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炳月 《世界知识》2011,(20):69-69
这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多有收获。 作者试图通过“骡子”这个比喻重新给留学生下定义,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本质。这个比喻虽然有欠典雅,但茌揭示文化异质性方面却很恰当,就像加藤周一界定日本文化时使用“杂种文化”概念一样。  相似文献   

2.
走马街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走马观花”一词,而双峰县的走马街镇却并非“镇如其名”。2008年,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通过国务院、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督查组的多次明查暗访及省、市的安全示范乡镇验收,被国务院安全督查组的一位领导形容为“下马看花、入木三分”。该镇的安全文化书画展览厅、宣传长廊等被一致认定为永久性寓教于乐安全宣传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3.
王直华 《科技潮》2010,(3):48-49
我爱书,也爱读书。碰上一本好书,就像“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这引号里的话,是林语堂先生说的。当然,读书不限于寻找文学上的爱人,也可以寻找科学上的爱人、艺术上的爱人。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合起来就是整个人类文化。因此,碰上一本好书,就像“找到了文化上的爱人”。  相似文献   

4.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有多面性,其多面性根结底是由事物的多面性造成的。“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人文骚客的长期锤炼,意蕴深厚,情感丰富。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我们看见,在男尊重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就成为女性的特指;由于月亮有圆缺盈亏的变化,又引起人们思乡惜别及对人生世事的联想;月光不像太阳光强烈,它是朦胧而柔情的,这便符合古人的感伤,成为其吟咏人生的一个意象寄托。所以,“月”这一意象不仅有其特殊的意象范畴,而且它也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校园舆论”等在内的附属于学校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囊括了学校系统的各结构因素,因此,“校园文化”也是一所学校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粒种子,文化就是土壤。创新文化就是培育有利于创新这粒种子成长的土壤。芜湖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古“商贾云集.市声如潮”.铸就了闻名遐迩的商业文化。改革开放之初就冒出了“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九.如今又已打造出像奇瑞、方特等知名品牌.引领着这个城市走向创新之路。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浸润了芜湖“开放、进取、务实”的精神.但也浸养了芜湖人“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商人气息。  相似文献   

7.
过年联想     
如果没有联想的标志这台联欢会还真像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联想2002年春节联欢会分三个小节表达了“燃情岁月”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姓名的文化伴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词源意义、宗教意义、联想意义等三个侧面阐述了俄罗斯姓名的文化伴随意义,认为俄罗斯姓名的文化伴随意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认清这一点对姓名评价功能和感情评价功能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理古城旅游酒吧文化感知的实证研究,表明:游客对大理古城旅游酒吧的“精神体验文化感知”和“交往文化感知”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其更好地满足了游客体验休闲放松、交往文化的需要;“很有异国情调”、“可了解目的地风俗”认同度一般,说明酒吧很少具有本地风格与特色文化;绝大多数游客对于旅游酒吧是“寻求精神刺激的地方”及对“一夜情”的认同度都很低。  相似文献   

10.
徐凤志 《科技资讯》2005,(23):114-115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圣地。文化可谓是学校的“专利”,何谈“让‘文化’回到校园中来”?这不是危言耸听吗?其实不然,我这里所谓的“文化”.特指文化内涵中的文学、艺术等,指那种浓厚的、积极的、健康的、活跃的“文化”气息。而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恰恰缺少这种“文化”。对学校来说,这是于情于理都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尊孔”、“读经”、“弘扬儒学精神”之声不绝于耳,似乎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已经开始了,但在我看来事情却未必有这样乐观,道理很简单:在当今社会儒学作为主流文化的现实条件与主体依据都已经消失了,而且重新出现的可能性甚微,因此儒学也就很难重新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那种试图通过复兴儒学来重建中国文化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杭州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兰苑》,是笔者常年订阅的兰文化期刊。兴趣相投,有时也投寄兰文化稿件。时光流逝,至2004年底,已出至第11辑,记得当时一收到邮件,立即拆封,按习惯先得闻闻油墨的香味,然后快速浏览该辑目录。当目光一扫瞄到《漫话兰文化的夭殇》时,顿时呆住了,感到无比惊讶,因为笔者深知这“夭殇”二字的含义。早在青年时代读过屈原的《国殇》,那是悼念与歌颂为国捐躯的青年战士亡灵的诗篇。“夭殇”二字合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未成年而死”,也说“夭逝、夭折”。料想该文作者于种树先生并非不了解这词的含义。故在文尾倒二段点题道:。我的一位兰友,经常向我叹息:我们几千年的兰文化史,很可能会在我们这一代夭殇!”也许于先生觉得朋友的“叹息”不免有点“过火”,接着便和婉地说:“我写了上面这些事例,仅作警示,并非预示兰文化的夭殇。”既然于先生对朋友“夭殇”之言并不完全赞同,有几分保留,就不应该用:“兰文化的夭殇”作为文章的标题,因为这与目前中国兰文化的现状极不合拍,甚至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亚文化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主流文化之外还有“亚文化”,主要包括课桌文化、校园流行文化、网上议论等,这些亚文化反映了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意气风发的一面,但更多地流露出消极颓废情绪,透露出一部分大学生的焦虑,学校应针对这部分大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各地的地名里面,有许多名字是很有意思的,如“温泉”、“热水”、“沸湖”、“暖水”、“滚水”、“热汤”、“汤坑”……等等,当听到这些地名的时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些从地下冒出来热气腾腾的泉水,联想到广东是一个多温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士”,对“士”内在思想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孔子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因此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士”这一阶层的梳理,从“士”的“志于道”、形成意义的道德自律、广博的胸怀和精神上的尽善尽美等四方面来准确把握“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也认为不 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东莞在打造“文化新城”上力度很大,“三城一都”(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及音乐剧之都)硬件建设成效明显.那么,东莞“文化新城”建设能否在建设模式上打造其“先行一步”的示范效应?这种预期是完全可能的,而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在文化设施、文化体制等模式创新的同时,探索一种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积淀、符合东莞未来发展需要的文化软实力建构模式,在全方位的文化建设中培育东莞人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化文化氛围,以培育东莞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多元文化”及提出依托“多元文化”理念目的的含义和由来的阐述,新时期高职高专当前党建工作开展的意义及主要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多元文化”与我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指出了融合“多元”特色文化,推进高职高专党建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观察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萨满文化的价值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宗教信仰的原生态”、“民俗风情的活画卷”。和“区域文化的集成板”三个方面探究了萨满文化精髓及价值,重点阐述了萨满文化的含义,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及萨满文化的科学底蕴。为了保护和研究萨满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提出了强化保护措施和汇集与整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