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空服卫星     
王润 《世界科学》2006,(8):14-15
使用一台简单的警用扫描仪或业余无线电台,你就能收听到绕地球运行的弃置太空服发出的信号——2006年2月3日:一个在太空时代历史中最为奇特的卫星进入了轨道。随着航天飞机的发射和运行,当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ISS)时,他们将一套太空服(“太空服卫星”)抛射到了舱外。美国航空  相似文献   

2.
UWMS马桶造价不菲 2020年10月2日,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在美国佛吉尼亚州发射升空,将3.6吨左右的物资和设备送往太空,并于10月5日到达国际空间站.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当属美尉宇航局(NASA)没计的一个钛合金马桶,其正式的名称为“通用废物管理系统”(UWMS).2014年,这款堪称“史上最贵的马桶“正式立项,经工程技术人员6年之久的研发,花费2300万美元(超过1.5亿元人民币)终于成功,较之前的ISS系统最火的区别是紧凑且完全独立.旧的ISS系统通常藏在舱壁后面,维修较为困难,而UWMS马桶被安置在空间站旧马桶的隔间里,将经历3~4年的使用检验.它不仅仅在空间站内使用,而且未来还将用于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  相似文献   

3.
<正>俄罗斯宇航员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的3D生物打印机,在零重力下打印出了实验鼠的甲状腺。相关实验结果将于2019年2月公布。而目前从国际空间站传回的一组照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老鼠甲状腺是如何被打印出来的了。在零重力环境下打印出来的器官和组织比在地球上成熟得更快,效率也更高,最新研究可  相似文献   

4.
正从第一座空间站(1971年的苏联"礼炮号")到至今依然环绕地球的国际空间站,这些太空营地为人类(还有植物、昆虫和啮齿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冒险提供了安全港。简言之,空间站的科学研究是围绕太空中所缺乏的东西——重力而展开的。如今已进入太空时代几十年,但科学家依然不清楚的是——从宇航员的骨质流失到钢笔和打印机里的油墨流动,微重力会造成哪些伤害和带来哪些好处。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原本能提供一次持续两星期的太空测试,而空间站能提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刚在空间站里度过整整一年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1月8日报道:在地球环境外的国际空间站里培植出"第一朵"花。那朵花属于百日草属植物,并且可以把它用作为色拉的原料。与此同时,在国际空间站里工作的宇航员的真实生活也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布什总统想要到2019年将美国人送到火星上去,可是国家宇航局发现1990年送他们到德国都是够困难的.国家宇航局本打算派60人赴德累斯顿国际宇航联盟年度会议;经费的困难只派了10人.在大多数研究中——包括国家宇航局的研究——火星任务是非常复杂的.为了到火星再返回地球,一个太空船得携带大量燃料,它得放在一个空间站中发射.它太大不能着陆在火星上——而让它围绕火星运行,派一些小的着陆器到火星表面上去,就像一艘船的救生筏带乘客上岸."火星直接"计划(Mars Direct),要求一个大而新的助推火箭,称之为Ares,能传送一  相似文献   

7.
兼任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广大使的欧洲航天局宇航员安德鲁·库佩斯,从400 km之外的国际空间站发布了该组织所作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称,过去40年,地球生命力下降了28%,处于“很不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法国国家空间局正在开展对大型环绕地球运行的空间站系统的研究,它最终可能由法国提出作为欧洲多国空间方案。由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从事空间站方案,它起着协调法国有关空间活动的部门的作用。法国航空空间公司按照跟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签订的合同,刚刚完成对自动化轨道设施的广泛评价,另一项合同有指望授予玛特拉(Matra)公司进行补充研究。象目前所设想的那样,在九十年代,有可能使用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10,(8):7-7
你没看错一图中并不是一个纸月亮,而是一端看上去像被折皱了的实实在在的真月亮。月亮之所以被折皱,其实是地球大气层使得它出现了变形——这张照片是不久前由一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它显示的是月球升到地球的黑暗地平线之上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人到中年的美国人丹尼斯·蒂托和年富力强的南非小伙子马克·施特沃茨先后从俄罗斯拜科努尔航天基地登上宇宙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ISS)生活,从而成为人类第一批太空游客。马克·施特沃茨为这趟太空之旅一共花费了2200万欧元,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蒂托也同样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负责为蒂托策划太空之旅的“太空探险”旅行社的负责人艾里克·安德尔松说:“蒂托的升空开创了普通人进行太空旅行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正在国际空间站停留5天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首艘载人版"龙"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3月8日2时32分(北京时间8日15时32分)脱离空间站,并于6个多小时后顺利溅落在预定的大西洋海域,完成首次试飞任务。这次试飞旨在验证载人版"龙"飞船安全运送宇航员  相似文献   

