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研究目的:西部耕地资源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西部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提升西部乃至我国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运用产量水平引导法划分耕地地力等级和质量类型,编绘西部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并讨论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力等级为1,2等的耕地仅占西部的1.12%,3,4等地占西部耕地的8.92%,5,6等地占西部的17.36%,7,8等地占西部的29.78%,9,10等地占西部的42.81%.研究结论:西部省区的耕地地力等级齐全,形成“三分好地、七分差地”的地力结构格局;西部省区的耕地地力等级呈现大交错分布,形成质优耕地集中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集中四川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能值理论与生态足迹模型,对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分析.2014年贵州省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63hm2/人,耕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331hm2/人,出现生态赤字,说明贵州省耕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动态趋势来看,贵州省2007年以来,耕地生态足迹增加速度较快,生态赤字不断扩大.该文提出要从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入手,保障贵州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农用纺织品的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人多地少,为保证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农业必须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这就离不开农用纺织品。目前,在我国农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耕地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据有关资料:中国仅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以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日趋增长,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打破农业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 一、无公害农业的缘起及其概念的提出 1.无公害农业的缘起 现代大工业以及城市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食品污染问题正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 1/ 5,每年仅重金属…  相似文献   

6.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科学测算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地区的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对于充分认识区域发展的资源约束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了耕地后备资源-耕地占补平衡-可扩展空间模型,测算了全省及各区域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和可使用年限,划分了可扩展空间类型区,提出了差别化的土地利用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山东省补充耕地能力和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全省补充耕地总能力为18.67万hm~2,建设用地可扩展空间总量为27.19万hm~2.经济社会发达地区,补充耕地能力和可扩展空间分布较少;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分布相对较多.2)全省各县(市、区)可使用年限差异较大,高度约束区仅可满足近期5年用地需求,中等约束区可满足中期5~15年用地需求,低度约束区可满足远期15年以上用地需求.研究结论:测算结果能够反映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可以为省域内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空间规划的编制及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耕地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社会与生态视角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2000—2015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效益时间动态变化与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变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和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103. 24、100. 54和104. 81提高到2015年的103. 89、101. 37和105. 25,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效益指数出现稍微下降趋势;2)近15年耕地利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从2000年的极不协调转变为2015年的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整体呈波动趋势.总体看来,实现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耕地的3个效益有效结合起来,加大技术推广、引进人才及农业科研的投入;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耕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实施农业保护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多数人仅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讨论农业保护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不够的.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指出农业不仅为社会提供经济产品,而且还提供不可替代的生态产品.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生态状况、生态环境的有限性、稀缺性、生态产品产权的模糊化特征,决定了实施完整的农业生态经济保护战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对区域生态安全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构建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并以芜湖市为例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1年,芜湖市生态安全水平较为平稳,安全级别经历了由临界安全→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芜湖市生态安全形势仍不乐观.芜湖市需要继续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力度,避免过多开发滩涂、苇地等未利用地;同时要充分重视补充耕地过程中相关工程的实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育型的土地整理方式和技术,提升芜湖市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2):292-296
以郑州市广武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市郊区农业景观变化.结果表明:广武镇农业景观特征显著,景观类型主要为耕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50.64%、15.64%和13.51%.2005—2015年,广武镇5个村庄合村并镇,南水北调干渠、郑云高速及其生态廊道建成,农业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道路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92%和32.55%,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5%和0.42%.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GIS支持下, 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 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 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 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 优化后的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3个区域: 1) 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区, 占区域总面积的80.6%, 以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 保护和恢复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 实施生态修复; 2) 生态农业发展区,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13.4%,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 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农产品供给保障, 同时兼具土壤保持功能; 3) 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 仅占区域总面积的 6.0%, 是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应依据当地发展需求, 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 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存在的客观现实性。 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国人均耕地仅0.11平方毫米左右,是世界平均的1/3;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地表径流)仅为2472立方米,为世界平均的1/4。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中国生态农业正适应了这一国情特点。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从最早的户级生态模式如桑基渔塘、稻田养鱼和庭院生态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生态农业县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吴江东部地区城镇发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GIS支持下,基于景观格局分析,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吴江东部地区城镇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按生态适宜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发展用地划分为5类: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分别占研究区的11.93%、16.27%、22.17%、31.52%和18.11%、结果表明,最适宜用地和适宜用地仅占研究区的28.20%,而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占研究区的49.63%,说明研究区城镇发展用地生态适宜性总体上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上海是国际型的大都市,上海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仅占百分之一、二,但是它的作用却是百分之百的。上海农业同样是上海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上海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均GDP占有份额不断提高,1997年底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至2000年人均GDP将达5000美元,使上海农业的发展基础越来越好。如何在世纪之交实现上海农业新的腾飞,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忠县为例,对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利用PSR框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加权平均评价模型,测算出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其中忠州镇、乌杨镇和复兴镇等11个乡镇耕地集约度较高,石子乡、金声乡和兴峰乡等17个乡镇耕地集约水平较低.其研究结果表明: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有效土壤层厚度、坡度等自然条件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耕地投入较少,集约利用水平发展空间较大.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结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投入,走现代农业道路和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本区包括安徽境内长江(干流)平原以南的广大山地丘陵。在行政区划上辖徽州地区的全部、宣城地区的宁国、泾县、青阳、广德以及宣城、南陵等县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9%。林地2681.4万亩,占全省的61.8%;茶园面积91.3万亩,占全省的64.6%;但耕地较少,约354万亩,仅占全省的7.1%。林地与耕地之比约为7∶1,一向是省内最重要的林业基地和全国著名茶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宜昌市耕地利用效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本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宜昌市近20年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耕地利用效益总体不断提高.(2)耕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由于科技进步而耕地生态效益的下降主要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能耗的增加.因此,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注意保护农业生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土地,作为生存之本,生活之源,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明,它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不可缺少的空间载体。纵观中华民族的每一进程,都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到了今天,这片仅占地球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人口22%的中华儿女。然而,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土地的逐年减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