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提出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假说,根据陕西省107个区县2000—2015年的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人口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不显著,简单地调整户籍并不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2)人口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以此二者为中介促进了经济增长;(3)人口城市化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正向调节了工业化进程、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是针对工业化进程的调节作用逐渐减弱,而针对后三者的调节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重庆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转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重庆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化的关系.认为,重庆城市化发展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域市化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工业化质量、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同时还提出了新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复合人口指标,认为1998年重庆城市化水平应该是31.12%.  相似文献   

3.
重庆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转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重庆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化的关系。认为,重庆城市化发展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工业化质量、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同时还提出了新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复合人口指标,认为1998年重庆城市化水平应该是31.12%。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国民经济系统中重要的两个子系统,工业化被认为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机制,而作为区域经济核心的城市,则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高度发育的地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证实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相互作用关系存在较稳定的一般规律.“九五”、“十五”期间是南宁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时期,对期间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的分析,利于制定合理的产业调整政策及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5.
物价上涨是一个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2010年的这场涨价风波,究其原因是由国际国内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国内新涨价因素的增多以及过快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发展实体经济、关注农业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对于防范物价上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1978年-2012年的中国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指标,通过建立VAR模型、Johanson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等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一致结论: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城市化指标每增加1%,经济增长指标增加7.35%;城市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对于城市化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不能构成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必将对全国经济社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与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波动大、水平低,因此城市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必将增强综合实力;反之,则有可能贻害子孙后代。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条件出发,详细推演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的理论模型.使用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的回归方程考察了云南城乡经济增长的绝对趋同、条件趋同情况.数据显示城乡经济增长差异依然严重,市场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交通信息发展有助于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的缩小,突出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政策加大了城乡经济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必将对全国经济社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与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波动大、水平低,因此城市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必将增强综合实力;反之,则有可能贻害子孙后代。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毕超 《科技信息》2008,(13):164-165
中国经济未来15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主要的动力是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庞大的人口,广大的农村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优势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将受到来自资源、环境、人口方面的日益增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余涛 《科技信息》2009,(11):395-395,135
走新型工业道路应该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由于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将面临资源、环境和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与就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矛盾制约,因此,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路径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工业化的信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7,(7):1167-1173
基于河南省1978—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及18个地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VEC模型及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河南省全域及局域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分别进行因果关系判断和影响程度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河南省经济增长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原因,但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空间关联性较低,郑州市的弹性系数最高,驻马店最低;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维持3.93%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张雪 《长春大学学报》2011,(5):28-29,41
物价上涨是一个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2010年的这场涨价风波,究其原因是由国际国内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国内新涨价因素的增多以及过快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发展实体经济、关注农业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对于防范物价上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今天的城市时代 ,从农业带动、工业带动到今天的城市带动现代化 ,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 ,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自90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由于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的机制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 ,必将对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和5亿多人民的生存聚居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此项中科院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深深感到 :从纵向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整个流域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关键 ;从横向看…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对河南省1999~2007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远离协同发展状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然后对河南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区域差异进行分类归属研究,接着分析了导致河南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实现河南省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回顾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广阔以及中国城市群的形成。城市化对投资的巨大需求,城市化、城市群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的增长源于多种因素,城市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红利主要表现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以及适度的城市化积聚集中.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现代化程度以及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在全面推进“十一五”发展的新形势下,吉林省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信息化建设关系发展全局,我们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张森  史雨晴  李香迎  陶涛 《江西科学》2021,39(3):558-561
探究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对区域环境规划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以上海浦东新区1965年、1989年、1994年、2000年、2003年、2010年等6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近40多年来区域不透水面的时空动态变化;探究典型社会因素人口密度与不透水面率的相关关系,以揭示不透水面扩展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不透水面持续大幅增长,不透水面率由1965年的9.29%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53.08%;在工业化进程不甚显著的2000年之前,人口密度与区域不透水面率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口增长10倍则不透水面约增长约30% ~50%,城市化是不透水面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此后则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在人口密度大于约10000人/km2的情形下,人口增长不再对不透水面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中国经济要持续长远发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国内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约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产业结构等问题,这也是多年来城市化速度一直低于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