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加害人、社会与国家如何救助被害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实施方法的总称。建议构建一个综合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以确保将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该综合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既有其理论基础,又有其实践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以加害人救助为主导,以社会救助为补充,以国家救助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加害人、社会与国家如何救助被害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实施方法的总称。建议构建一个综合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以确保将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该综合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既有其理论基础,又有其实践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以加害人救助为主导,以社会救助为补充,以国家救助为保障。  相似文献   

3.
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但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构建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遵循五项基本原则:正义公平原则;救助与损害相适应原则;救助有限原则;以赔偿为主,救助为辅的原则;国家为主,社会救助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常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得不到赔偿.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司法实践的需求,其模式各国不同,也存在理论基础上的分歧及理论障碍.该文从障碍分析入手,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最终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颖  段文明 《科技资讯》2008,(9):233-234
邱兴华特大杀人案导致多名无辜的被害人丧失生命,许多家庭由此陷入困境。为了弥补不幸,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在刑事被害人救助方面的试点成效显著、随着我国财力日渐增强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这些都为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提供了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遭受犯罪侵害的人,其生命、健康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得不到救助,其生活将难以保障,心理所受创伤难以抚平。因此,我国应当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针对需要国家救助的刑事被害人,国家应当给予刑事被害人以经济救助和精神抚慰,以使刑事被害人尽快走出被害阴影,同时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刑事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由于常常不能从被告人处得到经济上的赔偿,导致每年百万计的刑事被害人陷入困境。从世界各国的做法及联合国通过的宣言中可以看出,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防止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后再次受到伤害的根本措施。实施这一制度,不仅体现出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这一制度,应当采取国家补偿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在司法实践中,还可以有条件的实施刑事和解政策。  相似文献   

8.
刑事司法救助实际上是扶贫、扶弱、扶残,它是实现司法公平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措施。该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我国刑事司法救助制度存在较大缺陷。文章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论证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必须在救助对象和范围、救助的实质条件及其限制、救助资金的来源与管理、救助的标准、救助的程序、救助的监督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马娜 《山东科学》2019,32(1):113-117
基于区域性巨灾应急救灾的特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灾群众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三方之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分析,建立救灾成功的概率函数,得出救灾成功后以及救灾失败时的实际收益。通过三方救灾成功后的期望收益分析,建立参与者决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受灾群众三者的期望救灾收益最大情况下,三方救灾投入成本存在均衡状态,并且可以求出最优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12.
环境侵权损害的救济必须采取多种救济制度相结合且互相协调的方式,采取任何单一制度都有失偏颇且难以为继。环境侵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由环境责任保险、提存金、互助基金、政府救助基金等组成,并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形,从而形成对受害人全方位的救济。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仍是我们设计环境侵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的主要选择。同时,还应采取"行业性企业互助基金"与"综合性政府救助基金"相结合的较完整的基金制度,从而实现环境风险的社会化分散和受害者权益的及时救济。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在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利的规定上出现很大的缺陷,表现为许多重要的诉讼权利和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传统法律文化的延续、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观念淡薄、立法上的缺陷和实践中司法资源的短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从法制观念的转变、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司法实践中相关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对侦查程序中的被害人权利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一些学者从我国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建议制定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制度。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确认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而对已经形成的环境公益侵权事件中被害人权益救济问题,则鲜有人关注。对环境公益诉讼中被害人权益进行救济,可以为环境侵权事件中的被害人找到一条司法救济的途径,从而为我国立法部门制定后续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提供帮助,也可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和执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素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抗战爆发后,面对人祸天灾,中国共产党把救济灾民、扶助贫弱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华中抗日根据地各民主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制定出适合各地实情的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具体行动纲领。在灾害发生时和灾后,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采取有力的救济措施以解灾民燃眉之急。本文试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作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将刑事被害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提供了新的权利救济途径。但现阶段有关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的构想还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对保障对象加以细化。因犯罪致残的刑事被害人即是这一对象中具有双重弱势身份的特殊群体,对这部分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既是对他们权利的有效救济又有利于整个刑事被害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为了震后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研究如何快速搭建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进行高效的应急物资配送,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已有的救灾体系数据库,再结合城市实时获取的卫星监测和微型传感器传输,所获取的道路状况和危险建筑等实时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强化学习模型优化训练,并且地震发生后的物资存储信息、救援点需求信息、物资装箱信息及配送路线规划,都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