生的关于发现《希特勒日记》的新闻骗局已被拆穿。制造这个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汉堡出版的彩色画刊《星》(亦译《明星》),跟着一起倒霉的有抢先以重金争得转载权的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和意大利米兰《全景》周刊。其他跟着一起凑热闹的欧美报刊、通讯社和电台也为数不少。当一些有头脑的新闻界人士和学术专家们纷纷提出疑问、质询和批评时,他们一概置若罔闻。《星》画刊的负责人振振有词地指责这种“怀疑”是出于“妒忌”,扬言该刊掌握有充分证据说明《日记》是真的,还编造了这些《日记》在战争结束时如何幸免于毁的故事。由于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希  相似文献   

13.
丁玲无疑是中国20年代后期文学女性的最杰出的代表。她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了一代文坛,成为“一登台就挂头牌”的知名女作家,为女性文学树起了丰碑。《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在于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描写,细致而又深刻地反映了20年代中后期,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新女性的矛盾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对于莎菲,茅盾曾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部名为《一个女学生的日记》的朝鲜影片,受到了朝鲜观众的喜爱,也引起了西方电影人的浓厚兴趣。据说这部影片还将被带到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一个女学生的日记》中的主人公秀莲是一位即将中学毕业的女学生,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和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琐事。秀  相似文献   

15.
日记的远祖是编年纪事体史书。在编年纪事之后和日记兴起之前,笔记是其间过渡的体裁。日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在西方则产生于16世纪英国。日记与一般备忘录和随感录的重要区别,除标明年月日时间要素外,更在于它是个人秘密的保存,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日记体文学大致可分日记体散文和日记体小说两类。日记体散文所写多半确有其人其事,只不过进行了文学的提炼和润色;而日记体小说所写的人和事,却完全可以跳出事实的框框,进行创造性虚构,塑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曾多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并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莱辛一生创作颇丰,文学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但对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传统角色的回归却鲜为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多元化的文本诠释方法重新解读莱辛后期作品《简·萨默斯的日记》,期待新的批评导向能使当代人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好各个角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这是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战地日记,是又一份珍贵的日本侵华史料,也是从反面提供的一部历史读物。东史郎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战地日记名为《东史郎日记》,记述的是他在1937年8月应召入伍至1938年9月的侵华经历。现在出版的这本《东史郎战地日记》与上部日记在时间上相衔接,是作者在1938年10月至1939年9月继续随日军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服役、辗转入侵华中地区的经历实录和作为一个日军上等兵的内心纪实。东史郎对自己的战地日记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前一部日记由于涉及南京大屠杀故在南京出版,后一部日记则在中国首都北京出版。他希望通过在中国两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抄本《考验气候日记表》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湖北省图书馆中发现抄本《考验气候日记表》(以下简称《日记表》),二册,汉文,无作者署名。经详览全书知是法国人从1866年7月6日到1868年6月9日(日期全用公历,下同)由柬埔寨经泰国、老挝进入我国的云南,又到四川,终于武汉,对72个地点进行了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