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使用稀土基涂料和稀土镁基涂料实现了灰铸铁件表面层石墨的球化, 在原铁水不同的碳当量和含硫量的情况下, 分析和比较了使用不同涂料处理的灰铸铁表面层的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的变化规律, 以及结晶凝固冷却曲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利用稀土合金改善高碳当量灰口铸铁质量的可能性,稀土合金对高碳当 量灰口铸铁组织和性能影响的规律,以及稀土夹杂物在铸铁各相中分布的规律.发现了 稀土合金加入量与铸铁的机械性能之间明显的对应关系——“双峰值效应”。对稀土高 碳当量灰口铸铁的某些高温机械、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合金加入 到高碳当量灰口铸铁中以后能净化铁水,改善组织,并提高其性能.  相似文献   

3.
在消失模铸造条件下,文章研究了冷却速度、碳当量、硫质量分数及孕育方法对亚共晶灰铸铁石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铸铁的碳当量降低时,在铸件的薄壁处极易出现过冷石墨,E型石墨数量增多;通过瞬时孕育,可显著改善石墨形核的条件,控制过冷石墨的形成;灰铸铁中,含硫量对石墨组织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灰铸铁的含硫量为0.08%~0....  相似文献   

4.
试验分析了稀土对铸造锡青铜ZQSn10-2合金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表明当混合稀土金属加入量约为0035%时,由于组织的改善可获得最佳的综合机械性能,此时稀土的“组织锡当量”约为22%.  相似文献   

