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对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原油物性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气藏构造条件、运移条件和保存条件等,分析原油物性差异的原因,发现牛圈湖油田侏罗系与芦草沟组原油物性的特征在深度上有较大差别.侏罗系原油埋藏深度相对较浅,相对密度和黏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是轻组分运移散失、水洗、氧化等作用的结果.芦草沟组原油埋藏深度相对较大,相对密度和黏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主要是油气藏中油气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芦草沟组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总体要好于侏罗系.在分析原油物性时,还应注意采样、分析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对辽中凹陷3个主要油气藏原油物性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物性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原油物性不仅受到族组成的影响,还与油源差异、原油保存条件、重力分弄作用等有密切关系.运移方向上,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物性不断变差.纵向上,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原油物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差;反之,物性则逐渐变好.同时通过分析物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密度和粘度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与粘度相比,密度和合蜡量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型的脱硫试剂 (Ni2 B)对富硫原油沥青质中含硫结构单元的研究结果表明 ,沥青质脱硫产物以饱和烃为主 ,包括丰富的正构烷烃系列和环状生标系列。沥青质脱硫产物类似于原油饱和烃的分布。通过计算得到了沥青质脱硫饱和烃及其环状生标的参数 ,这些参数与原油饱和烃的相应参数比较接近 ,这表明沥青质中的含硫结构单元可能是原油饱和烃的先质。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的主要机理之一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以达到改善原油物化性质的目的。利用从原油及含油污水中分离、选育出能有效降解稠油中重组分的菌种对青海、胜利、辽河、大港等油田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细菌降解对原油饱和烃、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和内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作用引起原油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9%以上,其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油饱和烃轻重组分比值变大,粘度和凝固点分别降低15%和20%左右,大大改善了原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5.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段油藏原油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与侏罗系延安组原油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油的类型进行了划分,重点对长10段原油的来源进行了分析。长10段油藏的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和高含蜡的特征,族组分相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饱和烃、芳香烃与非烃+沥青质,与其它层段原油特征明显不同。根据甾、萜烷生标物组成特征,陕北地区中生界原油可分为A和B两种类型,其中,B类原油为长10段原油,A类原油为其它层段原油。A类原油的17α(H)-重排藿烷<17α(H),21β(H)-30-降藿烷<17α(H),21β(H)-藿烷,并且17α(H)-重排藿烷的含量很低,Ts和Tm接近,三环萜类含量较低,主要来自长7段油页岩;B类原油的17α(H)-重排藿烷含量相对较高,有时可超过17α(H),21β(H)-30-降藿烷,Ts比Tm的含量高很多,三环萜类含量相对较高,与长9段烃源岩亲缘关系较近,长10段暗色泥岩也应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侏罗系不同原油粘度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粘度的各种因素。风城地区原油属于稠油—超稠油,纵向上原油粘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横向上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不同粘度原油其原油族组成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原油粘度变化主要受油气运移、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洪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9):12543-12550
为了从微观层面探究超临界CO_2对稠油组分的萃取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了稠油组分在砂岩表面的密度分布和吸附特征,研究了超临界CO_2对岩石表面稠油组分的萃取特点和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稠油四组分在稠油聚集体中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沥青质自缔合能力强,胶质紧密包裹在沥青质周围,构成复杂的空间网状结构;芳香烃和饱和烃分布在沥青质、胶质周围,显示出稠油分子结构的层次性。沥青质与岩石表面相互作用能较大,超临界CO_2难以在沥青质中运移,扩散系数低,萃取难度大,萃取率接近于0;而芳香烃、饱和烃与岩石表面的相互作用能较小,超临界CO_2容易在芳香烃、饱和烃中溶解、运移,扩散系数大,容易被超临界CO_2萃取,萃取率可分别达到53%和28%。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的微观动力学机制对于宏观认识超临界CO_2萃取稠油轻质组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稠油的黏度高,族组成中非烃和沥青含量高,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低,全烃色谱图很难反映各油层与井口原油的差异性,应用气相色谱指纹判识稠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困难等问题,利用辽河油田某多层混采稠油井各产油层的储层岩石(储层沥青)和混采原油作样品,进行饱和烃和芳香烃色谱-质谱实验,通过星形图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判识了该多层混采稠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建议,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该方法具有适用性强、投资少、周期短、准确、快速等特点,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蜡与沥青的红外光谱、含蜡模拟油微观结构以及结晶学理论,对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含蜡原油结构形成的机理就是晶核形成、蜡晶生长和蜡晶颗粒连接的机理,其基本条件包括:高分子蜡或沥青质、胶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晶核;蜡晶随蜡分子与晶核间的相互作用增大而不断形成与生长,并形成蜡晶颗粒;蜡晶颗粒相互作用增强,致使颗粒彼此接触、“搭架”形成结构。