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在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扁玉螺(NeveritadidymaRoding)消化系统的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有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华鳖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前部为口腔、后部为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肌层厚度有差异,胃壁最厚,食道和小肠壁其次,大肠壁最薄.中华鳖口腔和食道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底层为扁平不规则的基细胞,表层为长形的粘细胞,这部分上皮还特化成具水呼吸功能的绒毛突起;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肝脏中贮脂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和胰岛均不发达  相似文献   

4.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5.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Roding)消化系统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扁玉螺的消化系统.除直肠外,其余消化道的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杯状细胞分泌弱硫酸化酸性粘多糖.食道腺腺细胞以及肝脏消化细胞显示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后者还显示酸性磷酸酶活性.隐窝细胞含有铁.贮藏细胞含有糖原  相似文献   

6.
采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 ocellatus)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将粘液细胞分为红色(Ⅰ)、蓝色(Ⅱ)、紫红色(Ⅲ)和蓝紫色(Ⅳ)4种类型.短蛸口膜、口球、胃盲囊、肠、直肠、肛门侧瓣、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有粘液细胞分布,而食道、嗉囊、胃和肝胰脏没有粘液细胞分布.口膜外上皮内粘液细胞较多,多为Ⅱ型;口球中副舌腺内含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胃盲囊侧褶基部粘液细胞较多,其中Ⅰ型最多,Ⅱ型次之,Ⅲ型和Ⅳ型很少;侧褶中部小褶上的粘液细胞全为Ⅱ型;侧褶游离端粘液细胞全为Ⅰ型.肠、直肠和肛门侧瓣粘膜上皮内均有大量粘液细胞,多为Ⅱ型.前、后唾液腺内均存在大量粘液细胞,其中前唾液腺中多为Ⅰ型和Ⅲ型,后唾液腺中Ⅳ型最多,Ⅱ型次之,Ⅰ型和Ⅲ型较少.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消化系统的结构、性别差异及摄食行为进行了全面观察。结果表明:福寿螺消化系统结构独特,咽内具有颚片和齿舌,能够有效摄取食物;唾液腺发达,有助于食物的搅拌、消化和吞咽;胃内壁皱褶较多,具有舌形角质栓和胃盾,有助于容纳和磨碎食物。福寿螺的消化系统具有雌雄差异,雌螺肝脏全部灰色,上面密布黑色花纹;雄螺肝脏顶部黄白色,基部灰黑色。雌螺消化器官的测量指标大于雄螺,与雌螺生长速度大于雄螺相适应;但雄螺的咽长/消化道长、胃长/消化道长显著大于雌螺(p<0.05),肠长/消化道长、肝重/去壳重大于雌螺,食道长/消化道长小于雌螺,可能与雄螺的体型、摄食行为和肠道的消化补偿机制有关。研究认为福寿螺为广食性动物,它的消化系统结构与摄食行为相适应,使之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消化系统的结构、性别差异及摄食行为进行了全面观察.结果表明:福寿螺消化系统结构独特,咽内具有颚片和齿舌,能够有效摄取食物;唾液腺发达,有助于食物的搅拌、消化和吞咽;胃内壁皱褶较多,具有舌形角质栓和胃盾,有助于容纳和磨碎食物.福寿螺的消化系统具有雌雄差异,雌螺肝脏全部灰色,上面密布黑色花纹;雄螺肝脏顶部黄白色,基部灰黑色.雌螺消化器官的测量指标大于雄螺,与雌螺生长速度大于雄螺相适应;但雄螺的咽长/消化道长、胃长/消化道长显著大于雌螺(p<0.05),肠长/消化道长、肝重/去壳重大于雌螺,食道长/消化道长小于雌螺,可能与雄螺的体型、摄食行为和肠道的消化补偿机制有关.研究认为福寿螺为广食性动物,它的消化系统结构与摄食行为相适应,使之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消化系统的结构、性别差异及摄食行为进行了全面观察。结果表明:福寿螺消化系统结构独特,咽内具有颚片和齿舌,能够有效摄取食物;唾液腺发达,有助于食物的搅拌、消化和吞咽;胃内壁皱褶较多,具有舌形角质栓和胃盾,有助于容纳和磨碎食物。福寿螺的消化系统具有雌雄差异,雌螺肝脏全部灰色,上面密布黑色花纹;雄螺肝脏顶部黄白色,基部灰黑色。雌螺消化器官的测量指标大于雄螺,与雌螺生长速度大于雄螺相适应;但雄螺的咽长/消化道长、胃长/消化道长显著大于雌螺(p<0.05),肠长/消化道长、肝重/去壳重大于雌螺,食道长/消化道长小于雌螺,可能与雄螺的体型、摄食行为和肠道的消化补偿机制有关。研究认为福寿螺为广食性动物,它的消化系统结构与摄食行为相适应,使之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和消化道-口、食道、胃、肠组成。肝脏为分枝的复管腺,腺细胞呈现出两种细胞,另一种为未成熟细胞。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具纤毛和微绒毛。不同部位的粘膜下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方法研究了μ受体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系统的分布,结果表明:口唇上皮的大量皱褶呈μ受体阳性,少量皱褶呈μ受体强阳性,口唇结缔组织呈弱阳性或阳性;唇瓣表皮大量部位呈μ受体阳性,少量部位呈μ受体强阳性,唇瓣结缔组织呈阳性或弱阳性,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神经纤维呈阳性;胃上皮表面呈μ受体阳性,胃上皮内部呈μ受体弱阳性;肠粘膜上皮有大量μ受体阳性颗粒和弱阳性颗粒分布;直肠上皮有少量皱褶表面呈μ受体弱阳性;肝小叶中的少量细胞呈μ受体阳性,大量细胞呈μ受体强阳性,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呈强阳性或阳性.  相似文献   

