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热合成针形α—Fe2O3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晶体助长剂存在时,用水热法由Fe(OH)3凝胶于180℃合成了针形α-Fe2O3,并用TEM,XRD,IR和TG进行了表征,在100℃时,用进行陈化的比较了4种晶体成长剂对α-Fe2O3的形成及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HEDP和DMPG有利于α-Fe2O3长成针形的纺锤形,而酒石酸和柠檬酸可使α-Fe2O3长成柱形和短柱形。最佳反应温度的选择取决于所加晶体成长剂的种类和浓度。  相似文献   

2.
γ—Fe2O3微粉的磁各向异性和磁粘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粒状γ-Fe2O3微粉和针状γ-Fe2O3以及CoFe-γ-Fe2O3磁片样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样品颗粒的形貌,并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用“趋近饱和定律”方法求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粒状γ-Fe2O3微粉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而用磁转矩方法测量针状γ-Fe2O3和CoFe-γ-Fe2O3样品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结果首次显示粒状γ-Fe2O3微粉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KE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形状各向异性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还测量了不同温度下样品的涨落场和有效激活体积,推导了有效激活体积的理论表达式,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粒状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结果皆与理论计算基本符合,但针状样品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则有明显差别.首次得出粒状γFe2O3微粉在不同温度下的反磁化机制与均匀反磁化较为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及TPR等技术考察了CaO、Fe、2O3及CaO-Fe2O3等氧化助剂对Ni/Al2O3催化剂的CH4/CO2重整反应制合成气的催化活性和抗积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Ni/α—Al2O3上CH4/CO2重整制取合成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对Ni/α-Al2O3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在一定CH4/CO2配比下,考察了镍负载量、助剂及助剂添加量对催化活性和积炭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SO^2—4/TiO2和SO2—4/ZrO2固体酸催化剂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浸渍法制得的SO^2-4/TiO2和SO2-4/ZrO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NH3的TG技术对其酸性进行研究,并同丁烯与异丁烷的烷基化反应和苯甲酰氯与甲苯的酰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关联。结果表明,催化活性与酸性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ZnO—Bi2O3—Sb2O3BaO系压敏陶瓷组成相的显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射线衍射及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技术,研究了ZnO-Bi2O3-Sb2O3-BaO为基的压敏陶瓷的显微结构。除通常的ZnO,Bi2O3和Zn2.33Sb0.67O4晶相之外,发现了一新的晶界相。分析表明,新的晶界相是固溶有微量Zn的BsSb2O6晶相;它以颗粒状夹杂于弥散的Bi2O3晶界相中;随钡含量增加,BaSbO6相的数量增多,粒径也增大,相应地Zn2.33Sb0.67O4相的则减少。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合成Al2O3纳米陶瓷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胶-凝方法制备出Al(OH)3干凝胶,经煅烧得到Al2O3纳米陶瓷粉,通过TEM、X射线衍射分析了样品的形貌、粒度、物相及其相变过程。对溶胶-凝胶法和共轩的样品的相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的相变过程比后者简单,且稳定相α-Al2O3在更低的温度下的即可出现。  相似文献   

8.
O^+2、O^-2、O^2-2、O3、O^-3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弄清楚它们的结构就不难了解由它们所引起的化学反应及形成的化学合物的性质。本文只简析它们的结构,而对于它们的性质不加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0-14kbar之间的不同流体静压力和-190-100℃温度范围内测量了Pb(Fe1/2Nb1/2)O3-Pb(Fe2/3W1/3)O3铁电体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ε随温度,压力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Al2O3纳米陶瓷粉末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l2O3·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Al(OH)3纳米粉末.利用TEM和X-ray衍射分析了样品的形貌、粒度和物相,通过TGA和DTA试验讨论了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过程,并对Al2O3的多种晶型结构与热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 ,发现在赤霉菌的发酵培养基中添加 0 .3%和 0 .4 %的 CH3 COONa能提高赤霉酸 (GA )产率 15%~ 2 6 % ,添加 3%~ 6 %的 RP物质 ,能大大提高赤霉酸的产率 ,3%的双菌混合发酵亦较为明显 ,且以双菌加 RP物质复合发酵效果显著 .  相似文献   

