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语言”和“言语”混用的现象,词典在“语言”和“言语”定义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是促成混淆使用的催化剂。作为科学术语,“语言”和“言语”,各有各的特定含义,语言学界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使用约束。有必要严格框定“语言”和“言语”的内涵,重新对这两个语词进行定义,消除容易产生混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比较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个人资料这三个近义术语才能厘清《民法典》术语"个人信息"的名称与内涵."个人信息"之"实"主要反映在立法文本中"个人信息"的定义之中,作者分析了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定义方式、定义要素以及主体权利的内容,从词典、立法文本以及中文法学著作和论文三个层面考察"个人信息"之"名",发现信息/数据/资料的名称在《民法典》中有着统一且有规律的表述,且在通用汉语词典释义中未造成混淆.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个人资料在中国大陆立法文本中具有一定使用规律,但是在中文法学著作和论文中三个术语彼此干扰、互相混淆的情况较为明显.文章总结出干扰原因主要有三个,同时挖掘出这类术语在中文立法文本中的使用规律,为中国地方立法以及中国大陆学者在著作和论文中引用域外法规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3.
"空间"     
Space的意思是"空间",这个名词除了有科学上的意义外,也经常在日常生活里使用.国际科学界常常故意采用一些生僻的单词,甚至从古拉丁文或者希腊文里找字来构成科学名词,就是为了意义明确,免得同日常生活里的意思混淆.  相似文献   

4.
·建议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名词.原因是此名词比较科学,其定义也严格.  相似文献   

5.
"碳""炭"混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炭"的科学涵义认识不清.本文着重阐释"炭"的本质特征,从而给出"炭"的定义,以及"碳"与"炭"的关系式和"碳""炭"二字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定义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全球范围内较早和较为系统开展科学不端行为定义研究的国家.1989年美国公共卫生局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科学不端行为定义,引发了贯穿整个90年代的持续争论.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批评上述定义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行为框架"的定义建议.1993年美国研究诚信委员会针对1989年的定义转而提出"主要原则加例子"的定义建议.直到1999年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颁布基于1989年定义基础上改进的"研究不端行为"定义,才结束了持续争论.纵现这场争论,科学界认识到不端行为的危害性和定义的重要性,政府机构的积极推动,构成了美国定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沈国舫院士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使用不准确》一文,我想从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供专家们讨论时参考。术语学是以术语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术语学理论认为,术语是指称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内概念的语言符号。换句话说,术语背后一定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沈文引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生态”“环境”等术语的定义,这是完全正确的。它们应该看作是对这些术语的科学定义。这些定义与普通语文词典对这些词作为一般词语的解释是不完全一样的。与后者相比,科学定义应对被定义的对象提供更带有本质性的特征描述。当然,后者的解释即使不那么严密,不那么准确,也要保证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其次,术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概念系统之中,它不会孤立地存在,它的科学定义总是受其他相关概念的制约。比如:“生态学”的定义就离不开“生物”“环境”以至“生态”等概念的定义。科学的术语系统是一环扣一环按严密的层次以及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如果我们把“生态环境建设”当作一个严格的科学术语来看待,如果这一表述确实存在概念重复等问题,而且,它又“纯粹是‘国产’的,与国际上通用的术语不接轨”,那么,对这个术语词恐怕只能采取沈院士提出的第二种处理办法,即“干脆改变这个名词的称谓,顺应国际上通用的词汇”。不然,由于术语所具有的系统性特点,这一术语存在的问题,肯定会波及其他相关术语,产生连带的负面影响。如沈文所说,在国际交流的场合,对类似“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样的说法,虽经多次解释,外国专家还是不能接受。这与其说是用词习惯问题,还不如说是科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术语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在这方面,应该把科学性、标准化放在第一位考虑。这应该是术语规范与统一的一个原则。无视这一原则,轻则会造成概念混乱,妨害学术交流,重则甚至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按我的理解,沈院士的文章主要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专业领域内术语的使用问题提出来的。若按第一种办法,即“承认约定俗成的原则,对中文名不作大的改动,但要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并提出要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的认识偏差,然后寻找一组适当的外文对应词而不要硬译。”说不定会造成“名实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还可能给以后出现的相关术语的定名埋下隐患。不过,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也应该予以考虑。术语学的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虽然首先是科学的专用语言,但术语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与日常语言隔绝。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接近”(approximasion)成了语言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当术语进入日常言语交际时,它又可能发生“非术语化”现象。这时,它就不再具有(或部分失去)原来严密的术语概念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至少是其意义不再那么严格地受术语系统的制约,与该系统的联系也随之衰减、淡化了。于是,对这类术语词的科学严密性的要求也会相应放宽。沈文中提到的黄秉维院士最早使用“生态环境”这一词语的场合,与沈院士在国际同行学者之间的交流相比,其性质就有所不同。前者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学术性交流。本来,“生态”(ecology)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其中是包括“环境”因素的。但进入日常语言之后,按《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态”一词的解释,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这与原来“生态”所指的“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还是有差别的,至少把“相互关系”笼统地解释成一种“状态”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但这是用自然语言作为释义的元语言在所难免的。其次,把各种相互关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与环境的关系,说成是“在一定环境下”也使环境因素在其中的分量弱化了。由于“生态”所包含的“环境”因素在语素上并没有体现,说不定“生态环境”的说法就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为了突出“环境”因素而说出来的。这与黄院士头脑中原来有的科学概念已经发生了某些偏离,所以,他事后拿严格的科学概念衡量又觉得这一说法不妥。术语学理论还告诉我们,术语的规范与标准化应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而有所区别。对那些起规定作用的文本,如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推荐术语的文件、专业辞书,以及对科学论文等具有严格学术性的文本,应该有更强制性的要求。而对另外的一般言语交际场合,一般的文本,规定只能具有某种弹性,其容许度要放宽。顺着这个思路,沈文中提到的“我国各类文献”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以便区别对待?日常言语交际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说到底,取决于一个民族总体文化科学素养水平。这个水平的提高应该成为一个长远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景观"一词在世界各国语言中颇为相似,英语为Landscape,德语为Landschaft,俄语也发音相近,只有法语不同.中文翻译为景观,通用于科学界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该词的原意按牛津字典的解释为"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景观作为科学名词19世纪初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洪堡德(A.Von Humboldt)引入地理学,他最早提出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以后由苏联地理学家贝尔格等发展成为景观地理学派,将景观定义为"自然地域或水域的综合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地理科学>一书(科学出版社,1995)中是这样定义的:"景观一词源于德文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243节中首先设想了一种私人语言,并在随后的几节里,给出了一种独特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个论证历来被认为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要点和难点。对此论述很多。本文则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尝试给出一种关于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的简明解析,其要点有三:(1)首先划分出"私人语言"的两个要素,其次归纳出"私人语言论证"中的六种主要论证方式,最终得出:私人语言论证的关键在于对标准的探讨;(2)通过区分两种言语使用模式,表明私人语言论证揭示出了一种虚幻的言语使用模式——言语描述感觉模式;(3)通过对"因此"一词的考察,具体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论证策略,并给出了私人语言论证结构的两种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河豚与河鲀是两类不同的动物,这在科学分类上已有明确定论.河豚指哺乳动物纲鲸目河豚总科河豚科(淡水豚科)动物,如白鳍豚、扬子江豚等;营淡水生活;其中的白鳍豚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允许捕杀,更不存在加工利用问题;脏器无毒,不存在毒素之忧.  相似文献   

