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路建设项目是公众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目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新建、改扩建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均采取公开招标。中标单位(承包商)与发包人签订合同协议书后,发包人会向承包人支付开工、材料设备预付款,预付款具有“动员费”“流动资金”及“借还”的性质,在工程建设中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现实的情况是:预付款的使用缺乏应有的监管,当发包人按照合同规范进行扣回工程预付款时,承包商会以资金困难为由请求发包人的暂缓扣回。本文从发包方支付工程预付款及承包人使用工程预付款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指出了承包人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发包人应采取的必要监督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由铁路运输企业独立开发、管理和运作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项目,将铁路运输收入预付款管理与电子支付手段相结合,广泛和大量吸纳路内外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资金,形成较长期预付款沉淀资金。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作为平台和纽带,逐步扩展到管内运输、多经、集经、旅游、餐饮、工程等单位,进行"一卡通"式的营业资金预付、使用、解缴、结算,最终实现铁路运输企业运输收入与多元经营收入一体化管理。开发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潜在的运输经营资金效益相当可观,相当于运输企业开办了一家规模化的银行。开发和运作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宜采取"铁路主业领导下的公司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材料预付款作为业主或发包人为避免施工承包方因材料供货资金周转问题影响工程进度,设置的一种帮助承包方缓解资金周转压力的一种无息贷款。在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会明确规定其材料预付款支付方式。材料预付款支付一般为其主要材料(如钢材、水泥、钢绞线等占工程造价较大比例的材料)费用的60%,预付款支付条件为承包方出具的购买材料的有效票据装订成册汇总后报送驻地办监理、总监办审核同意后方可预付。  相似文献   

4.
李晓丽 《科技信息》2008,(19):156-156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一方面充分运用应收账款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又要加强预付款的管理。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企业债权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强化债权资产的明细管理、提取坏账准备金、搞好债权资产的收账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赵以强 《科技信息》2009,(32):I0116-I0117
本文介绍了道路交通事故预付款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功能结构和实现方法。该系统已经经过多个交警大队的使用,完全能够满足其道路交通预付款管理的需求,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给出各种条件、多种结果的统计分析,为领导的分析决策支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和合理有效的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研究目前网上购物而进行网络支付相关工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网络支付交易中由于木马、病毒泛滥导致的频繁出现的账户密码被盗等安全问题,阐述了指纹识别技术在保障网络支付安全中的独到优点,介绍了指纹识别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网络支付流程。  相似文献   

7.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一大基石,然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财政资金的支配能力和使用效率,危害到整个财政体系的健康运行。在太原市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健全集中支付平台是财政国库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改革传统的分散支付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资金充足的零售商通过预付款的方式为资金约束供应商提供生产性融资以缓解资金短缺对供应链运作影响的问题,研究了零售商预付款融资模式与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的优势,以及预付款融资模式下的供应链协调契约.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零售商可以通过调整产品批发价格来激励供应商选择预付款融资模式,以实现双方的帕累托改进,并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若供应商无法获得银行融资,则预付款融资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若供应商能够获得银行融资,则零售商可以通过预付款融资与收益共享契约的结合来激励供应商选择预付款融资并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技术,也是目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首先讨论了电子钱包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特点。然后针对目前使用移动终端作为支付手段的趋势,为了提高现有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保密性,通过对WebServices体系结构的分析,给出了一种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电子钱包系统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系统结构、运作流程和具体实现。最后分析了这种解决方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闫岚岚 《科技信息》2009,(11):360-36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贸易中的商务的普及、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审计信息化将是21世纪必然趋势。本文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评估及控制,并对内部审计风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林 《科技资讯》2012,(2):233-233,235
支付方式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外贸业务中,通常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汇付、托收、以及其他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被广泛使用的,它有着更多的优点和更好的银行信用保障。本文将对信用证在国际贸易支付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个可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如Internet上进行电子货物交易的高效最优公平电子商务协议.考虑到现有的电子支付手段的实际使用情况,协议中使用在线的电子支付系统.新设计的协议具有高效、实用、离线的TTP、真正公平、易于实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浅谈移动支付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琪  王汉斌 《太原科技》2008,172(5):23-24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使移动支付成为我国金融支付手段中的重要支付方式。阐述了移动支付种类及特点、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展望了移动支付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电子商务时代,伴随着网上交易的蓬勃发展,网上的支付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告别了不安全、不卫生、成本又高的传统现金形式,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子货币将成为未来网上的重要支付手段。目前,网上的支付手段种类较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利用现有的信用卡结算系统进行的网上支付;一种是允许客户通过网络转移自己账户上资金的网上支付系统,如“电子支票”(Electronic Check)、“网上贷记卡”(Internet Debit Card)等支付工具;还有一种被称为“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它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直接的网上支付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微支付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是对电子商务中微支付系统的解决方案作一些理论研究,探讨了微支付的具体内容,阐述了常用解决方案中的数字现金和数字钱包以及对国外目前在这方面所进行的研究方向作了分析,同时对目前微支付系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微支付方案中所存在的密钥托管、匿名性以及公平性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微支付方案.在认证与密钥协商子协议中,通过盲化技术和双线性运算,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用户和商家之间的相互认证,并得到一个共享的密钥,可以有效地提供匿名性.在支付子协议中,在双Pay Word链的基础上,结合同时生效的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国库集中支付严格区分了财政资金和自有资金,其支付方式的改变必然对学校目前的预算分配、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风险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变化,对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重要性的分析,指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线电子支付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的货币支付与资金流通。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它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如互联网);电子支付使用最先进的通信手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3G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支付业务成为了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子支付方式。本文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平台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马尔可夫链,并用极限分布来标识一个消费群体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分布状况,揭示了消费者使用该技术平台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3G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支付业务成为了最具发展潜力的电子支付方式。本文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平台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马尔可夫链,并用极限分布来标识一个消费群体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分布状况,揭示了消费者使用该技术平台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