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李雅丽 《天津科技》2003,30(5):9-11
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其最大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清洁生产”的核心思想是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的工艺过程之中,从源头抓起,采用少产生和不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却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   总被引:105,自引:0,他引:105  
走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趋势。前者要求加强经济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后者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笔者认为,我们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在推进知识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发展以资源循环使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从而确保我国以人均资源稀缺为特点的现代化事业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一、从“牧童经济”转向循环经济的世界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  相似文献   

5.
区域开发,区域产业结构的建立与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从地理环境中索取原料、能源等物质资源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地把各种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投放到地理环境的过程。探讨人地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掌握其变化规律,以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现代环境意识为指导,扬弃只把环境当作“经济行为对象”、“经济资源对象”的陈旧观念,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以防止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发带有重大负效应的环境问题,是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挑战。要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逐步转变沿袭已久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追求兼顾资源、环境影响的生态经济效率而非牺牲资源环境的单纯的经济增长。新的效率标准要求开展经济评价的审计面向循环经济体制创新。本文提出了体制创新的基本架构和启动思路。  相似文献   

8.
浙江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今日科技》2006,(2):30-32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把“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这种循环反馈式流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是通过最低的资源的使用,来获取最高的利润,进而确保经济和环境能够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进步形式,文章关键的讲述了循环经济相关的内容,它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并且持续循环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04年10月.鼓浪屿被确定为福建省级循环经济实验区.其目标是把鼓浪屿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循环型”岛屿。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交通比做经济的“神经”,那么能源就是经济的“血液”,在能源政策研究方面,应从以下几点把握和环境政策的关系:一、能源政策研究和环境政策的关系首先应体现在造就更多的“清洁血液”由于能源短缺,世界绝大多数各国都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其能源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化,做到物尽其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资源和能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都会得到合理、科学、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为了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以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尚处在开始阶段,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的一些问题及其生态伦理基础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不断尖锐激化,“循环经济”迅速从抽象概念走向社会前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同时,“循环经济”一词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也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增长需要最大限度的破坏自然资源导致高耗能高污染;  相似文献   

16.
滕丽敏 《科技信息》2006,(4):212-2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制的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所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最终还要依靠人类自身来改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理论及其实践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深入寻找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积极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切入点或结合点,尤其是寻求传统消费与营销的“替代方案”.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通过创造、体现、宣传、传递绿色价值.把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创意结合起来“化腐朽为神奇”,才是上策。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通过建立从“资源一产品一再生产资源”和从“生产一消费一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方法,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及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情况,同时探讨循环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提出空间分异成因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循环经济平均综合效率较高,但达到最优的省数量少,且各省效率值差异较大,规模报酬递增省数量减少;中国各省循环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提高明显;循环经济综合效率水平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而效率动态变化大致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差异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制约因素;各省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需要采取相对应的对策进一步优化投入产出量.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以“高效、和谐、循环、再生”为目标的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的新型经济。本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要先行”,“多轮驱动,推进标准化,力促循环经济加速发展”的十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