12.
PIPD纤维是一种高强度的有机纤维,在国防、军事、运动器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A)是合成PIPD纤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单体,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HTA产品的产量和纯度直接影响着PIPD纤维的聚合工艺,为此探索一条合成DHTA的最佳工艺路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基础,提供了一条简单经济的DHTA合成工艺路线,为进一步聚合合成高强度的有机纤维PIPD提供了有力的单体保证.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α-萘乙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α 萘乙酸甲酯化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α 萘乙酸甲酯 ,从而测定α 萘乙酸的含量 .实验中选择了最佳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为 2 m× 3mm不锈钢柱 ,内填 8% E 30 / chromosorb W(A .W.DMCS) 6 0~ 80目 ,柱温 :2 50℃ ,正六十烷作内标 ,用外标法定量 .实验数据说明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 .实验操作过程简便 ,是一种较好的α 萘乙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相似文献   

14.
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自由基(TEPMO)/NaClO/NaBr氧化体系氧化微晶纤维素(MCC)得到单羧基纤维素(Microcrstalline cellulose,MCC),采用高碘酸钠将单羧基纤维分子上C2和C3位的相邻仲羟基氧化成醛基,得到双氧化纤维素(Double oxidation cellulose,DOC)。以DOC和对氨基苯甲酸(Aminobenzoic acid)为原料,通过希夫碱(Schiff base)反应合成纤维素基衍生物-双氧化纤维素接枝对氨基苯甲酸希夫碱(DOC-A)。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接枝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热重分析(TG)和示差扫描量热(DSC)检测中间产物MC、DOC和终产物DOC-A的热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新型纤维素接枝对氨基苯甲酸希夫碱,合成的DOC-A具有新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N,N'-双[4-(羧基亚甲氧基)亚苄基]乙二胺的酸式电离常数,并用假环效应与分子内氢键等说明了电离常数的变化,试剂对硬酸离子Th、Zr、RE、Al、Fe等生成难溶盐,探讨了沉淀的条件和沉淀条件对沉淀组成的影响,探讨了试剂用于分离Th和RE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GC-MS法对葡萄籽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混合溶剂抽提葡萄籽中的脂肪酸,BF3-CH3OH酯化,GC-MS法测定了葡萄籽中脂肪酸组成、分布,鉴定出4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的73.28%,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2.38%,油酸含量为7.88%。  相似文献   

17.
对7075铝合金厚板的预拉伸量与时效工艺制度对其淬火后残余应力大小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预拉伸量的增加,轧向和横向残余应力均由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当预拉伸量为2%左右时,残余应力降到零;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和时效时间的延长,轧向和横向残余力均呈下降趋势,合理的预拉伸量和时效制度是减少7075铝合金厚板淬火残余应力有效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8.
腐植酸中羧基官能团的封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酯化的方法 ,对腐植酸中的羧基进行封闭 ,并找到最佳封闭条件为 :腐殖酸与甲醇反应量比例为 1 g∶1 2mL ,且在 1mol/L酸度条件下回流 4h .  相似文献   

19.
以2-羟基-3-氰甲基-5-甲基苯乙酮为原料,通过缩合、I2/DMSO/H2SO4关环氧化及酸性条件下水解合成目标产物4-溴-6-甲基-8-黄酮醋酸、3,4-亚甲二氧基-6-甲基-8-黄酮醋酸及4’-溴-6-甲基-8-氰甲基黄酮,3,4-亚甲二氧基-6-甲基-8-氰甲基黄酮,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好等优点。药理实验表明,上述合成所得到的黄酮醋酸及衍生物均具有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20.
调酸式催化水解稻壳制备乙酰丙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调酸式稀酸催化水解工艺,从稻壳中提取乙酰丙酸.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确定影响乙酰丙酸收率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硫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液固比,分别在三水平条件下进行了27次试验,并建立了二次方程的模型,R2=0.986 1,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进一步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优化的水解条件:硫酸浓度3.9%,温度227℃,反应时间32 min,液固比16:1.在调酸催化水解工艺条件下,目标产物收率为38.426%,与模型估计值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