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范增 《科技信息》2011,(31):I0182-I0183
简述了福建省南平市岭根隧道浅埋富水软弱围岩段的开挖施工,着重介绍了地表注浆,超前支护和开挖工法。  相似文献   

2.
李飞 《科技信息》2007,(35):34-35
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技术是浅埋暗挖隧道在软弱围岩施工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导管不仅起到了超前支护的作用,而且通过注浆工艺改善了围岩的自稳能力,此技术对于隧道开挖防塌、控制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明显的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管棚注浆法是浅埋地下工程通用的一种超前支护技术.为分析管棚注浆支护法在浅埋松软地层开挖中的支护效果,以某三孔框构式引水隧道洞口段浅埋松软地层为例,通过对管棚应变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和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地表沉降进行现场监测,利用ADINA软件对不同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过程所产生地表沉降值进行数值模拟.以数值试验的定量分析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监测管棚形变和地表沉降数值变化,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管棚注浆支护设计在浅埋松软地层开挖中应用效果显著,管棚注浆法能够在对隧道围岩进行超前预加固时形成一圈防护层,能分担部分隧道上覆岩层应力,从而较好地调节围岩应力重分布,同时又能有效地抑制围岩的变形.  相似文献   

4.
李健 《广东科技》2012,21(7):101-102,112
通过虹桥隧道施工实例,对虹桥隧道出洞口软弱围岩浅埋偏压段的地表加固、反压挡护、超前支护、锚喷支护、中隔壁法开挖、监控量测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其施工方案可以满足虹桥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5.
周秋华 《太原科技》2014,(3):81-83,86
以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为例,针对埋深浅、围岩差、地表为道路及管线地段等问题,通过洞内上半断面水平旋喷桩,下半断面注浆对地层进行超前加固,相较其他单一超前加固而言,对地表隆起、沉降效果较好,加固针对性较强,能够形成较好的封闭止水帷幕,为隧道掘进施工提供了有利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下关隧道通过全风化花岗岩浅埋富水隧道开挖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隧道安全顺利的通过浅埋段施工,施工进度明显改善,施工成本有效减少。通过洞外井点降水,变洞内为洞外施工,加快了全风化花岗岩浅埋段富水隧道开挖的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7.
肖伟良 《科技资讯》2014,(3):104-105
贵广铁路岩山隧道下穿寨蒿河段由于埋深浅、地质条件差容易导致开挖困难和河水渗漏,施工方案的重点是保证安全开挖的同时防止地表沉降和河水渗漏。通过改移河道、加固公路挡墙、进行河底地表加固处理等措施保证了隧道开挖的顺利进行,然后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洞内监控量测和地表沉降观测相结合,成功地穿过寨蒿河底段,既确保了施工安全又降低了施工成本,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南广铁路许村隧道为实例,介绍了富水浅埋软弱围岩隧道的地质预报、地表加固、变形观测、开挖支护、衬砌等综合施工技术,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和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谈红福 《甘肃科技》2014,(7):123-125
宝兰客专西坪隧道进口段为湿陷性黄土浅埋段,隧道下穿新石器时代柴家坪遗址及310国道,地表沉降控制要求极高,该隧道施工中采用了小导管超前注浆预加固,三台阶八步临时仰拱法,此工法能有效将初期支护拱顶沉降及地表沉降控制在最小程度,保证了施工安全及地表设施安全,同时本方法满足了大型机械作业条件,及施工进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引洮工程总干渠7#隧洞4#吴家坪支洞含水疏松砂岩洞段施工难题,为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采用水平旋喷桩超前加固措施。借助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隧洞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位移及地表沉降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有、无旋喷桩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在湿陷性黄土隧洞含水疏松砂岩洞段采用水平旋喷桩超前加固措施,围岩受力、变形及地表沉降都相对较小,水平旋喷桩能有效提高地层自稳能力,保障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浅埋大跨度隧道管棚支护进洞三维有限差分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隧道施工“新奥法”的日趋成熟,超前大管棚支护是隧道施工中穿越软弱破碎围岩的一种有效的加固施工方法.本文在对管棚法在大跨度极浅埋破碎地层隧道开挖中的加固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大跨度隧道为例,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隧道开挖后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模拟,分别分析了有无管棚预加固措施对拱顶沉降的影响并与实测拱顶沉降值进行比较,得出管棚能显著抑制破碎围岩地层的变形及拱顶沉降,减少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受力,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2.
