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正>本文,笔者此次研究是以《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及工程设计要求为前提进行的正态物理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了溢洪弯道中重点断面横比降改变情况下的水力参数,以期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一、工程概况鸭河口水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北40km鸭河入白河处的南召县东抬头村附近,是白河上的主要防洪控制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1#溢洪道、2#溢洪道、大坝、左岸输水洞、右岸输水洞及电站等。此次试验研究的1#溢洪道修建于1959年,其下游有一个约内(凸岸)圆弧36.5o、外(凹岸)圆弧28.6°的弯道,  相似文献   

2.
测试晋江市浅层地下水的pH值、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电导率等相关指标,利用GIS结合数理统计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工具分析该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中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电导率、Na++K+、Ca2+、Mg2+、Cl-、SO42-、HCO3-的变异系数较大,导致局部地段水质可能较差,其中矿化度、Na++K+、Ca2+、Mg2+、Cl-、SO42-绝对含量较大,是随环境因素变化的敏感因子.区域水化学类型以Cl-·HCO3-—K++Na+·Ca2+型为主.水化学成因主要受各种岩盐矿物的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影响,其中溶滤和阳离子交替吸附、海水入侵贡献率最大,其次受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溧水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水文地质条件,概化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Feflow软件对该场地进行建模和拟合调参,选取特征污染物氨氮作为模拟对象,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规律进行了模拟。模型考虑防渗有效与防渗失效两种工况下污染物的运移规律,模拟污染物在100天、1 000天、5年、10年和20年的迁移规律、污染范围及浓度情况。结果表明:在防渗有效时,污染物20年内运移的最大距离为18.16 m,污染总面积为57 996.05 m2;防渗失效时,污染物运移主要受水力梯度影响,污染物20年内运移的最大距离为386.89 m,污染总面积为97 528.26 m2。模拟结果旨在为垃圾填埋场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沁河是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是三门峡至花同口区间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沁河水系年降水量受当地气候和地形影响,分布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沁河下游系重要防洪河段,全长89.5km,两岸堤距600~1500m,  相似文献   

5.
用化学键参数-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MeX-REX。熔盐系相图进行研究,总结相图若干特征的规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可判断中间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配比以及熔化类型,并能预报中间化合物的熔点,分解温度和包晶点的组成,结果与实测相图符合较好.其研究结果已纳人材料设计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6.
对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进行分析。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典型柑橘种植区为研究区,以不同高程、不同坡度与坡向采集的柑橘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ASD FieldSpec 4地物光谱仪测定不同地形下柑橘叶片光谱反射率,通过经验正交变换分析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并借助GIS工具分析地形因子对山地柑橘叶片光谱反射率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存在5个显著的变化区间,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在空间上呈现整体一致性,且叶片光谱反射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种植区西北部,反射率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种植区西南部;地形对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叶片光谱反射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坡度6°~25°和南坡(158°~203°)。经验正交变换可以有效地揭示由于地形差异所造成的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的空间差异,该变换方法揭示了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空间分布规律,适合于分析地形对山地柑橘叶片光谱特征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为山地柑橘叶片营养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粉砂土路基,采用有限元折减强度法研究路基边坡高度、坡度和粘聚力、内摩擦角、回弹模量、剪胀角等力学指标对路基边坡安全稳定系数的影响,给出粉砂土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力学指标的推荐值以及路基边坡合理的高度和坡度。结果表明:粉砂土路基填方路基高度小于8m,坡度小于1∶1.25;挖方路基高度小于12m,坡度小于1∶0.7。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粉砂土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时,对于路基填土而言,粘聚力取值大于25kPa,内摩擦角大于25°,回弹模量宜取10 000kPa,剪胀角宜取0°;对于地基土而言,粘聚力取值大于5kPa,内摩擦角大于15°,回弹模量宜取10 000kPa,剪胀角宜取0°。  相似文献   

8.
路基的填土高度对于桥台基础的受力和变位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黄土地区修建的桥梁,这种影响表现则尤为突出.针对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一座高填方路段上的桥梁,建立了桥台桩基础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AN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了当路堤在填方高度不同、基础在不同桩长、不同桩径的条件下,桥台基础沉降的变化情况,探索了路基的填方高度、基础的桩长、桩径的变化对桥台桩基沉降的影响规律,得到几点关于桥台基础设计有益的结论,可为高填方路段的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等几方面分析了不同地下水位梯度上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不同河段的受损程度.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m;(2)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生态受损程度可归为三类:潜在沙漠化类(轻度退化),轻度沙漠化类(中度退化),中度或重度沙漠化类(重度退化).三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10.
孤河水库渗漏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孤河水库系平原水库,其围坝由粉质砂壤土水力冲填而成,坝高仅5m,但运行中出现严重渗漏,为分析产生渗漏的原因,利用原位监测、同位素测量和渗流数值反馈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坝基存在贝壳夹砂的强透水层,是下游产生渗透破坏的主要原因,另外坝的建基面由于未清基,也是一条渗漏通道,为此建议采用垂直铺塑截渗,并在坝下游设置贴坡排水以保证渗透变形安全。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5~2007年的华北平原典型区-邢台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数据以及近37年的气象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法、相关性分析、5年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该地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地质单元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邢台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0.89 m/a的速率下降,深层地下水以南官为例下降速率为0.78 m/a,产生地面沉降、漏斗扩大、地裂缝产生负效应,其原因在于研究区的气候趋于暖干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地下水长期处于采补失衡状态.各地质水文单元地下水与气候因素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区暖干化趋势明显,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人为因素是本区地下水下降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结合实例,介绍位于长江干堤的水工建筑物(如码头、栈桥等)的防渗措施,重点介绍有关穿堤管道防渗、沉井防渗、基础防渗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在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按不同的开采方案对地下水进行评价预报,数值模拟技术能够真实地刻划含水层系统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正确描述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地下水资源评价高精度的有效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 500~3 000m)高山草甸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土壤(0~60cm)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土壤水分入渗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碳氮在不同深度土壤中含量并不相同,在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递减,且随海拔的上升,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2 800~2 900m2 700~2 800m2 600~2 700m2 500~2 600m.不同海拔高山草甸土壤水分初渗速率随土壤碳氮含量呈同步正相关关系,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但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递减率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5.
密度控制是传感器监测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Tian Di.的基于倡导区覆盖模型的密度控制算法SSC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密度控制算法ESSC.该算法着重考虑了SSC算法的不足,修改了倡导区覆盖模型.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ESSC算法比SSC算法减少了约15%~25%的活动节点,同时又保证了一定的网络监测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填路堤地基沉降难以预测这一技术难题,对其影响地基沉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各因素之间存在的高度非线性, 结合BCRBFNN(基于聚类分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非线性拟合的特点, 提出一种基于BCRBNN模型对高填方地基沉降进行预测.运用施工期路基沉降实测资料,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训练和仿真, 得出仿真值与实测值非常相似, 从而得出基于BCRBFNN模型在高填路堤地基沉降预测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