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数字化引发社会生活变革,网络道德在主体、行为活动、价值规范方面展现出与一般道德不同变化、困惑.网络道德具有新的相对独立的道德结构,其形式是虚拟的,内容是现实的、客观的.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一般道德为基础,结合网络及网络社会特点探寻反映网络伦理秩序现实要求的伦理价值规范以及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新学家”那里,“志士”是一种与现代国家相匹配的“新民”,“新民”之所以为“新”,在于其具有了某种超越旧道德、冲决旧伦理秩序的新道德,一种以“群治”为理想的新道德,一种与新的人间秩序相匹配的“公德”。这种“公德”的确立需要两种相反相成的面相:一方面,它首先是一种“舍生忘死”的宗教性的道德情操,而这种超越生死的献身精神,却要以一种新的生死观为前提;另一方面,“生死”问题之解决,似乎又只有超越“生死”、献身大群,使“自我”在新的价值秩序之创造中,最终摆脱“孤绝”状态,才能实现。由此,“志士”的理想具有了双重的义涵,即他首先必须成为一种孤绝的自我,然后才能够使他对自我的超越具有新的宗教性的道德意味。  相似文献   

3.
孔门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仁"与"礼"."仁"与"礼"从道德与实用两方面规范了社会等级秩序,体现了孔门哲学的道德价值与实用价值,构成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伦理规范与秩序性制度,并形成了"君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问题.艺术史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显示出超前于时代的伦理境界,造成一定的接受困难.现以著名电影《英国病人》为例,从影片呈现的"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探讨解读这类作品的正确立场,主张艺术家应以超越性、前瞻性的伦理视界,创作面向未来、全面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刘艳  高倩媛  何志颖 《科技信息》2012,(13):424-424,454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新的伦理体系的支撑和指导。环境伦理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准则,将道德伦理应用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伦理变革。伦理宽容是伦理变革的实现途径,是抚育新道德的襁褓。伦理宽容不是不讲规范不要道德,而是对实际存在的多元价值观的认同。也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涵盖面更宽、调节功能更强的伦理新秩序。伦理宽容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全人类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法律在立法、法的实施和法治秩序的最终实现层面上,需要道德的支持与保障。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运行,离不开经济伦理建设,而经济伦理建设又离不开法制保障;从宏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良好的道德秩序需要法制作后盾;从微观上看,要使企业在经济行为中有可能持久选择道德的行为,社会应当提供一个宏观的且运作有效的制度体制;从总体上看,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他者"是现象学对"自我"主体自主、自发和优先的诘问而提出的。"他者"提出的伦理意蕴不但是相对于"自我"的"觉醒",更传达出应给予"他者"更多的"伦理关照"以及担负的"伦理责任"。"他者"理论揭示了"他者"存在的优先性,"他者"甚至就是道德的主体,以"他者"的优先性为前提,"他者"也就是另一个"自我"。"他者"理论在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怀"关系"问题上,也告示了"他者"关怀伦理的可能性。"他者"关怀伦理在现象学和关怀伦理学综合视域里考察,可以用"相遇、在意、动机移置、回应、共振、成长"勾勒其"理论镜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过马路"反映出当下部分中国人守矩美德的缺失、生命敬畏的缺少、义务道德的缺乏等道德问题;"重私德,轻公德"思维惯性的影响、效率"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焦虑是"中国式过马路"伦理之殇的诱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法律呵护道德、加强舆论宣传与监督、重视道德教育与践行,提升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德行,是"中国式过马路"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单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幸福的重要内容,更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深入,社会道德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家庭伦理,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根基,增加了家庭的破裂,弱化了家庭成员的责任。在今天全国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强化家庭责任,从责任角度解读传统家庭伦理中形成的这样一种规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今农村社会的财富伦理、婚姻伦理、孝道伦理、交往伦理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货币逻辑支配着农民生活,舆论的评价标准逐渐模糊,舆论丧失了惩戒力量,"德得相通"的道德因果链被打破。重构现代农村社会伦理的关键在于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机制,重建"德得相通"的因果链,开展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改善农村社会伦理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忠诚”语境中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诚”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道德话语,但学界中至今没有对其内涵、作用和地位给出科学的界定,尤其是人们对忠诚的评价还褒贬不一,对其学科归属尚未有一个明确定论。然而,忠诚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行,具有其他道德规范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忠诚是一种传统伦理,更是一种现实伦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忠与诚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范畴。自先秦以来,忠孝始终是中国传统上维系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道德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诚、信、恕等相互联系的范畴。忠、恕、诚、信作为一种外在的道…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整合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整合唱团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整合成为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它的实现来看,道德整合应以社会化环境系统为“母体”,以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社会基本制度系统为支撑,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为依托。  相似文献   

16.
儒家"诚信"特色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诚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伦理形态,与现代"信用"有许多本质差异。要实现其现代转化,必须达到:由适用于"熟人"社会的特定伦理,转变为适用于"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伦理;由一般人伦伦理,引入经济伦理;由主观"自诚"模式,转变为契约"合意"模式;由从属于封建礼教的次要道德义务,转变为从属于"社会公正"的道德义务,并进而提升为反映现代人本质的基本道德义务。为达此转化,需要创设诸如完善市场机制、推行宪政民主、培养契约文明观念等社会文化条件。这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自然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以年长侍者为主线,以年轻侍者和老者为辅线,三维立体映像战后西方社会信仰迷失、道德颓废、伦理丧失的荒原景象,真实地展示作者对战后西方社会的伦理观察和思考,通过树立老年侍者的形象,蕴含了作者在荒原中重树伦理秩序的信念与渴望——努力在虚无世界里为那些黑夜找不到睡眠的迷茫者擎起一盏明灯,维护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现代化"一词本身而言,不应当单纯地僵化地把它认作一种带有明显标志的、一成不变的形态,而应将其认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渐进过程。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文化命题———"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与西方的新教伦理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而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儒教伦理则是排斥或阻碍资本主义的兴起的。"对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应作具体分析:即对历史和现代化进程,起过促进作用,但决不能否定儒家文化作为整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体制和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严重阻碍作用。应取中西文化的各自长处,进行互补整合,建设一种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其发展的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入WTO之后,寻求“普遍伦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寻求“普遍伦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寻求“普遍伦理”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商品经济关系作为寻求“普遍伦理”的基础,并正确把握价值规律和道德的关系。普遍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人与人之间,诚实劳动、平等互利。在人与社会之间,两者兼顾。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普遍伦理是个人道德行为的理论前提,也应当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伴随科学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一系列和科技伦理相关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更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论文从我国食品安全,包括航空食品安全现状入手,如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污染检测困难等,结合近几年我国典型的食品安全事故,探讨我国食品业科技伦理缺失的原因,如重商业利润轻科技伦理、科技道德缺失、监管不力等,倡导国家科技工作者担负起相应的伦理责任。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食品行业构建同科技发展和使用相匹配的科技伦理秩序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