5.
使用研制的RE-Sb合金处理碳当量约4.1%的灰铸铁铁水,在熔模铸造的条件下获得了相当于HT300的高强度灰铸铁。RE-Sb合金的效果优于其它类型稀土合金。用其处理灰铸铁时仍具有双峰值效应。大型铸件熔模铸造时采用预充填法制造蜡模,在模壳加固层中加入铝钒土以提高强度并配合其它工艺措施后,可以制出具有较低表面粗糙度的铸件。良好的铸件材质与完善的精铸工艺相配合制出了尺寸稳定、抗磨、抗蠕变的镉锭模并使其寿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富铈混合稀土对压铸AZ81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铸造性能优越、成本低廉、中温性能略有改善,并能满足摩托车曲轴箱服役环境的新型镁合金提供材料基础,通过往AZ81合金中添加富铈混合稀土,考查稀土对压铸镁合金AZ81组织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少量加入稀土能起晶粒细化和固溶强化作用;随加入量增大,稀土以晶界和穿晶条状脆性相存在,对合金强度的损伤作用大于强化作用.因此,压铸AZ81的常温和150℃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稀土加入量的增加先略有提高,然后持续降低;室温延伸率随稀土加入量增加而连续下降,对150℃温度下的延伸率无明显影响;但富铈混合稀土的加入显著提高合金的蠕变抗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较高碳当量的铁水成分 ,分别加入几种孕育剂对其进行孕育处理 ,同时加入合金元素 试验及实际生产结果表明 ,选择 60 %BaSi+40 %SiFe作为高碳灰铸铁件缸体的复合孕育剂并加入合金元素 ,其抗拉强度能稳定在 2 50MPa以上 ,并减小白口宽度和断面敏感性 ,达到了设计要求 笔者对孕育机理进行探讨 ,并对孕育后的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复合孕育剂在发动机缸体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较高碳当量的铁水成分,分别加入几种孕育剂对其进行孕育处理,同时加入合金元素。试验及实际生产结果表明,选择60%BaSi 40%SiFe作为高碳灰铸铁件缸体的复合孕育剂并加入合金元素,其抗拉强度能稳定在250MPa以上,并减小白口宽度和断面敏感性,达到了设计要求,笔者对孕育机理进行探讨,并对孕育后的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不同稀土、硫含量重轨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具有不同稀土、硫含量重轨钢的组织与性能·在低硫重轨钢中,稀土元素具有使硫化物夹杂改性、抑制先共析铁素体析出以及细化NbC析出相等作用·稀土的加入明显改善钢的纵向力学性能,当加入量为0.02%、钢中稀土硫比w(RE)/w(S)=157时,钢的强度、韧性及抗疲劳性能最佳·在高硫重轨钢中,稀土的加入可使硫化物明显改性,但对钢的纵向力学性能影响不明显·当稀土加入量相同时,高硫重轨钢的力学性能明显低于低硫重轨钢,这表明硫含量是影响重轨钢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混合稀土对高铝锌基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的加入,使合金铸态组织细化,强度、塑性、韧性和耐磨性得以提高。在稀土加入量为0.1%时,湿砂型铸态组织中晶界与昌内均可观察到稀土相的存在,而在水冷金属型铸态组织中,却未观察到稀土的存在,稀土元素固溶于基体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并结合电子探针和化学分析,研究了稀土在离心灰铸铁管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保证灰口铸铁的先决条件下,普通离心灰铸铁管的组织,尽管可随基本化学成分和铸造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但其特征是组织粗大且很不均匀,并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加入微量稀土后,无论显微组织和宏观组织都显著趋于细化和均匀化,同时,化学成分的偏析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两种气缸套用含有微量钼和铌元素的高锰(w(Mn)=2.0%~2.1%)和低锰(w(Mn)=0.2%~0.3%)新型合金灰铸铁,对比分析了不同孕育剂孕育处理后新型合金灰铸铁的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稀土+硅钡孕育处理的高锰合金灰铸铁的硬度最高,可达到321HBW,抗拉强度达408 MPa。硅锶+硅钡孕育处理的高锰合金灰铸铁抗拉强度最高可达425 MPa,相应的硬度值为296HBW。高锰合金灰铸铁稀土+硅钡孕育处理后得到的是片状A型石墨,而高锰合金灰铸铁硅锶+硅钡孕育处理和低锰合金灰铸铁硅锶+硅钡孕育处理后得到的是片状A型石墨及部分细小弯曲的D型石墨的混合组织。不同孕育处理后的灰铸铁拉伸断口形貌均呈现出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从综合性能上考虑,稀土+硅钡孕育处理后的高锰合金灰铸铁是性能较为优异的高强度合金灰铸铁。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不同化学成分的砂型和金属型铸造灰铸铁试样经等温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试验表明CE=4.4%以上的砂型铸造灰铸铁试样,抗拉强度提高到263MPa,延伸率可达1%~2%。金属型铸造的CE=4.2%~4.3%的灰铸铁试样抗拉强度达到500MPa,延伸率可达1%。由于碳当量高,铸造工艺性较好,强度提高幅度较大,因此可望作为铸铁的新成员,进入工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描扫电镜(SEM)、微分扫描量热仪(DSC)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加入质量分数为0%、1%、3%和5%混合稀土对Mg-9Y-0.6Zr(WK90)镁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WK90合金组织由α-Mg基体及少量的共晶组织构成,添加混合稀土后,晶界处的共晶组织明显增多,并由单一共晶形式转变为层状共晶和离异共晶并存;随着混合稀土添加量的增大,共晶组织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合金DSC曲线的低熔点吸热峰总面积增大并最终发生分离;混合稀土为3%铸态合金及含混合稀土为1%的挤压态合金分别具有最高的断裂强度,影响合金强度的因素除了晶粒尺寸外,离异共晶组织的分布状态和形貌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锰灰铸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锰量大于硅的灰铸铁至今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系统的试验,论证了低碳当量高锰灰铸铁的金相组织、激冷倾向、机械性能、密度、耐磨性和耐压致密性。推荐低碳当量高锰灰铸铁作为一种良好的耐压铸件的新材质。并提出了选择这种铸铁化学成份的新原则,即需控制一定的锰、硅差值。可作为提高耐压铸件质量、选用材质时的参考。全文共列金相照片19张,图9幅、表12个。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回归分析,考察在少加废钢、高碳当量、低合金化条件下,若干组织因素与灰铸铁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奥氏体枝晶数量、石墨数量、石墨尺寸和基体显微硬度,是影响高碳当量灰铸铁强度的几个重要组织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灰铸铁刹车盘中加入合金元素对金相组织及性能与硬度的影响,以及通过试验确定其合理的加入量.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科技大学、邯郸市铸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和河北机电学院共间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项目“稀土在灰铸铁中应用的研究”一连续铸造稀土灰铸铁管和砂型离心铸造稀土灰铸铁管的课题,经过共同努力,已圆满地完成了研制任务。此项成果对稀土在灰铸铁管中的作用和实际应用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对开发和利用我国富有的稀土资源和提高灰铸铁管的性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并在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具有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稀土对硫易切削奥氏体不锈钢切削性能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稀土的加入,改变了硫化物的组成和形态,并显著降低了一些氧化物夹杂(Al_2O_3,SiO_2等)对切削性能的有害影响。当稀土和硫的加入量适宜时,不仅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在H_2SO_4,HNO_3以及3%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也接近甚至优于基础钢。  相似文献   

20.
研究合金元素Ca、富Ce混合稀土的加入对ZM5及ZM5-Li镁合金阻燃性能的影响.燃点测试结果表明,Ca和混合稀土的加入都能明显提高ZM5镁合金的燃点温度.当复合加入1.0%RE和0.8?后,镁合金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舍金的起燃温度达到785℃,提高了240℃左右,可以实现无保护条件下的熔炼.然而添加微量Li的ZM5镁合金要达到同样的阻燃效果.添加的Ca量须大于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