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斑块大小对北京城八区的公园绿地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出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面积、数量等景观单元特征指数,计算出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景观异质性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维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城市公园绿地类型组成不协调,大型公园比例偏大,小型、中小型公园比例偏小;2)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不尽合理,城市中心缺乏“绿心”,局部过于分散。3)城市公园绿地多样性不高,景观破碎度大,特别是小型斑块,人为影响严重。在城八区中,海淀区的绿地景观相对比较好。4)公园绿地边界简单,分维数普遍较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对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为北京公园绿地规划及绿色奥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探讨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贵阳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与常规公交可达性均由城区核心位置呈不规则环状向外围逐渐变差;2)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较好,87.43%的居住小区与82.63%的城市居民覆盖在30 min范围内;3)常规公交平均可达性较好且差异较大;4)步行与常规公交均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中心位置,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多样化,综合可达性好;步行与常规公交均难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边缘区域,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单一,综合可达性差。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讨贵阳市公共交通与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以有效衡量城市居民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2SFCA)为基础,引入Huff模型,提出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improv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i2SFCA),以河南新乡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步行条件下的空间可达性,并用GIS进行分析。【结果】i2SFCA比2SFCA方法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边界区域的绿地可达性计算中表现更为明显;新乡市主城区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各片区之间空间可达性分布差距较大,呈西低东高的格局;主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亟须改善高人口密度而低可达性片区。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平衡绿地的分布格局,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完善带状绿地,提高绿地的服务质量。【结论】通过两种计算空间可达性方法的实验对比得出,i2SFCA方法更有优势,可明确城市中公园绿地资源缺乏区域,为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数据,采用高斯型两步移动搜寻法(Ga2SFCA),以居住区为评价单元,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搜索半径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及敏感性分析,探讨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街道尺度绿地公园可达性和人口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水平较低,14.5%的居民无法在15 min内抵达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不均衡,西南部西青区和南开区绿地公园面积和人均面积远高于其他区域,不同居住小区间可达性差别较大;随着搜索半径的增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有改善的趋势,将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由15 min增大到30 min后,可达性为一般及以上的居民人口比例由30.69%提升至65.34%;搜索半径越大,可达性值域的变化幅度会变小,公园绿地服务的可达性差异降低;高人口密度-高可达性聚类和低人口密度-高可达性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的12个街道,高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和低人口密度-低可达性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中部北部的21个街道.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园选址及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度量城市公园可达性,并根据可达性的分布结合众多现实因素科学地选址建园,优化城市公园的分布格局。【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网络分析模型,以江苏高邮市城区为研究区域,计算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并从可达面积和可达人口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基于公园可达性的特点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结合城市水网格局、城中村改造等因素进行选址建园研究。【结果】高邮市城区公园可达性不够理想,公园的布局极其不均衡,城北片区的北侧、城东片区与城中片区的交界处以及城南片区的北侧对公园的需求最大。需要依据高邮市水网特色格局与公园的需求度在沿河两侧区域选址建园,构建“水绿交融”的公园系统。【结论】通过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数字景观技术,在公园选址布局研究中兼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更能迎合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城市公园绿地的总面积和人均面积作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合理性的指标,但这类统计数据没有明确表明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徐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将其内部的交通网络和城市公园绿地矢量化处理后为数据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网络分析技术,在对城市公园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空间分布和对城市居民服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上较好,但仍然存在问题: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区,而其他区域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待提高,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是反映城市公园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判断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以贵港市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网络分析法,对步行和骑行2种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空间服务区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步行方式下,仅有不足1/3面积内的居民能在20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且相对集中在港北区;骑行方式下有将近88.22%面积内的居民能在20 min内享受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
杨亚璪  廖丁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487-10497
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评价,能够有效衡量老年人出行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并增大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以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和公园绿地固有属性确定的出行选择概率,得到基于选择概率的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based on selection probability,SP2SFCA),用于评估老年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用ArcGIS进行插值分析与叠加分析,确定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布差异与重点改善区域,计算老年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与两步移动搜索法相比,SP2SFCA更具合理性与适配性,尤其是在评价高可达性区域内部差异和边界区域的可达性计算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由SP2SFCA计算得到的可达性,增长率最高达到3 127.17%,降低率最高达到97.03%;可达性极差的区域由0.48%提高至6.27%,极好的区域由48.92%降低至35.42%;低人口密度高可达性区域占比约14%,高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区域占比约21%。SP2SFCA能够分析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的供给分布,为保障老年人生活与城市公园绿地分布格局提供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变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2000年至2005年间北京城市公园的建设发展及所带来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选取了景观破碎度、最近邻点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指数等方法,通过PatchAnalyst软件分别对2000年与2005年北京城八区内的公园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2000年公园总面积约为41.28km2,2005年约为47.39km2,在2000-2005年的时间内,公园总面积增长了近608hm2,相对来说,中心城区所含公园面积的比例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西南区域公园数量和面积都较少,应适当加强其区域的公园建设。另外,整体破碎度呈增加的趋势,表明新近建设的公园斑块规模面积较小;斑块形状也偏离正方形较大。  相似文献   

10.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