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既是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又以元小说特征名闻遐迩。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分析《洛丽塔》的叙事特征,以期对元小说的特征和纳氏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相似文献   

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公认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洛丽塔>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讲述了40多岁"老男人"亨伯特迷恋上12岁"小仙女"洛丽塔的故事.不少人视其为淫秽小说,事实上<洛丽塔>是一部严肃作品,与淫秽、爱情等内容无关,它的文学价值在于真假共存的叙述结构和亦真亦幻的小说世界,通过暴露虚构,<洛丽塔>成为元小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小说《洛丽塔》。小说在讲述一个饱受争议的故事的同时,通过诸多隐喻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认为纳博科夫将这些细节称之为小说的神经、脉络和坐标。读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细读,能获得一个合适的文学视角来解读《洛丽塔》和纳博科夫,从而走进纳博科夫潜心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纳博科夫努力追求的"美学幸福"。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一度被认为"色情、乱伦和不道德"而遭遇出版困难,后来,不得不在巴黎一家出版社出版,直到1958年在美国普特南书局出版并登上全美畅销书榜首,这恰好说明了作品所蕴涵的价值。初读小说,更多的是感觉它是一部奇书:曲折的出版过程,洛丽塔和亨伯特奇畸的恋情。再读《洛丽塔》,不由慨叹,为他们的悲剧人生而叹婉。本文将分析洛丽塔性格缺陷、家庭生活、社会教育影响和亨伯特心理障碍、畸形,探究、揭示他们爱恋、人生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是俄籍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因以一个中年男人对一位少女的畸恋为主题而饱受世人争议。但长期以来对《洛丽塔》文本的解读多着眼于道德层面,很少从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费伦的不可靠叙事理论,分别从引子和正文两个部分分析《洛丽塔》中的不可靠叙述并探析了其中隐舍作者的构建。揭示出作为人物的“我”——亨伯特的叙述虽看似合理但却是在用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使亨伯特在美化自己的同时又戏剧化地暴露自己,从而完成蕴含其中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7.
郭世超 《科技信息》2013,(6):222-222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一部作品。该书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总结出小说中的荒诞意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及小说所具有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当介绍食物不再是任务的时候,他的语言中就闪耀着华丽、风趣的隐喻。作为运用隐喻的大师,伟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利用食物来渲染效果,比如,他用"牡蛎似的"一词来形容绿色眼睛的质感,色彩与光泽。在《洛丽塔》中,描写亨伯特和洛丽塔辗转的汽车旅馆时,纳博科夫写到:四周是多结的松木,其金褐色的光泽让洛丽塔想到了油炸小鸡的骨  相似文献   

9.
张婷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7-107
《洛丽塔》的出版,抨击者和赞赏者各执一端,反应热烈。在把这本小说的前三个部分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既要保持原作语言特色,又要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确非易事。本文主要以姚斯的接受美学为基点,分析其翻译中所应用的一些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姚娜 《科技信息》2011,(22):141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通过采用反身叙事、互文手法、文字游戏等多种叙事策略,从而揭示纳博科夫在"后现代"文本下对时间、文化和人类道德底线的思考。所采用的多重叙事策略不仅突显故事及其叙述行为的扑朔迷离,同时模糊了叙事者和人物的界限,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复杂的心路发展历程,从而理解小说的多元化主题。  相似文献   

11.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洛丽塔>的作者故意塑造了一个明显不可靠的叙述者亨伯特完成叙述任务.亨伯特身上矛盾重重,却具有叙述上的绝对权威,这使他能够利用叙述方法和内容尽可能的寻求读者同情.然而与此同时,与这部小说如影随形的"隐含作者",即,纳博科夫的创作意图,则在亨伯特背后隐秘的与之为敌,削弱其叙述可靠性的同时暴露他罪恶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亨伯特的不可靠性与文本整体一致性的关系来探讨这部小说存在意义是要进行道德说教还是在于纯粹的审美价值,并尝试解释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14.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它的本体就是小说作品的文本。小说本质层次论是从小说的内部结构纵向分析、把握小说的本质。茵伽登和罗兰.巴尔特对小说本质的探究从层次构造发展到功能结构层次,实现了对小说本质研究的精密化与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以小说文体分析层次为出发点,结合语义、句法及字素三方面的实例,说明小说文体分析对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理解与欣赏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艺术可以说是十九世纪小说技艺的一场革新。本文着重以其《黑暗的心》等作品为例,联系福斯特、利维斯等著名小说评论家对小说技巧的探讨,分析康拉德在小说中体现的重要的小说技巧:独特的叙述模式,绘画式的勾勒和由此体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对反思小说起源、发展、作家、作品、题材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对反思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新质进行总结,由此得出结论:反思小说在文学精神发挥、主题展示、知识分子地位改变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反思小说的历史局限也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出超越性不强、批判性不彻底,前瞻性有限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反思小说思潮的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饿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在饱受非议的奇特主题和精妙绝伦的艺术技巧方面,给读者造成情感上与审美上的冲击力,来探讨该作品蕴含的丰厚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丛林小说《进步前哨》作为康拉德刚果之行的产物,揭示了西方文明的伪善,及其对人性的异化。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进步前哨"、"十字架"、董事及其他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独巨匠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哲学、诗歌、戏剧三者各自质的规定性的分析,来阐明它们与小说的关系是紧密相联,互为影响的,即小说中哲理、诗歌、戏剧是同构的,从而试图从宏观上探讨小说的创作规律及发展方向——优秀的小说最终必然是通向哲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