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HFC-32/HFC-134a在毛细管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分析.从毛细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出发,结合非共沸二元工质的特性,应用混合法则分析了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节流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求得在不同压差条件下的毛细管最佳长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大空间膜状凝结小温差工况建立了一种新的解析模型,并以R22/R142b水平管外凝结为对象进行分析求解,理论计算重现了实验研究中出现的某些小温差工况下凝结换热恶化异常严重的现象,经过分析提出:“在混合蒸汽沿凝结物面方向的运动可以忽略的场合,非共沸混合工质凝结换热所需的最小温差等于此混合工质在相应组分浓度下的露泡点温差”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传热窄点的非共沸混合工质优选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决多种非共沸工质的优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热窄点的分析方法.应用CSD状态方程得到不 同非共沸工质相变时焓差随相变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在适当假设的基础上,再得到换热流体的温度分布,从而得到 不同非共沸工质的相变传热窄点位置和大小,结合统计学方法,尝试给出了一种非共沸混合工质的优选方法.针对 两种非共沸工质(R401A和R409A)应用了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结果均为R401A优于R409A,但新方法更加 简便.  相似文献   

4.
对纯工质R22和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25%/75%)在水平光管和微翅管内的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两种工质在环状流条件下水平管的周向壁温变化特性,为动力工程蒸发换热设备以周向壁温变化来判断两相流流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非共沸混合工质水平管内环状流型下强制对流蒸发的局部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局部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影响非共沸混合工质蒸发换热的主要因素.利用本文公式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比较,取得了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目前没有任何非共沸混合工质热物性的实验数据,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常用的混合物热物性计算关系式,并经与所能得到的(共沸)混合物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审慎地确定了一套最佳计算方法,用以确定R22/R114的热物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水平管内强制对流蒸发换热计算经验公式,该式简单准确,对142个实验数据的计算表明,误差小于10%的数据点占90.14%,最大相对误差为23.67%.文中提供广确定非共沸混合工质热力性质和热物性的方法,并指出在强制对流蒸发工况下,传质阻力对换热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温度为30℃时,对纯工质R12、R152a及五种R22组分浓度配比下R22/R152a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在五种R22组分浓度配比下R22/R152a混合工质的管外凝结换热系数均低于纯质R152a,但高于纯质R12;(2)对于光管,R22/R152a管外凝结换热系数是纯质R12的1.34 ̄1.43倍。低助管为1.15 ̄1.35倍、双侧强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析的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可以降低ORC系统的不可逆损失.为此,建立了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模型,分析了不同组分非共沸混合工质toluene/R141b在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的热效率、效率和损失.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的效率均低于纯工质;纯toluene的热效率和效率最高.使用混合工质,一方面可以拓宽工质选择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温度滑移,混合工质可以更好地与热源匹配,减小不可逆损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及纯工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R417A在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17A在外径为9.52 mm的水平光滑管和2种不同几何参数的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讨论了制冷剂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干度、强化管参数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以对流蒸发占优势的换热区,热流密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换热系数随着干度的增大先呈现出增大趋势,增至高峰值后又迅速下降,高峰值随热流密度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向干度较大的方向移动;内螺纹管能有效强化制冷剂的流动沸腾换热,R417A在2种内螺纹管中的换热系数分别比在光滑管中高出130%~210%和150%~270%.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两级串联节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单根绝热毛细管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的两级串联节流模型,并根据房间空调器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以两级毛细管的同何尺寸(内径和管长)为变化参数,通过模型对串联节流流量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发现了流动壅塞位置的多样性及其对流量的影响,提出了可以指导房间空调器中串联毛细管设计的两点结论:高压连接管只要满足一定的几何尺寸范围就能起到辅助节流的作用;热泵工况下辅毛细管的内径是影响流量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应用 Redlich-Kwong-Soave 状态方程对非共沸混合工质 R22/R114、R13B1/R152a 的热力性质及汽液平衡进行了计算,同时还计算了两种共沸混合工质 R500和 R502。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汽液平衡、饱和压力和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饱和容积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还为上述四种混合工质确定了交互作用系数。  相似文献   

