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水杨酸(H2Sal)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 (DPPZ)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未见报道的配合物{[Zn2(HSal)2(Sal)(DPPZ)2]2[Zn4(Sal)4(DPPZ)4]}·4H2O,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 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3.821(2)(A),b= 15.694(3)(A),c=22.969(4)(A),α= 84.481(4) °,β=83.300(3)°,γ=64.366(3)°,V=4455.3(14)*!3,Z=1.该化合物由两个双核和一个四核结构单元构筑而成,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以及O-H…O氢键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溶液法,通过控制溶液的pH,合成出2种结构新颖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经元素组成分析和ICP确定其化学式为H[{Cr(OOCCH3)2(H2O)}3O]2[CrMo6O24H6]·24H2O(1)和[Cu(OOCCH3)2(H2O)]2.5(2),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其晶体结构表明,化合物1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该化合物是由一个Ander-son[CrMo6O24H6]结构和[{Cr(OOCCH3)2(H2O)}3O]通过氢键形成1D结构.化合物2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之间通过氢键形成2D结构.利用IR光谱、UV光谱、TG曲线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化合物1具有很好的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3.
利用荧光和差热-热重分析方法对配合物1[Cd Cl (phen)2(C3H3O2)]和配合物2[Cd(H2O)(C3H3O2)2(phen)]的超分子作用力大小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CdCl(phen)2(C3H3O2)]的π-π堆积超分子作用力比配合物2[Cd(H2O)(C3H3O2)2(phen)]的强.研究了Cd[Ⅱ]在强碱性条件下(pH=11.00)催化丙烯酸与甲醇生成丙烯酸甲酯的反应,当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1时,丙烯酸甲酯的产率高达97%.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成功地合成了2-(3-吡啶基)-1,4,5,6-四氢嘧啶(M1)和2-(4-吡啶基)-六氢嘧啶(M2)两个分子,通过其与硝酸根离子的组装,得到了两个全新的超分子化合物HM1+·NO3-(1)和HM2+·NO3-(2),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结果表明,在两种化合物中,M1和M2均发生了单质子化作用,并通过分子间的N-H…O/N氢键作用,形成了不同结构类型的超分子晶态网络化合物。此外,这两个超分子化合物在室温下分别表现出较强的蓝色(460 nm)和蓝绿色(502 nm)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5.
利用2-羟基吡啶与氯乙酸在碱性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2-氧-1,2-二氢吡啶-1-乙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光谱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化学式为C7H7NO3,其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0.74370(15)nm,b=0.9991(2)nm,c=0.9974(2)nm,β=110.23(3)°。V=0.6954(2)nm3,Z=4,Mr=153.14,最终R=0.0383,wR=0.0962。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固态是以酮式构型的非吡啶内盐形式存在,且由O-H…O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一维折叠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水热条件下,以3,4,5,6.四氟邻苯二甲酸(3,4,5,6.H2tfp)和邻菲罗啉衍生物苯并咪唑-(4,5,f).并-(1,10)-邻菲罗啉(PTCP)或咪唑-[4,5-f]-1,10-邻菲罗啉(BIP)为配体,合成了两种新型的配合物[Pb(2,3,4,5-tfb):(PTCP)2]·2H2O(1)和[Co(3,4,5,6-Hffp)2(BIP)2](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都是零维单核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于水分子和水分子簇结构的再认识,以杂化轨道理论为基础,按照H_2O分子中O原子发生p~3s不等性杂化(2p~43s~0→(p~3s)~2(p~3s)~1(p~3s)~1(p~3s)~0)的观点,认为H_2O分子的O原子价层里既有1个含有1对电子的非键轨道,又有1个非键空轨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分子簇的(H_2O)_4分子是由单体H_2O分子之间通过3c-2e(3原子、2电子)的O—H—O氢桥键形成的氢桥环结构;由(H_2O)_4分子彼此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的6(H_2O)_414面体(4~66~8)型分子笼、5(H_2O)_4分子10面体(4~56~412~1)型分子笼是甲烷水合物晶体里的2种水分子笼构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一种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ZnⅡO05(4,4'-bpy)1.5(H2O)2]2[HP-MoⅥ12O40]·4H2O,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由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由两个配位阳离子[ZnⅡO0.5(4,4'-bpy)15(H2O)2]+、一个单质子化的Keggin型多阴离子[HPMoⅥ12O40]2-和四个结晶水组成,催化活性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对苯甲醛催化制备苯甲酸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水溶液中四面体配合物[Zn(NH3)m(H2O)n]2+(m+n=4)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在优化几何构型基础上,计算其最稳定构象的结合能及振动频率.结果表明:随着H2O逐渐被NH3取代,配合物中的Zn2+电荷主要转移到取代H2O的NH3中的H上;Zn-O键和Zn-N键的键长逐渐增加,Zn-O键长始终大于Zn-N键长;随着m增大,配合物结合能变大;NH3数目的增加将导致Zn-O和Zn-N振动向低频方向移动,而O-H键和N-H键的各种振动谱线则会缓慢蓝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无机-有机杂化的β-{ Mo8O26}簇合物(C13H16N2) 2Mo8 O26,并通过FTIR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包含了孤立的β-{Mo8O26}4-簇阴离子和2条二维C13H16N2链,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连结成三维结构的超分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热技术,以MnCl2·4H2O、水杨酸(H2Sal)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为原料,合成了具有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的新型配合物[Mn2(HSal)2(Sal)(DPPZ)2(H2O)2]2[Mn4(Sal)4(DPPZ)4(H2O)2],并使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a=13.8342(11)A,b=15.7681(13)A,c=23.1455(19)A,a=89.8250(10)°,β=83.9240(10)°,γ=64.2860(10)°,V=4518.2(6)A^3,Z=1.