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光鼎 《科学通报》2010,55(20):2062-2062
自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支海洋物探队起, 我们这些老海洋心就交给大海了, 国家权益、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就是己任.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 必须要有理、有利、有节地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丈量海洋国土, 调查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就是我们的梦........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科学》2006,58(1):50-52
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为海洋产业的形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人海关系和谐,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整合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持续发展必然的趋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开发海洋资源力度,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世界的海洋里,可以说南海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南海面积还不到世界大洋的百分之一,可是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重要性之高,与其大小不成比例。对于中国来说,平均深度1 200多米的南海,就是我们岸外主要的深海。人类历来在海面和海岸上开发海洋,二次大战之后才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4.
正借助深潜技术,中国海洋科学家渐渐看清了南海深海的海底世界。这里不仅具有壮观的海底地貌形态,更存在着活跃的深海生命系统。2018年5月,"深海勇士"号的深潜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里就是来自"深海勇士"号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6月,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见证了属于中国人的深蓝梦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2013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式开始了"应用之旅":三个月后,圆满完成了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任务。作为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坚持走中国式自主创新道路.它是我国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一次有益探索。走向深海技术领域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不属于任何国家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陆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杰 《科学》2013,65(1):31-35,4
正21世纪是开发海洋的世纪,目前海洋权益纷争不断的根源之一就是因为辽阔的海洋、深邃的海底蕴藏着丰富而巨量的资源。2012年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越来越突出,在东海、南海海域都面临着与邻国海洋权益的争议问题,其中南海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海洋权益纷争不断,根源之一就是因为辽阔的海洋、深邃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海洋资源及其环境的认  相似文献   

8.
海洋死区     
<正>海洋死区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海洋生态和渔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东地区有一个死海,那片水域因盐分太多而没有任何生命存在。其实,"死海"不过是一个内陆湖泊,并非全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世纪。深海海域作为人类最后一片知之甚少的未开发区域,由于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取海洋权益、发展高新技术、开展外交合作及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场所,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一场“蓝色圈地”的争夺。我国有了第一块太平洋底“飞地”1999年,经联合国批准,我国在广阔的太平洋底最终圈定了一块锰结核海底专属采矿区,成了我国第一块在公海底下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的“飞地”。这是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而得来的重大成果,是为祖国下个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作…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大约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海洋,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资源,将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水下铁路,是陆地通向海洋的道路,它是未来的新型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世纪.深海海域作为人类最后一片知之甚少的未开发区域,由于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取海洋权益、发展高新技术、开展外交合作及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场所,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一场"蓝色圈地"的争夺.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从认识海洋开始,便有了海上航行,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和繁荣的海洋经济。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交通运输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而随着跨海通道一次又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人的距离感一次次被颠覆……"C"变"D"的关键一"笔"渤海湾是我国最大的内海,然而美丽的海湾却成了阻碍交通,甚至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罪魁"——从东北到华东、华南必须绕行。比如从  相似文献   

13.
杨毅  江涛  柯俊  陈汇资 《自然杂志》2018,40(6):427-437
海洋运载平台作为我们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途径,目前正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观测、深海打捞等领域。然而,现有的海洋运载平台普遍存在着惯性大、高度非线性等问题。基于海洋运载平台的实际控制需求,深入探讨面向恶劣海况、复杂多任务条件下平台控制技术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并提出未来海洋运载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和控制技术需着重发展的方向。最后,结合国家颁布的与海洋运载平台相关的政策,提出了海洋运载平台控制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是联合国“国际海洋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加快开发利用并注重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21世纪的海洋资源及其分类.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本文分析出27种时间理论模式.人类将以1-2-2时间模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1世纪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海洋利用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海洋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洞",它虽然缺少水循环而无法支持海洋生命存在,但却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科学家曾在海洋蓝洞底部发现过许多远古化石残骸。7月24日,经过专家的现场探查确认,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为"三沙永乐龙洞",其被证实为世界已知的最深海洋蓝洞,深达300.89米。"三沙永乐龙洞"位于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晋卿岛与石屿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海洋资源及其分类新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8年联合国“国际海洋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加快开发利用并注重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21世纪的海洋资源及其分类、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本语文分析出27种时间理论模式,人类将以1-2-2时间模式开发利用海洋资料,21世纪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利用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海洋的怒吼     
正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体,在生命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海洋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却变得不再那么和谐。因为人类过度作业导致的海洋污染,同样也在威胁着人类。幸运的是,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陆地上的生态环境一样,海洋同样需要我们的呵护。也因此,人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保护这片蔚蓝。  相似文献   

18.
夕诚 《科学24小时》2014,(11):50-54
<正>长期以来,恐龙灭绝之谜一直令人津津乐道。其实在地球史上,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在地球的发展史上,生命从无到有,再到多样化,经历了长达数亿年的时间。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法国科学家里夫形象地把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的时间,地球上是一片死寂;时针指向凌晨6时,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现,它们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了20时,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活动;23时30分,恐龙出现,但只"露脸"了仅  相似文献   

19.
《科学24小时》2013,(10):1-1
<正>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在海洋上航行、捕鱼,对海洋进行探索,但时至今日,坦率地讲,我们对深海还所知甚少。1960年1月,美国"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此次下潜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就在这条温度只有几摄氏度、水压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永远笼罩在黑暗中的海沟底部,科学家们竟然看到一条鱼和一只小红虾在游动!  相似文献   

20.
<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畅想插上了翅膀,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同样也指引着科技的进步方向。上海,作为一个正大步迈向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在城市自身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命题。这一命题的破解需要有我们对科技发展的预判,更需要有我们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图景的描绘。围绕上海在2030年左右的发展情景和科技创新趋势,本刊对三位来自经济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三位专家分别从经济发展引领、社会问题导向和技术进步推动的角度,与我们分析和分享了他们对上海创新驱动未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