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陶欣冉  吴嘉平 《科技信息》2013,(18):175-17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语篇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需要译者在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和变通。从认知语言学的视域看,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过程中,赵元任运用自己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解原作,并用目的语构建和补偿了译文语篇的文本信息。他根据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采用归化处理,大胆地采用当时还是新事物但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节奏富有乐感的诗歌体、"他、她、它"等新代名词进行翻译补偿,不仅让读者领略了原作独特的民族创作形式,而且还实现了对源语诗歌语言和文字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灵魂在于诗歌的审美韵味及其艺术形式,即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与意美。传达出原诗的审美韵味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显著,依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把握两种语言各自之美,将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之中也就成了诗歌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英诗汉译实例,旨在探讨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译入语言的优势,运用翻译补偿手段,将原诗的音美、意美以及形美移植到译作当中。  相似文献   

5.
翻译单位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特殊的一种,必然有着自己的翻译单位。诗歌翻译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对其的翻译必然会涉及到翻译诗歌背后的文化,同时,由于源文本中诗歌的形式是不可再现的,因此,诗歌的翻译不可能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一一对应,其翻译单位必然是在语篇的位次之上的,即意境。  相似文献   

6.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伟 《当代地方科技》2011,(15):165-16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诗歌翻译形成了文化上的屏障,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从而正确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文化缺省现象对诗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旨在寻求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诗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得以补偿,从而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艳 《科技信息》2010,(24):I0153-I0154
中国古代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一直是翻译中的瓶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代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成为诗歌翻译普遍遵循的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春晓"的两种不同英译版本,来进一步阐释"三美"标准。  相似文献   

10.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汉诗歌各自具有的独特织体形式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但诗歌翻译中如果置诗歌形式不顾,忽略"形美"的传递,单纯追求"神似",必将影响读者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因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备,不可忽略"形美"传递.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高钰 《科技信息》2011,(8):160-160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历年以来,我国就对翻译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翻译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文学翻译、科技翻泽和诗歌翻译的实例证明了这一客观性。片面的艺术观与科学观都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移植、韵律移植和意境移植三个方面出发,比较分析《春晓》三篇英译文本的得与失,以期对诗歌翻译及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语码转换,是文化的交流,亦是审美观的交流.因不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经历和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结构本身的不同,语言之美在译入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损失.为使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魅力,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对这些损失进行补偿,如在汉英翻译中采用注释法、增益法、替换法、引申法等进行审美补偿.  相似文献   

17.
庞德认为,译者应该有能力了解原作作者创作时的情境和意境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而译者的职责在于通过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把包含这些创作因素的作品以适当的形式再现给目的语的读者。因此,作品中的个别语句的翻译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细节凝成的作品的意境。艾略特说"每个时代都必须有自己的翻译",因为,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也会改变。本文旨在根据庞德诗歌翻译理论所倡导的译者的职责的某些观点,阐述诗歌翻译过程中的某些方法和策略,以期对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多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本进行比较发现,同一首诗歌在翻译成汉语时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种译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66首为例,从选词、格律、风格等多方面对不同汉译本进行研究,从诠释学的角度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分析,可见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的经历视域融合。正是由于不断的在前人的理解基础上和译者新视域进行融合,才使诗歌在翻译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20.
为了优化基础德语课堂教学内容,将德语诗歌引入教学。通过诗歌的鉴赏与翻译不仅可以提升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外语和母语水平,还可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以荷尔德林的诗作《浮生之半》为例,探索以鉴赏与理解、阐释与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诗歌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涉及诗歌的形式、音韵、修辞、背景、意象、主旨等内在要素,并着重强调中德语言的对比和文化差异,提倡充分调动学生作为诗歌读者进行个人解读的积极性,以及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