12.
九孔鲍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九孔鲍消化道各段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其消化管壁一般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除口,咽局部为立方上皮外,其余各段的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且含有三种类型的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内燃,构成粘膜上皮的主体,其高度范围,排列疏密因部位不同而异,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吻,口,咽,食道后段及直;颗粒状腺细胞,分布在除吻以外的消化道粘膜上皮内,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肌层在吻,口和咽壁发达,而在食道,胃和肠壁较薄。  相似文献   

13.
长蛸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蛸消化道进行了研究,长蛸消化道由口、食道、嗉囊、胃、胃盲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管壁由3层组成: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粘膜层为单层上皮,由柱状或立方细胞组成,在胃盲囊、肠和直肠还含有粘液细胞、食道、嗉囊和胃粘膜上皮表面衬有护膜,胃盲囊内壁形成长的侧褶,胃盲囊和肠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表面有密集的微绒毛,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胃盲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虎纹蛙消化腺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虎纹蛙消化腺组织学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单细胞腺为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舌两侧、食道、回肠和直肠;多细胞腺由单泡状腺的颌间腺、复泡状腺的食道腺和单管状腺的胃腺与肠腺组成;肝脏和胰脏消化腺通过一条导管共同开口于空肠的起始部.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腺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皱纹盘鲍的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鲍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口区、食道、嗉囊、胃盲囊、胃、肠、直肠、肛门)、消化腺(肝胰腺)组成。鲍的唇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内充满着色素颗粒,唇内有纵横交错的肌纤维,其间有许多神经纤维分布。其齿舌比较发达,齿舌囊的腹面正中线及其两侧分别有极发达的横纹肌肉块。两侧的肌肉与包围齿舌软骨的肌肉群相汇合,其中绝大部分为纵肌,亦有少量环肌或斜  相似文献   

17.
哲罗鱼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哲罗鱼〖WTBX〗Hucho taimen〖WTBZ〗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哲罗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道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哲罗鱼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不分叶肝脏和线型的胰脏。同时对消化道分段、摄食习性和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兔狲消化腺的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观测:兔狲有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臼齿腺和眶下腺5对唾液液腺,各腺管均开口于口腔,腮腺呈半环形,凳下腺呈长椭圆形,舌下腺为长三棱锥状,臼齿腺为长条状,眶下腺近似卵圆形;肝脏有胆囊,分为左右两叶,每叶又分为若干小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