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由农村流人城市的不断扩充的外来社会群体,农民工虽改变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位置,却远未完成从农民到居民的角色改变。在影响农民工融入社会的诸多因素中,户籍制度被认为是最关键的。户籍制度改革呼吁建立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过程中,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保留土地的预期会更强烈,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政府主导的“土地换户籍”不管是使农民生活更无保障,还是使农民“一步登天”,都不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而城市化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人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张秉钧 《科技信息》2006,(4):210-211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处在逐步从“国家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由“福利型保障”向“风险型保障”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师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与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接轨,造成了制度断缺现象,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行,因此必须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大创新,是顺应“经营城市,经营土地”需要而产生的重要成果。它在增加政府土地收益,改善城市面貌,规范土地市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目前我国土地收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在我国是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先概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并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两大方面入手来试图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保障及其功能再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江平 《咸宁学院学报》2003,23(5):47-48,68
家庭承包制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由集体保障转化为以土地为桉心的家庭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土地保障功能不仅没有强化,反而在不断弱化。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十分不健全的条件下,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保障改善牧区民生是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和探讨构建内蒙古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二十余年,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政府职能缺失、制度设计缺陷等问题。从牧区区情出发,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构建“中央政府--社会基本保障”、“地方政府(集体)--补充保障”、“市场--商业保险”、“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机构)--互助”四位一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方法层次单一、保障层面较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现状,尝试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符合实际的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探讨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户籍制度改革后,迁徒到城市定居的农民将失去耕地所能提供的生命波折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城乡迥异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新迁入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容易忽视,因为这将影响城市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的福利和生存状态,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入手,分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提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的“三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农民由得到实惠最多到比较利益下降甚至利益受损,制度因素至关重要.保障农民利益,必须改革现存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和乡村治理等制度.  相似文献   

10.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主体,限制土地征用范围,提高征用补偿标准,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从制度上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社会困难群体,在其失去土地之后,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侵害,存在权利缺损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征用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所致.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征用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弱势群体对权利保护的需求与权利实现存在巨大冲突;农村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具有保障覆盖率低,对财政依赖性较强的特点。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和权利实现的差异性。必须规范社会保障立法,使民族地区农村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实现差异的缩小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特殊阶层.由于没有城市居民身份,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合法利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文章从法律的视角,分析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无法享受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待遇,也难以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之下,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可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民工权利问题的现状,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层面上如何保护农民工权利进行论述,以期尽快实现对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具有公共资源特征,即“公地”特性。由于土地权能分散、权属不明确,导致土地流转不顺畅、欠规范,引发了“反公地悲剧”。因此,应采取扩大农户的土地权能、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从而加快土地流转,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村土地产权的明确界定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创新。文章将在产权理论尤其是产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这个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它的经济职能,挖掘我国经济发展中蕴藏在农村经济体中的经济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9.
将刑事被害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提供了新的权利救济途径。但现阶段有关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的构想还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对保障对象加以细化。因犯罪致残的刑事被害人即是这一对象中具有双重弱势身份的特殊群体,对这部分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既是对他们权利的有效救济又有利于整个刑事被害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目前日趋严重的老年化问题、失业问题,分析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并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的视角提出一系列个人、集体和社会共担农村养老责任的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