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比,我国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缺憾,缺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内容,因此容易引起肤浅化的理解。这不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是对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辽南鼓乐对于辽南地区民间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从汉魏时期直到当代。由于近年来多元音乐文化进入国内,辽南鼓乐开始被人们渐渐忽略,以至于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本论文通过三部分对如何继承和保护辽南鼓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思考和建议,力求使辽南鼓乐这一音乐文化能够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潘宏义 《科技信息》2009,(13):136-136,140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时细哩》),是纳西族最古老、在民间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曲,被音乐界专家称之为“中国幸存的少数大型古典乐种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内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为其保护传承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在探讨旅游经济背景下,《白沙细乐》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危机.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2003年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包含"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内涵的非物质文化"更新"理念是处理当前"非遗"问题的新理论方法。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从2006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被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可以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该文通过研究,并实际拍摄制作电视纪录片《苏北大鼓》,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或群体的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是某个社会或者民族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彰显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在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困惑。笔者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出发,分析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几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著作权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蓉  孔琼  马婷 《科技信息》2014,(10):178+18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是中国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积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国家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骄傲。作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宣至关重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有利于中国人对文化有更深的领悟,提醒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同时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  相似文献   

8.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长海 《科技信息》2011,(29):465-466,488
1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即在于其主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民众是其当然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特质要求在其保护工作中必须贯彻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和在地化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必以民众为核心,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推动其创新和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对其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曲解,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成效,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或毁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类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达,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非物质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正面临着强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性出发,探索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文化生态空间环境中可保持其生态完整性和活态性,从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文章以云南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情况,并据此从加强文化生态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区整体规划、明确监管主体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在中国蓬勃开展,虽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地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室、进教材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却尚未建立,如何从整个教育体系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由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者、认同者、传承者的培养,即在教育的各阶段,幼儿启蒙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热爱者,少年的认知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认同者,青年的能力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改变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困境和障碍。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从立法与执法、权利人知识产权意识与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三个方面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低碳模式是解决文化产业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该模式以文化生态美学为指导,以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为依据,借鉴低碳理念,提倡文化资源的高效、低耗、可持续利用,并融通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各大领域,有利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矛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档案管理视角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极速锐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境况不佳、保护意识不强、后续从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下来。因此,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从档案管理视角来探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云渡桃雕》的拍摄创作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人物采访、同期声录制、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讨现代影像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韩国在保护大量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在于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建立起来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系统和1962年出台的《文化遗产保护法令》,而且还致力于建构一个申请与继续传播相结合的完整的遗产体系。同时,文章也指出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