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黄土的湿陷性机理、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及黄土湿陷性治理措施几方面对湿陷性黄土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支护的类型;建议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工程中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修正.通过对西宁地区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基坑工程事故分析,指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工程事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咸阳市区黄土湿陷性与微结构的系统研究,发现咸阳市区黄土的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随地貌单元有不同的变化.渭河三级阶地黄土地层厚度大,湿陷性较强,黄土微结构以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为主;二级阶地湿陷性次之,黄土微结构以支架大孔-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为主;一级阶地湿陷性最弱,黄土微结构较为致密,以镶嵌微孔胶结结构和絮凝胶结结构为主.黄土的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关系密切,支架大孔半胶结结构的黄土湿陷性较强,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的黄土湿陷性较弱,镶嵌微孔胶结结构和絮凝胶结结构的黄土不具湿陷性.  相似文献   

4.
建设工程越来越多地遇到不良地基。因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很广,所以尤其以湿陷性黄土不良地基最为广泛。本文根据黄土特性分析了黄土湿陷性原因,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胥峰 《科技资讯》2013,(22):63-63
对于丘陵地区湿陷性黄土渠道,如果不能适当处理会导致渠道湿陷性破坏,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丘陵地区渠道湿陷性黄土治理的必要性,并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特性,然后详细分析丘陵地区渠道湿陷性黄土治理的有效措施,最后进行全文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了黄土湿陷性的判定、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评定以及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针对不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西宁地区湿陷性黄土在雨水作用下,水分入渗迁移规律以及对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典型湿陷性黄土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西宁市水文气象特点,对湿陷性黄土场地有限雨水量入渗的现场浸水并取样进行了土工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在有限雨水入渗作用下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均有一定程度退化但未完全消除;湿陷性黄土场地在有限雨水作用下水分的迁移作用范围和程度有限且呈各向不对称分布。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并结合土中水分不同赋存状态,分析了湿陷性黄土中水分迁移动力、途径及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西宁湿陷性黄土场地在雨水等有限浸水量作用情况下的地基处理方案比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陶汉忠 《科技信息》2012,(31):415-415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黄土对路基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措施,结合G70线(宁夏过境段)工程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磊 《科技信息》2012,(14):386-387
本文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并且确定了原州区至王洼铁路沿线所经地区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指标和黄土湿陷性等级,最终确定灰土挤密桩为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主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142-142,94
针对靖远矿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及湿陷性黄土特性,对该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探讨总结,希望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湿陷性黄土成因及各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结合黄韩侯铁路房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工程实例,以技术经济分析方式得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房屋地基处理的一般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房屋的修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湿陷性黄土固有属胜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介绍了在湿陷性黄土工程中,湿陷变形与增湿变形,湿陷性黄土工程属性及固有属性,以及湿陷性黄土桩基承载力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靳毅旗  杨星波  王萌 《甘肃科技》2011,27(7):128-129,161
湿陷性黄土具有在自重压力或一定附加压力下遇水湿陷变形的特性。针对湿陷性黄土的这一工程特点,从黄土湿陷性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工程中常用的几种黄土路基的处理方法,为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调查分析了新疆伊犁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介绍了预浸水法在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消除黄土地基的自重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苏晓春 《科技信息》2011,(23):I0330-I0330,I0317
本文对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从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方面介绍了判断黄土湿陷性的方法,并从地基处理、防水措施、结构措施三个方面论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的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目前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理论研究仍然无法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如何经济、高效、合理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成为西北地区工程建设的热点问题.通过西北某综合管廊工程挤密桩法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现场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得出该地区综合管廊工程挤密桩法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建议桩长、桩间距、以及桩身填料.通过研究发现使用挤密桩法挤密后的地基土体湿陷表现形式,并由此提出针对高填方湿陷性黄土地基分层铺设防水土工布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通过分析黄土的分布及形成,黄土湿陷的成因,影响黄土湿陷的因素及湿陷等级,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利用ANSYS有限元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均匀沉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介绍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中的应用,通过施工现场强夯试验的变化规律,合理选择相关强夯设计参数,消除或减少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19.
苗宁涛 《甘肃科技》2008,24(6):119-120
在干旱环境形成的强烈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近期的增湿作用下能显著改变其工程性质。浅层土增湿后,具有和新近堆积黄土近似的性质。它不同于一般湿陷性黄土。在某些黄土场地的勘察中,往往发现浅层黄土和深层黄土工程性质差别较大。浅层黄土较之深层黄土湿陷性及压缩性偏高,其界线深度往往在地面下5、6米左右。新近堆积黄土与下部黄土的界线也以5、6米为多,给人形成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厚度多数不超过6米印象。在预浸水处理后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往往也是5米或6米以上保留湿陷性。因此这一深度界限及其内在规律值得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防止由于黄土的湿陷性导致道路不均匀沉降问题,通过采用单线法测定不同压力下西宁地区强、弱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仪对其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探讨黄土内部结构与宏观湿陷变形的相关性,对路基高度进行合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随压力增大,强、弱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均表现为"显著—平缓—稳定"三个阶段,且强湿陷性黄土较弱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变化增长斜率较陡,发展变形速度快;(2)弱湿陷性黄土较强湿陷性黄土浸水前后的颗粒由松散易被挤密,孔隙也被细小的集粒填充且连通性变差,由间接接触为主的连接方式变为直接接触;(3)强湿陷性黄土较弱湿陷性黄土浸水前后的孔隙面积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孔隙有序性差且孔隙圆形度减小,颗粒易被压碎且集团化程度较弱,孔隙进汞量大,20μm孔径分布含量较高,与其宏观湿陷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