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城中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凸现的一个难点问题。城中村改造应该构建"政府--开发商--村民"的博弈均衡格局,逐渐实现域中村经济形态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型,对村委会和村民提供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合理安置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妥善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较普遍现象,目前进行的改造尝试普遍存在对村民改造的忽视,改造后村民的生存技能、生存方式没有得到改变,这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造过程中政策措施的制定不仅应关注如何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改变当前城市发展的环境、卫生、居住状况等问题,还应该关注如何筹集资金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对自主创业提供扶持,引导村民走自食其力、自主创业的道路,实现村民生存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因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滞后而导致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行“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通过推行城中村综合改造,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向城市、村民向市民、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社会综合转变过程,可以为南宁市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它所暴露的问题日益严重,对它的改造刻不容缓.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模式的选择是改造的难点问题,也是改造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能够找出合适的改造模式,为改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基于博弈模型的扩展式改造分析,从改造参与人即政府、村民及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出发,建立了相应的效用函数,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选择策略,最后得出4种适用于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为政府进行城中村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惠国  崔师铭  张英  赵云杰  文正祥 《科技信息》2009,(32):I0022-I0023
城中村问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严重失调或冲突的现象。城中村改造涉及各方特别是村民的利益,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来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天字号难题。解决好村民的就业问题,可以减少城中村改造遇到的各种阻力。本文着眼于城中村村民的再就业问题,对昆明市部分城中村进行多次实地走访调研,结合现有改造理论,以期为村民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6.
吴清新  郭忠兴 《科技信息》2012,(21):163-165
城中村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分布普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中村日益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对于城中村进行改造,以实现城市化的良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城中村改造后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和补偿标准直接影响到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有效的改造模式不仅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也能促进城中村村民生活的改善,对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产生了“城中村”这一特有现象。在对城中村的改造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景观、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城中村”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和谐音符。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整治,注重内涵式构建,使物质景观、村民的文化与行为方式、规划与管理机制、村民的就业观念等融入城市,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是对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城中村土地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村民原有生产方式不可逆转的改变和村民在社会角色中的逐步转化。因此,城中村改造要统筹考虑村民安置和生活来源方式等问题,运用科学的改造模式与补偿机制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而且严重影响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然而,改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障碍、村民们的态度、正确引导的对策措施,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现象,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并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在分析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建立新机制和强化管理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对以往的城市化概念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把城市化理论的发展分为描述阶段、建构阶段和方法阶段;然后,通过对比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明确了城市化的对象、主体、目标和手段,并把城市化的内涵分为三层:农村向城市转化、如何转化以及转化到何种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城市化定义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频繁的学术用语之一,但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城市的定义及标准、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城市化的质与量、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使城市化的定义更为系统和明朗。  相似文献   

14.
郭军 《河南科学》2014,(6):949-952
城镇化的内核是人的城镇化,在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大省的情况下,本质上就是大量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在一个整体工业化尚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现时城市经济社会承载力有限,农民进城纠结、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休背景下推进城镇化,政府事实上面临着究竟向怎样的城市转移和怎样实现稳妥转移的严峻考量.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还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客观规律,让农民进城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注意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热中进行冷思考的问题,以利于科学推进城镇化,走一条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实实在在的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综合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三角”地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具体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低下、中心城市凝聚力低、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形地貌的约束等。“红三角”地区应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和特色,确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利于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和PSR模型探究了2008—2018年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时空演化格局,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最大障碍因子,结果表明:(i)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处于风险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形成以鄱阳湖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生态安全格局;(ii)生态安全障碍度总体呈减小态势,各个城市最大障碍因子多数集中在压力要素层,且障碍度较高的市辖区的最大障碍因子障碍度普遍偏高,且稳定性最为明显;(iii)经济引力不断增强,但内部差异逐渐增大,呈“向心性”发展,“廊道效应”明显; 生态引力呈摊饼式“团块状”展开,小组团逐渐连接向集中连片发展; 2种引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和谐程度问题具有“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小城镇发展和当前正在广泛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之间不存在战略重叠和矛盾,而是相互起着促进作用.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引导和牵动着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契机,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三农"问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但对于浙江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较少。文章对此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做出科学决策和纳入实施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犯罪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治安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治理城市犯罪的城市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论证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