该化合物是由两个双核和一个四核Mn(Ⅱ)结构单元构筑的,而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分子单元之间,存在着分子内和分子间DPPZ配体不同方向上的π-π堆积作用,最终将其连接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热合成技术合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无机杂化同多钼酸超分子化合物[H2L]2[β-Mo8 O26](L:N-(吡啶-3-甲基)吡啶-2-胺),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热重、粉末PXRD及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该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97330(8)nm,b=1...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单核锰配合物[Mn2(C16H13O3)4(H2O)8]·2H2O(C16H13O3为酮洛芬阴离子),并且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PXRD、热重、荧光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67 42(4)nm,b=0.897 47(3)nm,c=2.194 13(9)nm,α=92.207(3)°,β=99.615(4)°,γ=108.738(3)°,V=1.587 03(11)nm3,Z=4,R=0.044 9。Mn(II)位于反演中心,每个Mn(II)离子分别与两个配体中的羧基氧原子和四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标题配合物中,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共同作用下构筑了该化合物的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与酮洛芬配体的荧光相比,形成配合物后,发生了荧光的猝灭。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开链冠醚:2,6-二(8′-喹啉氧甲基)吡啶,并研究了其与CdCl2·2.5H2O的配位反应,得到标题配合物:[Cd(C25H19N3O2)H2O](μ-Cl)[Cd(C25H19N3O2)Cl][CdCl4],并通过熔点、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标题配合物由两个配阳离子[ClCd(C25H19N3)]^+,[ClCd(C25H19N3)H2O]^+和一个配阴离子[CdCl4]^2-组成,两个配阳离子中,中心离子Cd^2+除与开链冠醚中的N、O原子配位之外,还分别与Cl^-、H2O配位,配位几何构型均为变形五角双锥.两个配阳离子之间通过Cl桥键相连.配阳离子与配阴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中性分子.  相似文献   

15.
以多氮杂环配体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和[2,3-f]吡嗪并[1,10]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Zn(DPPZ)2SO4]·2H2O(1)和[Cd(Pyphen)2Cl2](2),利用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C2/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7.500 7(9),b=7.234 4(5),c=23.182 2(14),β=94.942(5)°,V=2 924.1(3)3,Z=4;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8.509 8(17),b=12.524(3),c=22.683(5),β=95.31(3)°,V=2 407.0(8)3,Z=4.配合物(1)和(2)均为零维结构单元,配合物(1)的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的配位单元之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4-庚酰基吡唑啉酮和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化合物4-庚酰基吡唑啉酮缩苯胺席夫碱(HL)。用红外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它属于斜方晶系,空间群Pbca,晶胞参数:a=0.997 0(4)nm、b=1.436 9(5)nm、c=2.848 5(10)nm和Z=8,S=1.029。结构分析表明,此化合物以二级酮亚胺形式存在。该化合物通过分子内氢键(N(3)-H(3A)…O(1))和分子间氢键C(15)-H(15)…O(1)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由于这些氢键的存在,使其可以完成自组装,并且氢键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化合物的稳定性。该席夫碱能在体外对人类一些病原菌菌株进行筛选并表现出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由Phen(Phen=1,10-phenanthroline)与铜(Ⅱ)离子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Phen)2NO3](OH)·6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0.994 2(4)nm,b=2.635 8(9)nm,c=1.055 1(4)nm,β=106.045(6)°,V=2.657 2 nm3,Z=4,Dx=1.527 g.cm-3,μ(Moka)=8.88 cm-1,F(000)=1 268,R1=0.044 1,wR2=0.111 0[I>2σ(I)].配合物中Cu-O、Cu-N键键长分别为0.201 4~0.233 2 nm和0.203 5~0.221 8 nm,中心铜原子与六个配位原子形成变形八面体结构.晶体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量化计算,得原子轨道贡献信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镉配合物[Cd2(1,4-BDC)(4-pytyp)(H2O)4]·(1,4-BDC)(1,4-BDC为对苯二甲酸;4-pytyp为4′-(4″-吡啶基)-2,2′∶6′,2″-联吡啶),并对该配合物进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92 3(2)nm,b=1.070 3(2)nm,c=1.292 5(3)nm,α=74.50(3)o,β=78.61(3)o,γ=69.18(3)o,是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的3D超分子结构.同时,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稀土金属离子镝和多金属氧酸阴离子[GeW11O39]^8-为构筑块,通过分子设计与组装,与有机分子DMSO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出一维链状化合物[Dy2(GeW11O39)(DMSO)(H2O)9]n^2-,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23.537(5),b=11.515(2),c=23.418A,β=109.17(3)°,V=599 5(2)A^3,F(000)=601 4,Z=4,μ=24.712 mm^-1,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CV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谱学表征及结构、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硝酸镍、邻二氮菲和邻苯二甲酸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Ni(C12H8N2)(C8H4O4)(H2O)].H2O,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晶体属正交晶系,Pbcm空间群,a=1.1648(2)nm,b=1.1162(3)nm,c=1.4059(6)nm;Z=4,V=1.8250(8)nm3,Mr=439.10,F(000)=908,Dc=1.5982 mg/m3,μ(MoKα)=1.108 mm-1,R1=0.0298,WR2=0.0749.Ni原子为五配位,呈畸变四方锥构型,通过邻苯二甲酸根的桥联作用形成了一维螺旋链状结构,相邻链之间依靠氢键和芳环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