12.
天宫二号带着一款别致的"手表"——空间冷原子钟正在绕着地球翱翔。它仰望深空,俯视大地,探索浩淼宇宙遵循的黄金规则,细致描绘地球母亲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人类史上首台在空间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空间冷原子钟,它的精准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为3 000万年误差不超过1 s。这台原子钟是中国科学家们历经十数年孕育和抚养成才的,它承载着中国在空间定位、深空探测,以及广义相对论的验证等方面的研究使命。  相似文献   

13.
魏重  宣越健 《科学通报》1996,41(21):1973-1976
在中、美等多国合作进行的TOGA COARE综合观测期间(1992-11~1993-02),首次实现了对“暖池”上空大气水的全面(包括水汽、云水和雨强)、定点(2°S,158°E)、高分辨率(5 min)的连续监测,本文介绍其统计分析结果.必要时,将它们与1985~1989年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的某些结果做了比较.1 观测仪器用一台自制的(船载)双波长(0.86cm和1.35cm)微波辐射计监测水汽总量和垂直路径积分云液态水含量,其取样时间分辨率为5min.该仪器的观测方式及数据的反演方法见文献[1].用美国提供的ISS(integrated sounding system)系统中的自动雨强测量系统(ARRMS)监测降水,该仪器提供的初始数据为每秒钟的雨强,考虑到与水汽、云水资料的可比性,我们将雨强作了5min时段平均.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天空中打造的高科技家园,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风采。本文图片选自罗兰·米勒和保罗·内斯波利所著的《空间站内的宇宙:国际空间站视觉探索之旅》(Interior Space:A Visu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一书。  相似文献   

15.
李平日 《科学通报》1989,34(20):1568-1568
自从1986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制订“国际地球圈——生物圈全球变化研究计划(IGBP)”以来,科学界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引起极大关注。古环境的研究,是为了认识和阐明文字历史记载(仅有2—3千年)和仪器观测(仅有百数十年)以前的自然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长久以来,地球的自然卫星都少得可怜,从严格意义来说,只有月球一个。不过,地球似乎还有其他"小伙伴"。2016年4月27日,世界第一台全景式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PanSTARRS)中的PS1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特别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16 H03,它在环绕太阳公转时,似乎也在绕着地球转圈。虽然它距离地球很远,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地球卫星,但却是有史以来最好、最稳定的近地伴侣。由于环绕着太阳的轨  相似文献   

17.
正20年前,冷战结束尚未超过10年,NASA宇航员比尔·谢泼德(Bill Shepherd)与两名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尤里·吉德津科(Yuri Gidzenko)一起挤进一艘联盟号飞船,在万圣夜那天进入近地轨道。两天后,他们乘坐的小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那时候的空间站规模只是现今的一部分。他们的抵达拉开了20年来宇航员常驻国际空间站的序幕。而在NASA领导的国际合作下,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工作又持续了10年。  相似文献   

18.
对有过曲折、坎坷经历,活到100多岁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用“传奇”二字来描述肯定是贴切的。如果也可用这种标准来评述航天器的话,“和平号”空间站也具有传奇的色彩。 “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的第二代空间站,“礼炮”1-5号第一代空间站和“礼炮”6-7号第二代空间站为其积累了深厚的科技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它的发射、组装和营运技术都给人以炉火纯青的感觉。在这样有利的基础上.“和平号”空间站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果和国际空间站需要着力借鉴的建造和运营经验,但这只是”和平号”空间站的一个侧面,它还有生不逢时的坎坷曲折的历程。 “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是1986年2月20日发射入轨的,它有6个对接口,除对接往返于天地之间的“联盟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型货运飞船外,还先后对接了5个专业舱。按照理想的发展思路,它可以与另一座“和平号”对接,另一座“和平号”还可与又一座“和平号”对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太空城镇。但因经济制肘和苏联解体等原因, “和平号”仅止于此一“和平号”。而且,专业舱的对接进度也一再延迟。第一个专业舱“量子-1号”专业实验舱是1987年4月11日对接的,主要用于天文观测、地球勘测和医学生物学研...  相似文献   

19.
正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送入太空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其实验的物理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及精确测量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Spectrometer,AMS)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上唯一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AMS实验是丁肇中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参加AMS实验的科学工作者来自三大洲(美洲、欧洲、亚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60个大学或研究机构的600多人。AMS实验AMS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探测器AMS-01于1998年6月2日至6月12日搭载美国航  相似文献   

20.
微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白春礼 《科学通报》1989,34(5):399-399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物质表面研究的新仪器。它利用量子隧道效应的原理,将原子线度的极细针尖在接近样品处(<10)扫描,通过监测样品与钎尖间隧道电流随距离的变化,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 图1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于1988年4月研制成功的一台由微机控制的STM。据测得的数据表明,该仪器垂直于表面方向的分辨串为0.1,横向分辨率为1。仪器性能指标达到目前国际上实验室研制仪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