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超临界CO2(SC-CO2)萃取伏令夏橙皮中的精油,确定萃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36℃,11.0MPa,同时,对SC-CO2萃取所得到的精油进行有机化学成分及无机微量元素的分析,确认该精油的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2.
用超临界CO2(SC-CO2)萃取伏令夏橙皮中的精油,确定萃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36℃,11.0MPa。同时,对SC-CO2萃取所得到的精油进行有机化学成分及无机微量元素的分析,确认该精油的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顾静文  刘立鼎 《江西科学》1995,13(4):215-218
从江西省武功山采集的翅茎香青「Anaphalis pterocaula(Francd。et Savat。)Maxim」其精油通过GC及GC/MS分析,共鉴定了31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0.91%。其中主要成分为β-丁香烯,含量达40%以上,为翅茎香青精油的主体成分。油样经轻工业部上海香料研究所评定,认定它与山Qiu油的主体成分。油样经轻工业部上海香料研究所评定,认为它与山Qiu油的香气相似,可用于调  相似文献   

4.
黄花蒿和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立鼎  顾静文 《江西科学》1996,14(4):234-238
应用GC/MS/DS鉴定了黄花蒿和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41个化合物,分别占两种精油总量的95.73%和98.01%,它们的主要成分为左旋樟脑,梓脑,1,8-桉叶油素,β-蒎烯、蒿酮,丁香烯、β-月桂烯和长叶烯等。这两种精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所差别。经轻工部香料工业研究所评定,为清凉带苦的药草香味、香气强烈,可用于调香。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分析了矮杨梅(MyricananaCheval.)叶精油化学成分。从分离的54个峰中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14.58%)、大根香叶酮(12.55%)、α-蒎烯(8.36%)、烷(7.36%)、甲酸异丙酯(6.74%)、α-姜黄烯(5.65%)、2-丁酸香叶酯(4.55%)、α-古芸烯(3.78%)等。并与同属植物杨梅(M,rubraSied.elZucc.)叶精油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艾蒿和野艾蒿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顾静文  刘立鼎 《江西科学》1998,16(4):273-276
应用GC/MS/DS鉴定了艾蒿和野艾蒿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艾蒿37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叶油素(39.57%)、樟脑(5.52%)、龙脑(8.46%)、胡椒脑(7.29%)、α-毕澄茄烯等。野艾蒿精油鉴定出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叶油素(20.96%)、金合欢烯(14.04%)、樟脑(7.35%)、2,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酮-1(10.61%)、香草醛(7.66%)。这两种蒿属植物精油都含有较多的桉叶油素、樟脑和龙脑。  相似文献   

7.
郝小燕 《贵州科学》1999,17(4):287-290
用GC/MS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和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精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30个和36个化合物。两种精油化学成分比较,相差较大。该研究可能为这两种植物的分类学提供一定的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元江县出产的果果皮精油用(Hp)GC-MsHp5988型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共检出成分90个,鉴定了其中45个成分,占总精油含量的63.76%,主要成分有异松油烯、蒈烯、柠檬烯、石竹烯等。  相似文献   

9.
模拟硬质合金Co基胶结相的成分制备了二元Co-W、Co-C固溶体的三元Co-W-C固溶体模拟合金,探讨了固溶成分影响比矫顽磁力HSC的规律。结果表明,W和C的固溶可分别提高和降低其HSC,影响程度随固溶度增加而加剧。由于C对HSC的影响较W更为强烈,导致Co-W-C固溶体模拟合金的HSC低于纯Co。  相似文献   

10.
柑橘皮精油提取分离及成分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柑橘原材料利用率以增加其经济效益,以柑橘皮为原料,研究柑橘皮精油的成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柑橘皮中的精油,并利用气质联用仪对提取的精油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柑橘皮精油含33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  相似文献   

11.
白花茵陈茎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和石油醚萃取法提取白花茵陈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主要为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如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和脂肪酸及其酯等.  相似文献   

12.
对柚子的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差异,为柚子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无溶剂微波萃取法提取柚子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柚子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出了59、51个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1.29%、87.45%,且2个部分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差异性较大.柚子叶中的挥发性成分非常丰富,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芳香性或药理药效作用,在香精香料或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另外,柚子老叶的得油率比嫩叶高,其挥发性成分也比嫩叶的丰富,故柚子叶的采收宜在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13.
鸡血藤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C、GC-MS联用技术分析鸡血藤精油的化学成分,通过INCOS数据系统检索及与质谱资料核对,共鉴定了24种化学成分,占精油的83.33%  相似文献   

14.
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菌试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36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菌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比较分析喉咽灵口服液与方中野菊花和威灵仙的挥发性成分。取喉咽灵口服液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野菊花和威灵仙挥发油,用GC-MS对其分析鉴定和比较,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喉咽灵口服液全方共鉴定出24个成分,野菊花挥发油鉴定出34个成分,威灵仙挥发油鉴定出27个成分,其中喉咽灵口服液全方鉴定出的成分占其挥发油样品总含量的98.14%;野菊花为81.95%;威灵仙为93.64%。喉咽灵口服液、野菊花和威灵仙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桑叶和茎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方法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了马桑叶和茎中的挥发油成分中的20及26种化合物,马桑叶挥发油中所鉴定出的主要成分为二苯胺和邻苯二甲酸异丁酯,含量分别为10.22%和10.07%.马桑茎挥发油中鉴定出的主要成分也为二苯胺和邻苯二甲酸异丁酯,但含量与马桑叶中不同,分别为1.61%和1.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香叶菖蒲和药典石菖蒲新鲜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叶菖蒲和石菖蒲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从香叶菖蒲和石菖蒲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12和13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相似,其中α-细辛醚为二者的主要成分,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油的69.52%和49.57%。结论香叶菖蒲和石菖蒲挥发油含量丰富,研究结果为二者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草药挥发油的分析方法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对挥发油的分析在医药及研究方面的应用做了较详尽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毛樱桃核壳及核仁中的挥发油,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 MS)鉴定其化学成分. 结果表明: 毛樱桃核壳中有48个色谱
峰, 24种成分, 占总挥发油质量分数的97.45%; 核仁中有20个色谱峰, 12种成分, 占总挥发油质量分数的99.40%; 其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均为苯甲醛; 二者所含成分的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0.
运用超声提取、回流提取、水蒸汽蒸馏、浸泡提取4种方法对缅甸产钝叶樟植物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首次分析了缅甸产钝叶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42、40、22、36个成分,其中黄樟素(safrole)相对含量最高,达到19.76%~28.47%.比较4种提取方法,得油率分别为3.49%、2.50%、0.85%、1.92%,表明超声提取法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