破碎围岩隧道开挖小导管高压注浆机理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导管高压注浆法是隧道工程不良地质施工采用的一种超前支护技术.本文以河北张石高速黑石岭隧道出口浅埋破碎段为例,对小导管高压注浆法在软弱破碎围岩开挖中的加固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FLAC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小导管施做过程中受力机理和注浆时围岩的塑性区、位移场进行了模拟,定量分析了小导管注浆法的加固效果.研究表明,采用小导管高压注浆法能显著抑制软弱破碎围岩的变形,减少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避免浅埋软弱破碎围岩开挖中塌方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依托某工程隧道,开展浅埋下穿隧道优化施工技术研究.工程采用CRD法施工,在未进入隧道下穿段的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等现场监控数据表明,进入下穿段时,因不能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和无法满足下穿段的设计标准以及确保施工安全要求,必须对现有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对优化施工方案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工法中不同方案下的可行性和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证明增强超前管棚支护,加强掌子面强度以及减小开挖步距的方案是可以将地表沉降控制在40mm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14.
长岭隧道通过苦荞溪浅埋富水地段,隧道埋深浅,最小埋深不足12m。为保证施工安全,该段隧道开挖前对地表进行加固,同时配合超前地质预报,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原则,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富水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超前支护及施工技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云南临沧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马家寨隧道工程,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有无超前支护的隧道出口端有限元模型,分析无超前支护和长管棚超前支护工况下隧道围岩稳定性、初期支护应力及围岩塑性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开挖,拱顶沉降越来越大,无超前支护工况下隧道开挖完成后最大拱顶沉降为9.56mm,长管棚超前支护工况下拱顶沉降降低了44.9%.针对围岩变形而言,在长管棚超前支护条件下围岩最大竖向变形降低了48.0%,最大Y方向变形降低了50.4%.在无超前支护工况下,初期支护最大压应力超过规范允许值13.5MPa,长管棚超前支护工况下最大初期支护压应力为11.47 MPa.长管棚超前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偏压段的围岩变形,改善结构受力状态,确保隧道进洞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6.
行平义 《科技资讯》2007,(21):58-59
某隧道左右洞出口位于沟两侧,集中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等复杂不利条件,施工中结合小导管注浆加固地表、锚喷支护、反压护拱对洞口段进行整体加固,超前大管棚支护、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开挖,安全顺利进洞施工。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东路1#号隧道施工为依托,确立了浅埋软硬交互地层小净距隧道施工开挖技术,提出了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采用两种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开挖方法,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加固措施,在保证施工的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施工的差异性,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及洞内沉降,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浅埋富水特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方法。针对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段SMA13标曹源隧道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的特点,特别是浅埋、富水、软弱地段隧道施工更是隧道施中的一大技术难题。施工中通过对围岩监控量测、开挖方法、支护措施、循环进尺、工序衔接等工艺研究,效果明显,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新白杨湾下穿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依托,研究了浅埋隧道大管幕支护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技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建立隧道施工模型,分析无超前支护、管棚超前支护和大管幕超前支护3种工况下地表沉降、围岩变形以及初支内力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超前支护下开挖完成地表最终沉降为30.01 mm,管棚超前支护和大管幕超前支护下地表沉降分别减小了49.28%和62.08%。就控制围岩变形效果而言,管棚超前支护下拱顶沉降和水平位移分别减小了49.32%和38.20%,大管幕超前支护下拱顶沉降和水平位移分别减小了62.03%和40.03%。施工完成后,无超前支护、管棚超前支护和大管幕超前支护下的初次衬砌最大压应力分别为14.67 MPa、6.58 MPa和6.13 MPa,无超前支护下最大压应力超过规范允许值(13.5 MPa)。  相似文献   

20.
结合共和至玉树标段雁口山公路隧道,研究了软弱、松散围岩情况下浅埋段暗挖施工技术。隧道所处区域地质条件较复杂、埋深较浅、隧道开挖断面较大,使得该隧道围岩稳定性极差,施工技术难度高,在采取了加强支护、地表注浆和勤量测早封闭等措施以后,有效控制了该隧道的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