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艾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的民俗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文学的传统之中。艾里森不仅批判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强调艺术超越世俗和种族冲突的功能,而且还萌芽了种族融合的思想。在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艾里森前瞻性地预言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均出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之手。尽管两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同,但是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白人世界的黑人审美观,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及影响,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列举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得出非裔女性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已迷失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4.
薛海萍 《科技信息》2011,(33):369-369
《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片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母亲对女儿的认识及对文本的解读,探讨了作者对上世纪70年代非裔美国人该如何理解继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相似文献   

5.
耿佳慧 《科技信息》2010,(6):160-160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凭借其杰出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进入了美国文化主流。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使用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等待中的刻板化的奇卡纳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夏黎红 《科技信息》2009,(22):I0115-I0115
本文介绍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英里森的早期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对其中几住主要人物的分析,揭示了莫里森在书中所描写的种族主义内化现象对非洲裔美国人,特别是对非洲裔美国妇女和儿童所造成的伤害,并进一步指出对种族主义内化现象的研究,在帮助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这一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这种困惑与迷茫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承载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与重新建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赫斯顿的《他们仰望上苍》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本中女主人公简妮.克洛福德的三次婚姻以及最终茶点之死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及争论。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简妮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而且成了一名女性主义英雄。  相似文献   

9.
陈捷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33-35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史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姜静静  杨照蓬 《科技信息》2008,(32):205-205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这对于美国华人参政,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来说,不失为一个经典范例。早期华人由于各种因素根本无暇顾及政界,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出台后,华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政界,积极参政。纵观历史,美国华人参政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犹裔文学巨擘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以独特的视角与真实动人的细节叙事讲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存境况和在异质文化下寻求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作品中的男性典型形象在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下,遭遇身份困境与身份迷失;在身份抉择的过程中,由于同一文化对不同文化主体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典型形象对文化身份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爽 《科技信息》2011,(28):178-179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驱动下,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有效分析手段。翻译成为参与文学文本构建的一种确切的方式,并因此使文学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在原文与译文的交互参照下,神奇地呈现出某些全新涵义和独特魅力。译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所造成的模糊语言的处理起到了显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斯(blues)又称蓝调,是上世纪初期美国黑人创造的一种音乐样式。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表征,布鲁斯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文章通过对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的分析,指出作者将布鲁斯这一美国黑人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创作密切结合,体现了小说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张颖 《科技信息》2013,(10):181-181
芭拉蒂.穆克尔吉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印度裔美国女作家,于1989年发表了小说《詹思敏》。首先,在传统的印度山村里,在天真服从的时代,詹丝敏的名字是乔蒂,她接受的是父权制强加给她的身份认同,顺从于印度封建传统文化和印度民族宗教的束缚。其次,到了美国之后,她努力去适应和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一方面,她了解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她开始质疑以种族和族裔为基础的美国的多元文化体系。最后,在纽约和爱荷华的生活中,她继续调整,建立起一种杂糅的文化认同,创造了"第三空间",成长为一名成熟女性。  相似文献   

18.
郑有利 《科技信息》2011,(31):448-448,433
《美国在心中》是菲律宾裔美国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代表作。布洛桑通过自身的经历描述了美国对菲律宾长达48年的殖民统治给菲律宾人民带来的痛苦,第一代菲律宾移民在美国所遭受的种族迫害以及菲律宾人民对美国的殖民统治和种族压迫的反抗。而布洛桑想通过这样一部自传为自己本民族的人民发声,颠覆主流话语的统治与压迫,重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向苍天呼吁》是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成名大作。其重要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模糊叙事。在模糊叙事的作用下,该作品中的人物在对自身和他人的身份认知上出现了困惑。非裔人物对自身身份和文化的困惑在美国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背景衬托下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