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竹简书、绢帛书、纸质书、电子书等为载体的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向善"、"崇美"的生动展示。因而对于它的阅读,作为一种言语技能予以考察,属于认知、行为领域,有着严密的科学规律;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予以观照,则属于情感、价值领域,又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当阅读主体打开"真善美取向"的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时,不仅能够从中认识大千世界,求得"真",使其"探索品质的养成";而且能够从中明确荣辱是非,向往"善",使其"道德意识的觉醒";更加能够从中享受精神愉悦,崇尚"美",使其"自由心灵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对词义偏离及修辞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一种规约,是言语得以进行的基础。言语活动以语言规约为轴心不断地拓展自己活动的空间,这种拓展集中地表现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领域里,言语以这种对语言的试探性偏离赋予语言以生命,使之成为人类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本将重点讨论言语过程中词义领域出现的偏离和由此产生的积极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零度偏离研究的历史梳理,从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论证了语言零度的理据,又从语境及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论证了语言偏离的理据,最后从零度偏离的转化诠释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从零度到偏离再到新的零度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4.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5.
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求真、求善与求美的关系。绿色经济要以真为基础,遵循自然和科学规律;以善为目的,力求善的最大化和恶的最小化;以美为灵魂,极力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之美。力求真、善、美在实践中的统一,是绿色经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人文一般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人文"是同"天文"并举的,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现代"人文"则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更有利于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7.
翻译美学论     
蔡银慧 《科技信息》2007,(3):115-116
翻译与美的结合产生了另外一门年轻充满活力的学科: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以美为特征。本文先简述美的渊源及表现,接着强调了译者求美的要求,最后论述了如何求美。  相似文献   

8.
金人的音乐建构及礼乐倾向是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制度及用乐实践而言,立国之初便进行大肆的文化移植,礼乐制度成熟之后则努力掩盖宋之影响并凸显民族音乐的主体地位;就金朝乐论而言,金人则更多以乐表现真情实感,重视乐之"兴",在美学层面尚"淡"求"真"。宋、金乐论思想是两个并行的体系,制度层面的沿袭并未形成理论层面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诗话》用“羚羊挂角”、“香象渡河”和“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来描画诗文艺术境界和风格“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审美特质,确是深得个中三昧之谈。但他以禅喻诗,以“妙悟”求风格,则又令人迷离恍惚,如坠五里云雾。揭开神秘的轻纱,我们看到:文学风格不论它有多么高妙都并非“无迹可求”,总要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凿凿印痕。风格美在作家创作活动——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全过程中产生,并且稳定地表现和依存于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文学作品之中。没有作品美就没有风格美。  相似文献   

10.
文学形象表象的模糊性属文学作品中的常规现象。文学语言的莱确定指涉与暗示功能决定了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的实现,本文具体从一词多义、一语双(多)关、言语的偏离、非精确性描述等方面入手,探讨文学形象表象模糊性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欧美作家首先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思潮开始涌动,生态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阿比的《孤独的沙漠》强烈体现了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美是文学作品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应是审美的。生态文学作品要描写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更要呵护人类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份美。然而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更要揭露丑,审视丑,给人以震撼,《孤独的沙漠》中揭露了人性之丑,政策之丑,也描述了自然之丑,这一切丑的揭露和描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心地去维护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2.
作为道家思想核心范畴的"道",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作为宇宙万物本体的"道";二是表征世界万物生成规律的"道";三是审美意义上的"道".老子的"大象无形"体现了道的这三种精神,并从哲学、美学的层面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境界应是一种与道相通的虚实相成、超越形迹之美的大美境界.老子的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用偏离是指人们偏离合作原则,打破常规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取得变异创新的表达效果。以对话为主要语料,例证了言语策略中语用偏离的辞格表现形式,并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角度解读了语用偏离的理据。  相似文献   

14.
语用偏离是指人们偏离合作原则,打破常规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取得变异创新的表达效果.以对话为主要语料,例证了言语策略中语用偏离的辞格表现形式,并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角度解读了语用偏离的理据.  相似文献   

15.
朗读就是以言语的声音形态为载体表现作品的生命律动。在言语的声音形态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层面;朗读技巧构成其第二个层面;而语味是言语声音形态的最高层面,它是一个艺术层面、精神层面,是朗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倒装句是运用语序变化而成的一种实用交际句型,对倒装句的研究,语言学界往往从静态的语法结构角度研究颇多,较少涉及其动态语用层面的研究。作为一种变式句,倒装句在日常言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因此,从动态语用层面研究倒装句型则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言语风格效果的角度来探讨几种典型的倒装句型的语用效果,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倒装句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桃李意象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桃"李"最初的"结合"源于其生物属性,而"结合"之后,"桃李"意象得以形成并发生改变。桃李意象形成后,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衍生出不少意义:用来形容女子之美,用来表现时光易逝、人生失意的感伤,用作妖艳、低俗的象征,表达思乡之情,喻指优秀的学生,作为美好品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因势利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诗歌和小说最适合运用朗读教学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诱导学生去发现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以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相似文献   

19.
朗读就是以言语的声音形态为载体表现作品的生命律动。在言语的声音形态中,语音是最基本的层面;朗读技巧构成其第二个层面;而语味是言语声音形态的最高层面,它是一个艺术层面、精神层面,是朗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这一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来的。本文主要是从大量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呆傻语"来分析这种言语会造成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的原因及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