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诗与“五陵少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陵少年"是在汉唐陵寝制度、陵邑文化中孕育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任侠品质和进取精神,为很多唐代诗人追慕与歌咏。唐诗中"五陵少年"所具有的理想光辉、英雄气质和浪漫情怀,是盛唐气象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2.
"离合诗"虽可从谶纬中寻求源头,但仅限于修辞状况;汉字离合的现象用于诗中且主导诗篇风貌,主要是在六朝时期。此时的"离合诗"充满求新求变的"试验"意味,代表着文士们的多方探索。唐代的"离合诗"创作主要集中在大历年间权德舆集团的唱和与晚唐的皮、陆唱和中,其中新制、奇制颇多,说明诗人对于汉字结构之美有了更为充分的发掘。宋代以后,社会趣味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离合诗"已难觅踪影。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多以饮酒著名,"酒"在唐诗中颇具份量,折射出唐代诗人与酒的情结。唐代诗人好酒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饮酒养生;二是通过宴会、诗酒文会广泛交友;三是饮酒以激发诗兴;四是借酒浇愁。通过对其"咏酒诗"的分析,以求时唐代政治、文化、社会风气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诗家之中道"说由皎然在《诗议》中首次提出。在研究唐代诗格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只有破"我执",不要"迷",不要被"物转",要有所悟,才能做到"明",从而达到诗家中道之境界。可见佛学中道说对唐代诗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晚唐五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诗格于晚唐五代时期再度兴盛并形成了不同于初盛唐诗格的独特风貌。晚唐五代诗格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唐代中后期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许多文人投身学术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第二,中唐儒学的复兴和禅宗在中晚唐时期的盛行,对晚唐五代诗格的思维方式、体式风格、阐述方式以及理论术语等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唐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苦吟"风气成为促使晚唐五代诗格兴盛重要的文学氛围。  相似文献   

6.
口号诗是中国古代众多诗歌体式中特殊的一种,其源始自南朝,唐代是其诗体特征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口号诗多为近体诗,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应制诗,抒发个人心绪的感怀诗和亲友赠别酬唱的唱和诗,此外还有少数逗乐性质的戏谑诗和美刺意味的讽谏诗。唐代口号诗和非口号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式、适用内容、语言运用以及格律要求上。唐代在口号诗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除在口号诗内容、风格上的创新外,创作群体的下移以及部分口号诗所具有的民谣性质也对宋代口号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金灯花"在文学上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见江淹的作品《杂三言·构象台》《金灯草赋》。自唐代金灯花开始入诗,到宋代发展至高峰,至明清以金灯花为题的诗作日渐稀少。金灯花因从佛经中来故其和佛教关系甚密,许多诗中以"曼花"指代金灯花来书写佛理。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狩猎诗发展的繁荣之期,王维的《观猎》与韩愈的《雉带箭》堪称其中代表。王维诗气象阔大,境界深远;韩愈诗雄奇有力,丰神超迈,两诗呈现出的不同气韵风采与作者其人、创作其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深究两诗内在的不同,须以"知人论世"的批评观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丝与诗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唐诗》中,出现大量与丝绸相关的"丝绸诗","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丝绸诗"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女性在唐代丝绸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诗歌成为唐代进士科的正式考试内容,有一个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的过程。“以诗取士”的理论源头是儒家的诗教说,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现实存在是在南朝时期,最终凝定为国家制度是在高宗、武后之世。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许多能够揭示出普通人心理,并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诗句。这 些诗句在题材上主要有四类:揭示有关世态人情方面的社会心理;表达战乱时期苦难百姓的心理;抒发 游子情怀及离情别绪;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渐衰。在艺术手法上则具有口语化倾向和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而杜诗能够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原因,在于诗人所经历的战乱、漂泊生活及其真挚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2.
曲江是唐诗中出现非常频繁的地名,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意蕴,是大唐气象重要的文化象征。分析近三十年来唐代曲江诗的研究成果,从唐代长安诗、唐代曲江诗、曲江诗的著名景观、著名诗人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当前研究成果集中于曲江的历史文化、曲江诗的意向、曲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曲江诗所反映的大唐气象、唐代历史变迁、唐代文人心态等,这些研究推动了长安历史文化、唐诗学、唐代文学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曲江季节诗研究的较少,对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曲江季节诗的对比研究较少,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诗·周南·桃夭>的桃花意象原型,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及其审美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桃花意象亦得到丰富和发展.明代世风、士风的变化,导致诗歌桃花意象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4.
童玲  赵菁菁 《科技信息》2010,(3):138-139
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齐梁诗歌,为唐代文人的表达提供了借鉴的营养,《玉台新咏》所收的闺怨诗歌体现出的风格与追求,对唐代闺怨诗的影响贯穿有唐一代。唐代闺怨诗与《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因缘包括承与变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唐代闺怨诗的题材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唐代闺怨诗对《玉台新咏》中闺怨诗的意象的传承与突破;唐代闺怨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继承与突破。唐代闺怨诗在充分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壮大,与前代闺怨诗相比,又有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5.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1992,(2)
自然界有了人,才产生了诗和科学.人与自然结合,世上就出现了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分野.我国唐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司空图论"诗品"时,曾指出自然的诗,如逢花开,俯拾即是,着手成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布丰在《论风格》也说过:"诗、历史和哲学,都有同样的对象,并且是一个极伟大的对象,那就是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7.
赠别诗的繁盛期当在唐代,其实赠别诗的产生时间很早,并且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自《诗经》开始,经秦汉,历魏晋南北朝,赠别诗逐渐发展为一类有特色的诗歌,备受诗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诗歌在产生之初曾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出现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让诗歌走上了脱离外在音乐,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经历了唐代的"声诗"阶段后,诗歌在宋代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乐的功能,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文学样式.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两个方面入手,探求诗歌在由唐到宋的转化过程中,其外在音乐性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20.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它在音乐舞蹈史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它深刻展现了唐代大曲的特点,是研究唐代大曲的经典作品。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做了细致的描述。本文对《霓裳羽衣曲》做简明介绍,并认为其亦是唐代大曲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