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2.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南方作家,《好人难寻》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奥康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她的故土———美国南方的韵味和情致,勾勒出了社会上的"畸形人物";捕捉到对她影响很深的宗教思想的影子,深刻展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特色与艺术风格。这些成功塑造一方面归因于南方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和天主教家庭对她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她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联系的背景下来分析《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分析《西游记》尊佛贬道的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口铎日抄》是记录明末福建天主教徒之宗教生活状况的重要文献。从对见于该书中的明末福建天主教徒的客观宗教委身与主观宗教委身之形成与特点进行深度描述与解释后发现,这个宗教群体注重客观委身胜于注重主观委身,其对天主教的正统实践的强调则暗合传统中国政府对正统实践的注重。这也许是明末福建天主教能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6.
神魔小说《东度记》的主题倾向显然在于五伦纲常,而在其主题浅露直白表述的方式中,则透露出作家主体的三教合一思想,这又使文学性的小说具有了宗教宣教书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16-116
本文主要就乔治.爱略特的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来展开讨论。小说的宗教主题表现为一个“转变”,即随时代的变换,传统基督教中“形而上”的信仰作为社会的权威统摄力量已趋分化,并逐步让位于世俗世界里个人化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本文前半部分围绕康德,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对于爱略特小说作品的影响展开;后半部分阐述他们的理论中对于宗教的观点,尝试分析深植于爱略特小说中的宗教主题及其源流,并由此展开,论述爱略特对于社会与人的互动的独特看法:强调道德责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考琳·麦卡洛的家世小说《荆棘鸟》畅销多年,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澳大利亚小说之一。它展现了宗教、权力、金钱、野心、自然等各种主题,但其中拉尔夫和麦琪痛苦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同样深深吸引着读者。本文试图梳理麦琪和拉尔夫的情感故事以及背后隐藏的寓意。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一回以宗教文化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构思小说开端,渲染社会背景,掩饰创作意图;交代主人公来历及其形象特征;暗示矛盾产生的根源、性质及基本主题,为小说内容描写作蓄势、埋伏笔,使作品有一个在思想上和写法上打破传统的绝好开端。  相似文献   

10.
李敏 《科技信息》2010,(34):192-193
"空虚"与"末日"是艾略特《空心人》中两个鲜明的主题。空虚这一主题,一方面体现在空心人灵魂的空白与信仰的缺失,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缺乏激情与动机,丧失了行动之力。在艾略特眼中,现代空心人身上这种彻头彻尾的"空虚"正昭示着西方文明的衰落与瓦解,是一种文明末日来临的表征。而这种末日意识的产生同艾略特本人的宗教思想、同整个西方的宗教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俄国东正教信仰危机加剧,社会思想趋于激进化。一方面,转向天主教、重新解释东正教或主张无神论,都是与否定俄国现实、追求新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即便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中,也仍包含着潜在的宗教因素。俄国激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分裂精神源自俄国东正教分裂教派的传统,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积淀于俄罗斯民族心灵中的宗教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平广记》宗教文化研究主要是本世纪前后新兴起来的新课题,也是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该研究主要集中在神仙文化、果报思想、鬼怪文化和梦文化等方面。但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宗教文化研究与小说文本研究脱节,文本内容研究与编纂意义研究脱节。  相似文献   

13.
"流浪"是索尔·贝娄多部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其小说如《雨王汉德森》、《赫索格》除借用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形体流浪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流浪经历外,同时还转向现代流浪汉小说模式--精神流浪,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而且,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流浪意识与犹太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犹太传统由此成为贝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罗薇 《科技咨询导报》2007,(15):149-150
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的纳斯尼尔·霍桑,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新时代。他的创作大多以道德宗教为主,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淋漓尽致的心理分析,匠心独具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来突显人物形象,探讨灵魂的内部世界,从而揭示“人性本恶”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试从《红字》中女主人公对欲望的表现来探讨霍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探讨美国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阐述该小说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中权力是关系、是网络、是场,权力是压抑的环境的化身,权力是运转着的等的体现,并通过小说中女性描写的分析来反映福柯的权力理论中的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石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62-64
美国小说家丹·布朗(Dan Brown)凭着其新文化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一炮而红,成为美国文坛的新宠。着重从传统与后现代小说的特点出发,对《达·芬奇密码》的素材与主旨,叙事框架与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解密谊小说的成功之处。小说《达·芬奇密码》糅合了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与当代先进的高科技,虚幻与真实巧妙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极大满足了小说读者的阅读期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为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斯多嘎》是德莱塞《欲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作者在真实地描绘波澜壮阔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及宗教信仰的图景。对作者来说,通过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反衬出印度人民的生活的悲惨也许是小说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但就读者方面来讲,我个人认为除了对神秘的印度宗教文化深刻思考,更多的是对印度人民悲惨生活根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刘颖 《科技信息》2010,(35):J0245-J0245,J0277
《西游记》和《天路历程》两部小说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却异曲同工。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赎罪经历,巧妙地将宗教与现实结合,含蓄地对世事进行批判,昭示出殊途同归的心路救赎历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小说《指环王》的叙事主线、观点依据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蕴含的宗教意义的分析,探寻《指环王》中强烈的宗教隐喻,揭示小说体现的宗教标准和对予读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采取了多种叙述视角,尤其是女性人物视角的灵活运用,折射出这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性别政治关系,即女性人物从对传统的父权制权力关系的认同,发展为对传统父权制社会权力关系的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