12.
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在北半球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因为发生在不同的洋面和影响的地区不同而名称不同,就其本质来说,都是指同一类天气系统.但是,两者不是简单的一义多词,就名词的语言来源背景和命名系统来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果统一到一个名词上来,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3.
3G漫谈     
3G概念于198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网络和第二代GSM(欧洲制式的全球通)、TDMA(北美制式的时分多址)等数字制式网络而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同时进一步将无线通信与因特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能够使用户享受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国内有不少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报告和论文里,把一氧化二氮(N2O)称之为"氧化亚氮".  相似文献   

15.
最近某报载文标题日:"我国第一艘海上豪华邮轮正式运营,"这里"邮轮"一词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对外来术语引进的方式大多数人主张应以"意译"为主,即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定出"名符其义"的译名,以反映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但是,事物的属性往往包含不止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的住宅建设到处兴起"别墅风",从大城市,而今在一些农村也竞相仿效.  相似文献   

18.
喜欢诗词的人,对<诗经·巧言>一诗并不陌生,其中有"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之句;<左传>一书也有"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的句子;至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为大家所熟悉.  相似文献   

19.
对汉语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的批评时有所闻,我也曾同意过.比如1999年<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征集意见时,我就建议将刊名直接叫做"科学技术术语研究".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在汉语中其实不是问题.读中国科学院邹承鲁和王志珍二院士<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参见<科技日报>2003年8月5日)一文,由于文中涉及到"科技部""科技处"这些建制的称谓问题,我同时认为还涉及到<科技术语研究>这个刊名问题,才感到问题有些大了,应该讨论讨论.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