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女作家伊丽莎白·哈罗尔的小说《遥远的展望》描写了二战后澳大利亚工业社会的郊区生活,反映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的对立冲突,以及人们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的失衡。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该小说进行解读,聚焦分析作品中反映出的工商业社会背景下的自然环境、两性关系、人际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非生态环境中成长的小女孩艾米莉对生态人际空间和生态精神空间的寻求,揭示出作品中蕴涵的深刻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海豹女人》是其重要的长篇小说。法默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海豹象征女主人公达格玛自己;蜘蛛象征达格玛生活在男性社会和自己内心矛盾心情的双重阴影下;猫儿不仅象征达格玛自己,还象征达格玛喜欢的男人。法默通过对以上三种动物象征意义的解读,揭示了女主人公达格玛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拉康关于父亲之名的理论,通过分析戴维·马洛夫长篇小说《大世界》中的两个主人公的不同命运,剖析了当代澳大利亚人在争取独立的道路上所处的进退维谷的困境,探究了戴维·马洛夫对于当代澳大利亚的文化独立所提出的主张:澳大利亚白人社会文化只有同土著文化相互交流沟通、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独立的梦想。  相似文献   

4.
韩蕾 《科技信息》2011,(33):358-358,112
澳大利亚英语是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南半球最重要的英语变体。正如美国英语借用了美洲印第安语,新西兰英语借用了毛利语一样,澳大利亚英语借用了土著词汇,现在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英语词汇的一部分。本文主要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借词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得出,澳大利亚土著借词与其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当代少女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彭学军、陈雪、笛安等作家的小说为例,借鉴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考察其中的少女形象、故事情节,从乡民文化、前工业文化、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解析中国当代少女成长小说文本中的文化语境特征,诠释其中的文化意蕴。作家们表现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少女们各具特色的身心特质,揭示了她们真实的和潜在的生存境遇,给成长中的少女以引领和慰藉。  相似文献   

6.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7.
《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小雯、艾碧莲和明尼三位女性以书写的方式来探寻自我身份、反抗白人文化霸权的努力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本文运用文化霸权和身份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索不同女性身上所赋予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丰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女作家玛丽·格兰特·布鲁斯(MaryGrantBruce)以丰富多彩的儿童小说创作进入文坛,尤以大量死水潭小说的制作为澳大利亚交界所关注。布氏小说大多寓意深通、内涵丰富、意象生动、象征精妙、耐人寻味,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对布氏作品几乎没有介绍,更无研究可言。即便在澳大利亚本土,人们也大多习惯于把布氏作品当作浅显易懂的少儿故事来阅读,仅满足于故事干实的叙述,流于形象的表层理解。其结果人们对布氏小说博大精深的蕴含不甚了了,丢失了小说最有价值的部分。笔者以为,如此薄待布氏作品;有失完美,也…  相似文献   

9.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10.
重点考察田中禾长篇小说<匪首>创作的新质素.侧重评析了作品表现的浓厚文化色彩和民族性,同时也兼顾分析了小说在语言表现上同作家早期小说的不同,从而试图对田中禾的长篇创作予以总体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考琳·麦卡洛的家世小说《荆棘鸟》畅销多年,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澳大利亚小说之一。它展现了宗教、权力、金钱、野心、自然等各种主题,但其中拉尔夫和麦琪痛苦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同样深深吸引着读者。本文试图梳理麦琪和拉尔夫的情感故事以及背后隐藏的寓意。  相似文献   

12.
季娟  周璐 《科技信息》2013,(8):224-225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人们的迁移和联系也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在信仰、规则、价值观和传统等方面也许会产生冲突,所以大部分人很难适应一个新的文化。他们会感到沮丧、不舒服或者不确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不同文化族体之间相互接触所导致的族体及其成员文化和心理上的变化叫做"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更容易发生在多文化的国家,例如有着许多来自各世界移民的澳大利亚。Tim Winton的作品《邻居》通过讲述一对年轻夫妻适应新邻居的过程描述了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表明尽管生活方式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还是可以和平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4.
重点考察田中禾长篇小说《匪首》创作的新质素。侧重评析了作品表现的浓厚文化色彩和民族性,同时也兼顾分析了小说在语言表现上同作家早期小说的不同,从而试图对田中禾的长篇创作予以总体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描绘中国文化在日寇入侵时的多样折射,是小说《四世同堂》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中塑造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方面的三类形象:精英、败类和普通民众。描绘了他们在侵略者面前所持的不同态度:精英舍身取义,败类见利忘义,普通民众则既不乏民族感又往往苟且偷生。精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新文化转化的根基和方向,败类显示了传统文化的窳败,普通民众则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显现在普通民众言行中缺“刺”的文化过熟现象是老舍关注的热点。挖掘文化过熟的根源,是《四世同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大家庭制度和顺民教育是《四世同堂》中揭示的文化过熟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6.
浅谈澳大利亚英语中的特有词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英语是英国英语衍生的英语变体,它的词汇在继承英国英语词汇的同时又在澳洲这一新的环境里得到了继续发展和丰富.澳英的词汇非常丰富而又具有特色,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地理环境是澳大利亚英语特有词汇的基础.本文试图从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和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两方面来阐述澳大利亚英语中有些英语词汇是其他英语国家所没有的.以使人们在习得澳大利亚英语词汇的同时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17.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对文化属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天道”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的阐释,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关注,在知识分子当中的反响尤甚.以小说为研究范本,从受制于人与听命于心、救世之道与存世之道两方面展开,探讨其呈现的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与碰撞.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我国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也是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学术文化促进、丰富了小说形式和内容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族裔身份是族裔关系的总和。华裔加拿大作家林浩聪的小说《放血与神奇治愈》表达了新一代华裔加拿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赞赏与偏爱,对主流社会白人文化进行反写,并把揶揄的对象扩大到与华裔同台竞争的印度裔。小说表明,即使在多元文化主义兴盛的时代,文学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民族竞争话语权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创作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创作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表现出受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