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克雷妙用人名替换韩汉雄《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通过两个女子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丑恶。作者对社会、对书中人物的鲜明态度,不仅从故事中夹杂的议论中得到说明,而且从他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人名替...  相似文献   

2.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3.
代增真 《科技资讯》2014,(30):229-230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并从翻译过程中意义转换的科学性、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化再现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名利场》中夏泼小姐的衣服和金刚钻为例,剖析了19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对物的对立功能、对人与物间的关系所作的深刻思考。萨克雷不仅看穿了"名利场"中物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使用价值、突显物主(拥有者或使用者)身份地位的符号功能,他还看到了物的另一功能:它们往往会脱离主人的控制,去控告主人、威胁主人,甚至颠覆其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5.
《名利场》的社会意义马云飞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评论家。年青时他对写讽刺诗和绘画有很大的兴趣。在三十到四十年代期间,他以一个写讽刺、幽默故事、特写...  相似文献   

6.
达意生动之处见具体──简易读本《名利场》赏析汪德华,孙斐轼把英国作家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v1811—1863)的代表作《名利场》(VanityFair)移植到中国文坛,使许多中国读者能一睹世界名著的风采,翻译前辈...  相似文献   

7.
《名利场》(Vanity 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的代表作。他继承并发扬了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菲尔丁、斯摩莱特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其他各国作家的创作技巧,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英国贵族、资产阶级最本质的特征作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8.
何迪 《科技信息》2010,(34):194-194
《Vanity Fair》是英国文库中的瑰宝,作者萨克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19世纪英国物欲横流的社会画卷。这篇小说笔调暗含讥讽却又不乏幽默风趣,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可读性上讲都可谓佳作一篇。伍光健先生将此文译作《浮华世界》,以其简洁明快的译笔把这篇外文读物带给中国读者(有时又将中国读者带去萨克雷的《Vanity Fair》。)此文将伍光健先生翻译的《Vanity Fair》的序言部分《Before the Curtain》与原文做对比阅读,并记录下一些不成熟的"比"后感。  相似文献   

9.
杨必女士翻译的萨克雷的《名利场》,译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也保留了原作的风姿和神韵,是一个十分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
赵丽梅 《科技资讯》2006,(15):174-174
本文以萨克雷的《名利场》为依据,就女性与自我价值问题展开联想,旨在对女性与弱势群体的看法提出自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36):340-34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关和人性美,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就从人性思考的角度来解读《边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影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脆弱扭曲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只知追逐名利、糜烂腐败的社会.以现代创伤理论为支撑,揭示作品女主人公贝基?夏普在追逐名利财富中逐渐扭曲的病态心理,揭示了贝基悲剧性复仇的真正寓意,探讨了创伤心理在毁灭人性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蓓基·夏泼与潘多拉一样是美丽的,也是智慧的。萨克雷巧妙的将潘多拉的形象移植到《名利场》中,塑造了一个新的潘多拉作为自己的主人公。多潘多拉的移植中,我们可以看出,蓓基·夏泼可以说是一个美和丑的综合体。从蓓基·夏泼与爱米丽亚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萨克雷对此的看法。对“美”的向往,对“丑”的排斥。文章主要是通过将蓓基·夏泼与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进行比较,通过将蓓基·夏泼与爱米丽亚人物形象的比较,来对《名利场》进行了“美”与“丑”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彭婷婷 《科技信息》2009,(24):106-106
《名利场》出自于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之手,其片段“开幕以前的几句话”描写的是一个舞台的领班在开幕前的开场白,它在国内有不同的译本。本文作者选取杨必、李明、贾文浩以及贾文渊的译文,从文章的选词,语言的形式和生动性等方面对这三篇译文进行对比和评析。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贝里对黑人杰姆的种族统治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了文中所体现的哈克贝里如何处理与黑人杰姆关系的矛盾心态,象征了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奴隶制末期白人统治阶级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定上的困境,马克.吐温小说的这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白人种族对黑人阶级的殖民主义统治。  相似文献   

16.
曲静 《科技信息》2013,(16):20-20
《印度之行》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代表作。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是福斯特最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印度之行》中人际关系异化的分析,揭示了福斯特对当时社会的深入观察以及对当时人类所处困境的忧虑和思索。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堪称英国另一位多产的"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一位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诸多思想影响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男主人公身上得以彰显。本文立足文本分析,探索男主人公裘德身上所体现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即传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意识规范性与意识自发性的矛盾以及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与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道德冲突同符合契,二者都源于经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哈代对裘德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见证了同一时期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殖民时期的经典文本,可以看出作为殖民时期的作家,福斯特能够超越阶级局限性,充分体现其热爱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他又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国家公民的身份,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矛盾的心理,并用两种声音表达出自己的矛盾: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教性.小说塑造了一个乐观进取、敢于冒险和追求财富的英国资产阶级形象,反映了18世纪英国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迅猛发展,体现了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乐观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洞察与领悟。本文拟从《史记》中所折射出的政治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义利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对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影响,从而拓宽对《史记》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