14.
包含一个可调参数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可准确计算混合致冷剂的饱和压力及气液平衡,但对液相容积的计算误差稍大。本文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22/R114和R13B1/R152a进行了计算,同时也计算了两种共沸工质R500和R502,并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用 Carnahan—Starling—Desantis 状态方程编制致冷剂及其混合物热力性质计算程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Capillary tub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expansion devices in small-scale refrigeration and heat-pump systems. However, adiabatic flow through a capillary tube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despite its simple geometry. This work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omogenous flow model and separated flow model, which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flow of isobutene (R600a) through adiabatic capillary tub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riction factor and two-phase viscosity correl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metastable flow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ed mass flow rate was lower when the separated flow model was used. The separated flow model performed better in predicting a mass flow rate over 2 kg·h?1. The Colebrook friction factor corre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ukler or McAdams viscosity correlation yielded smaller deviations of 5.43%, 5.49% and 5.44%, 5.43% when ignoring and considering the metastable flow,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homogenous flow model adopting the Bittle and Pate friction factor and Dukler viscosity correlations achieved the highest accuracy with a mass flow rate under 2 kg·h?1. The mean error was 4.12% in the case without metastable flow, and 3.37% in the case with metastable flow.  相似文献   

17.
分别进行了R32/R134a在水平微圆管、细圆管和小尺寸常规管道内的流动沸腾传热试验.在定义微圆管传热强化系数Ec(相对于细圆管和小尺寸常规管道的传热强化系数分别用Ecm和Ecs表示)的基础上,从不同强化管内流动沸腾传热机理的角度分析了Ecm和Ecs在不同试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传热机理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工况范围内Ecm和Ecs分别在1.01~2.33和1.03~3.54之间变化.绝大部分试验工况下Ecm的值较小且变化很小,Ecs则较大且有明显变化;高热通量和高质量干度下Ecm和Ecs的值都较大.微圆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强化效果与传热机理及其转变区域密切相关,当微圆管内传热开始出现恶化和较高热通量下微圆管内核态沸腾传热占绝对主导地位时,微圆管传热强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船舶多温冷库新型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传统船舶一机多温冷藏系统在不同蒸发压力下提供不同蒸发温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改进的自复叠制冷循环用于船舶多温冷库.新型自复叠制冷循环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可以在相同的蒸发压力下提供不同的蒸发温度.根据船舶双温冷库的间室温度,选取R600a和R32组成的非共沸混合工质作为制冷剂,并对系统进行了流程设计、模拟计算,得到了设计工况下蒸发压力、冷凝压力、压缩机压缩比和性能系数随R600a质量分数变化的曲线,发现当R600a/R32的质量分数为0.7/0.3时系统的综合性能最优.为了更好地满足船舶储存食物的温度要求,设计了自复叠三温冷库的流程图,为进一步研究三温冷库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制冷热泵装置毛细管组件及其应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种新型结构的毛细管组件,可克服传统毛细管流量变化单一的缺点,并通过优化设计其结构,使其具有较灵活的流量变化特性.采用均相流模型,对普通毛细管与毛细管组件在变工况、变工作模式下的流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计算.计算表明,毛细管组件可较好地满足制冷热泵装置流量变化的需求.建立R22制冷热泵实验装置,对毛细管组件的应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工况下,当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不同时,毛细管组件能提供不同的制冷剂流量,与相应的冷热负荷相匹配.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现有的冰箱毛细管主要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冰箱毛细管实际应用情况,建立了冰箱回热毛细管六段流阻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回气管与毛细管回热长度以及毛细管进出口截面突变的影响,并对冰箱回热毛细管在三种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以及毛细管相对位置对毛细管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冷凝温度对回热毛细管内的制冷剂流动特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