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汉语史研究,分析比较连词“一旦”和相近结构“一朝”的发展过程。结论表明,“一朝”过多的语义负重是它最终没有演变为虚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实词义的虚化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都昌方言的虚词“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成分。文章对充当谓词后缀的“得” ,即“得2 ” ,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章描写了“得2 ”在句法结构中的公布形式 ,分析了其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都昌方言的“得2”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昌方言的虚词“得”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成分。文章对充当谓词后缀的“得”,即“得2”,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章描写了“得2”在句法结构中的公布形式.分析了其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术界对“巴不得”和“恨不得”有一定的研究。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通过收集大量的例句,分析这对同义词的不同.并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两语法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法上的插入语指“插入的句子片断”,而不指其在宿主句(饰句)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因而它不是语法术语.为全面分析插入语,宏观上把插入语分为典型和扩展两类.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插入语不是结构独立成分,语义上依存于自足的宿主句,对宿主句的语义进行细化,语法上做宿主句的“非限定性”状语、定语、同位语和呼格,但不做补语,而且“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插入语能改变“组合句”的语法结构.从语义到语法的认知研究思路使语言现象的解释更具充分性和理据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用”一方面保持动词的特性,另一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虚化,被分析为介词,这样形成兼类现象;当其与虚词“来”、“去”和“以”分别搭配套用时,所形成的格式在语法性质上具有兼类性,在句法形态上具有弹性和递归性。  相似文献   

10.
藏语传统语法对词的类别划分不是很细化,藏语词典中除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外,对其他词类的描述也处理得较为模糊,更突出的是词和短语的界限不明,且时而还有句子出现在词典中。对于虚词不能停留在词类层面的标记,对其进行句法和语义范畴的标记在文本理解中尤显重要,这是由于虚词在结构性很强的藏语中扮演着句法架构和语义桥接的重要角色。文章从语义关系和藏语虚词功能、功能性虚词分类等方面探讨了藏语虚词的功能标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感官动词“摸”所构成的动补结构“摸起来”、“摸上去”,二者在语义、句法、语用、单位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两者在语法单位性质上根据二者语义的不同可视为短语或正向词过渡的短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通过语义分析指出“才”与“只”在表数量义时语法意义和语义指向都不相同,“才”在语义上凸显“跟预期的数量相比较,实现的数量少”,在语义指向上具有前后双指性;而“只”在表量时单纯表限定,语义指向是单向后指的。进而文章借鉴优选论的理念和操作方法验证出“才/只”并用是合语法的,且“才+只”是优势语序。文章同时表明,语义指向源和语义指向标的之间不允许出现其他同类指向源成分,这至少在汉语中是一条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丽 《龙岩学院学报》2013,31(1):34-37,51
福建莆仙方言中有单音节动态动词前加词缀“阿”组成“阿V”的特色用法.前缀“阿”使词语双音化,在语义和语用上也有其独特的功能.莆仙方言动词前缀“阿”是处于语用层面到语法层面的过渡状态当中,其用法在整个闽语内部都属特色语法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6.
动量词“下”和“次”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其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下1”的语义特征是[+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计时]和[+广义动量];“次”的语义特征是[+计数]。  相似文献   

17.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浅析四个“强化语”的用法谷文珍伦道夫·夸克等语法家把very,much,so和too这类副词称为"强化语"。虽然它们在句中都起加强语气、增强语义的作用,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各有其特点。本文就它们各自的特点,分为"Very与Much"。"Very与To...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20.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1”、“等1”、“跟1”、“替1”和“捉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1XN2VN3”和“N1V1N3XN2V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产生有三种模式:“替1”、“帮1”和“跟1”源于句式的重新分析;“等1”的虚化历程为“等待”→“容让”、“听任”→“给予”;“捉1”源于“把1”的词义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