弄清含蜡原油的结构形成机理,有助于含蜡原油的降凝降粘机理及其低温流动改进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带原油含蜡量差异大,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在原油物性、族组分及色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质显微组分鉴定、金管热模拟实验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等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高蜡原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显示,高蜡原油主要分布在平湖斜坡带,其中宝云亭-武云亭油气区原油含蜡量最高,孔雀亭油气区原油含蜡量次之,平湖油气田原油含蜡较低;中央反转构造带以及西次凹高蜡原油少有分布.角质体是西湖凹陷高蜡原油主要成油母质,其相对含量及演化程度差控制了不同构造带间高蜡原油分布;油气运聚过程是控制平湖斜坡带不同油气区之间高蜡原油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天然气充注强度、砂体横向连通性及断层发育程度共同决定高蜡原油的最终分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利用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地化特征认为生物降解是造成该凹陷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渤海蓬莱20-2油田原油物性和色谱-质谱等实验数据进行成藏综合分析与研究,探讨新近系馆陶组原油物性差异及成因.蓬莱20-2油田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硫、低蜡和低凝固点的稠油特征,油田南区的原油物性呈现出优于北区和东区的特点.南区的原油来自庙西南洼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较低;而北区和东区的原油分别来自渤东...  相似文献   

13.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下刚果盆地西北部深水区Albian阶Sendji组原油的特征、成因、来源及分布规律等问题,通过对该区7口钻井15个原油样品的物性参数、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Sendji组原油总体为轻质原油,向陆一侧的3个油田中Sendji组原油具有湖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盐下湖相烃源岩;向海一侧超深水区MOHO油田Sendji组原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Likouala组上部海相烃源岩。下刚果盆地海域的湖相原油主要分布在近陆一侧的浅水和部分深水区,而海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向海一侧的深水及超深水区,中间过渡带分布湖相和海相的混合原油。  相似文献   

15.
在大量采集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和原油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等资料基础上,对涠西南凹陷烃源岩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划分为A、B、C等3类烃源岩。系统分析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对不同层系原油物性进行统计梳理,依据甾、萜烷、饱和烃组成等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将涠西南凹陷原油分为A、B1、B2、C1和C2等3大类5亚类。通过油源精细对比和原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A类原油来源于A类源岩,主要分布在1号、2号和3号断裂附近及东南部的斜坡部位;B1和B2类原油来源于B类源岩,其中B1类原油主要分布在2号断裂附近,B2类原油主要在3号断裂附近;C1和C2类原油来源于C类源岩,C1类原油分布在与B1类原油相近的区域,C2类原油主要集中分布在2号断裂与3号断裂接近交互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一种表征原油流变结构随温度变化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蜡原油在从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 ,由于蜡晶析出而具有不同的粘弹特性。粘弹性的强弱与原油中的蜡晶浓度、蜡晶聚集状态和相互作用性质以及液态油的组成等所形成的流变结构有关。对中原和长庆原油的实验表明 ,原油在小振幅剪切振荡实验条件下粘弹性参数的大小及其特殊变化温度可以综合反映原油的流变结构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并可用于评价改性原油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含蜡原油加防蜡剂是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能和防止原油在管输过程中结蜡的主要方式之一.塔河油田凝析油析蜡点较高,在冬季地温较低时管道内有大量蜡结晶析出,给管道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根据塔河凝析油的基本物性,研制了高分子防蜡剂SMAE18,考察了该防蜡剂的最佳加剂条件,并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防蜡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防蜡剂对塔河凝析油具有较好的防蜡效果,但异常降温和短时间的高速剪切作用使其防蜡效果严重降低.加剂塔河凝析油的析蜡点从23℃降为18℃,黏度也下降了30.1%,说明SMAE18防蜡剂也有效地改变了塔河凝析油的低温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加蓬A油田6口油井油样的蜡含量、倾点、黏度、析蜡点和屈服值等指标.通过测定这些影响原油流变性的关键指标,得出,加蓬A油田的原油为高含蜡、高倾点原油,蜡组分中高碳重质组分权重很大;蜡含量高达34.04%以上,平均倾点为28℃,平均析蜡点为47.5℃,平均屈服值为159.11Pa.防蜡剂FLO-1在加量为100×10-4时,对TST-B09H井油样的防蜡率可以达到91.86%,对于NZOB-Z05H井油样可以达到81.47%.这为加蓬原油的开采、运输、加工等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也为油井现场清防蜡工作,特别是对化学清防蜡剂的筛选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