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四川省资阳地区作为取样点,调查了497例(男220例,女277例)简阳市汉族高中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研究结果显示:(1)四川资阳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均R型高于L型.(2)四川资阳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3)四川资阳汉族与蒙古族等12个民族R型率比较,经u检验显示,除藏族外,与其他12个民族均有4项及以上不对称行为特性与其出现显著差异.(4)与其他7个地区汉族人群比较的u检验显示,四川资阳汉族与其他6个地区汉族均有3项以上不对称行为出现显著差异.(5)分析了四川资阳汉族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扣手与利足、扣手与起步、利手与利足、利手与起步、叠腿与利足、叠腿与起步、利足与起步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R-R型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率远高于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2.
山东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省寿光市调查了370例(男215例,女155例)山东汉族高中生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优势眼共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山东汉族除扣手和起步的出现率左型高于右型外,其余5项的出现率均右型高于左型;(2)山东汉族除扣手存在性别间差异外,其他6项均无性别间差异;(3)u检验显示,山东汉族7项指标与蒙古族、布依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差异较大;(4)u检验显示,山东汉族与其他7个地区汉族人群比较,与天津汉族差异较大,与其他6个地区汉族差异相对较小;(5)山东汉族扣手与叠腿,利手与利足,利手与起步,叠腿与利手,起步与利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右型—右型组合的出现率远高于左型—左型组合的出现率;(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汉族与内蒙古阿盟汉族、兴安盟汉族、巴盟汉族、回族、朝鲜族及藏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云南独龙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9月调查了124例独龙族中学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和优势眼).研究结果显示:1)独龙族除起步外,其他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R型均高于L型;2)独龙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3)独龙族与国内10个其他民族L型率的比较显示,独龙族与布依族、苗族有显著差异;4)分析了独龙族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利手与起步、利手与利足、扣手与叠腿、利手与叠臂、叠腿与利足存在相关性,且R-R型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率远高于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4.
怒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怒族170例中学生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和优势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 除起步外,怒族其他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R型远高于L型;(2) 怒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除叠腿、优势眼性别间差异显著、利足性别间差异极显著外,其他4项指标的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3) 与我国8个民族比较,怒族扣手R型率很高,起步R型率低,其余5项R型率多无显著性差异;(4) 利手与扣手、叠臂与叠腿、叠臂与利足、叠臂与优势眼、优势眼与起步之间相关显著,其他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怒族7项指标间R—R型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频率远高于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频率.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调查了314例四川凉山彝族中学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和优势眼).研究结果显示:1)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右型均高于左型;2)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利手、叠臂、叠腿、起步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余3项指标的出现率均没有性别间差异;3)彝族与国内11个民族出现率的比较显示,彝族与汉族、朝鲜族、回族、布依族、苗族有显著差异,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右型率在我国族群中属中等水平;4)分析了彝族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利手与利足这对特征相关极显著,起步与利足这对特征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6.
天津地区汉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天津市汉族956例(男462例,女494例)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包括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优势眼),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是:(1)天津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有4项特征的R型出现率过半,其它3项R、L型分布相近;(2)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除利足、优势眼外其余5项出现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3)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除叠臂外其余6项的出现率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4)不对称行为特征具有相关的数量较多,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调查了203例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和利眼).研究结果显示:1.广东客家人除叠臂外,其他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R型均高于L型;2.广东客家人除叠腿这一项性别间出现差异外(0.01
0.05);3.广东客家人与国内10个其他民族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广东客家人与布依族、侗族有显著差异;4.广东客家人7项指标间的两两相关性分析发现,利手与叠腿、利手与利足之间存在相关性,且R-R型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率高于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8.
佤族的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在云南省耿马县四排山乡调查了252例(男135例,女117例)佤族人的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和利眼).研究结果显示:1)佤族中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L型率均低于R型率;2)佤族中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除叠臂、利足有性别间差异外,其他4项指标的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3)佤族扣手、叠腿的出现率与内蒙古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差异显著;佤族利手出现率与内蒙古回族差异显著;佤族叠臂出现率与内蒙古汉族和贵州布依族差异显著;4)对佤族6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利手-叠腿、利手-利足、叠腿-利足间存在相关性,且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率低于R-R型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9.
2017年10月调查了辽宁沈阳市郊锡伯族中学学生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眼、扣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研究结果显示:(1)辽宁锡伯族男性的利眼、扣手、交叉臂、交叉腿L型率均略低于女性的L型率;男性的起步类型、利足L型率均略高于女性的L型率,但总体其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P>0.05).(2)辽宁锡伯族与国内其他15个少数民族其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分别依次比较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极显著性差异(P<0.01).(3)辽宁锡伯族其6项不对称分布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扣手与利眼、扣手与交叉臂、扣手与交叉腿、交叉臂与交叉腿、起步类型与交叉臂、起步类型与交叉腿、起步类型与利足均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4)辽宁锡伯族等16个族群间关系远近聚类分析提示,16个民族分成4组,辽宁锡伯族与鄂温克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不对称行为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分析了国外学者对一些人类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交叉臂,利足,交叉腿,起步类型,优热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介绍了作者和其他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对江苏省淮安市336例高中学生(男125例,女211例)抽样调查的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包括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除叠臂和起步类型外,其他5项指标右型率均高于左型率;(2)除叠臂和叠腿外,其他5项指标性别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现已调查的国内其他族群比较发现,江苏汉族利足右型率(95.24%)处于高等水平,扣手右型率(54.46%)和利手右型率(94.6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叠腿右型率(75.60%)处于中等水平,叠臂右型率(49.4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起步类型右型率(37.80%)和优势眼右型率(62.50%)处于低等水平;(4)利足与利手、利足与叠腿这2对性状特征间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右型-右型率显著高于左型-左型率.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10个民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叠腿、起步、利足、利眼)和我国7个不同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了对应分析.对应分析将10个民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分成3个点群:点群族Ⅰ包括的民族有苗族和侗族,变量利手;点群族Ⅱ包括的民族有汉族,变量起步;点群族Ⅲ包括的民族有怒族、黎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独龙族、布依族,变量扣手、叠臂、叠腿、利足、利眼.对应分析将7个不同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也分成3个点群:点群族Ⅰ包括的民族有贵州汉族,变量扣手;点群族Ⅱ包括的民族有湖南汉族,变量起步;点群族Ⅲ包括的民族有海口汉族、江西汉族、山东汉族、天津汉族、兴安盟汉族,变量利手、叠臂、叠腿、利足、利眼.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江西省丰城市汉族372例(男为233例,女为139例)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如下:(1)江西汉族卷舌率为65.10%,叠舌率为3.00%,翻舌率为19.40%,尖舌率为77.20%,三叶舌率为7.80%,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在中国族群中,江西汉族叠舌率、翻舌率、三叶舌率低,卷舌率、尖舌率高于南亚类型族群,低于北亚类型族群.(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布依族最为接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基本特征.(4)卷舌与翻舌、卷舌与三叶舌、翻舌与尖舌彼此间存在相关.这表明卷舌基因与翻舌基因、三叶舌基因分别存在基因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尖舌基因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