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生命形式,广泛分布于包括深部生物圈在内的各种环境中.病毒通过侵染微生物宿主影响其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被称为"全球尺度过程的纳米尺度推动者".然而,病毒在深部生物圈中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仍是一个"黑箱".本文综述了深部生物圈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在典型深部生物圈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环境调控因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生活方式和活性、与宿主相互作用、生态效应和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深部生物圈病毒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深部生物圈病毒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天刚蒙蒙亮,一辆辆旅游大轿车就轰鸣而来,打破了美国亚利桑那沙漠腹地的宁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走出停车场后,一个巨大的玻璃建筑就映入众人眼帘,它熠熠发光耀人眼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生物圈2号”。 生物圈是指星球上存在有机体生命的圈层,圈中生物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依存,息息相关。如果说地球是生物圈1号,生物圈2号则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进展对周围自然环境(生物圈)产生多种多样影响。研究这些影响是当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种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并改善环境,使当代和我们的后代能幸福地生存。本文根据苏联科学院生物圈问题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材料,阐明有关进一步制订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周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问题的基础研究主要方向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生物圈2号”最近开始接受输氧,以解决这一封闭实验环境中因空气逐渐稀薄而对居住者造成的生活困难。“生物圈2号”是一个耗费巨资建成的玻璃和钢制半圆拱顶型建筑,占地3.15公顷。它模仿各种气候条件并有种植园地,与外界处于  相似文献   

5.
Nobbe  TA  朱永志 《世界科学》1989,11(1):12-13
在美国塔克森北部的圣卡托里拉山麓的丘陵中,有一座占地2.5英亩,由金属和玻璃建造的特大型温室,该建筑物称为生物圈Ⅱ号,它是一个私人投资三千万美元的密闭茧状物,八个志愿的“生物圈人”将在这个人造生态系统中生活两年,仅在出现紧急意外事件时才离开。空间生物圈风险公司于1987年1月份开始建设这一项目。他们知道,空间移民生存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自容的、封闭的环境。空间探险者和开拓者可以在该环境中生存较长的时间而不从地球上再获取物资补给。该公司希望到1992年能够生产和销售小型的生物圈系统。目前除大公司支持这一空间计划外,潜在的支持者还有各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6.
林巍 《科学通报》2020,65(14):1295-1304
临近空间指海平面之上20~100 km高度的空间,包括大部分的平流层、整个中间层和少部分热层.临近空间是生物圈-大气圈-电离层的多圈层耦合区,是保护人类和地表生物圈免受太阳风和宇宙辐射侵蚀的重要屏障,上接外层空间,下临各国领空,战略地位突出.临近空间独特的高辐射、低温、干燥、低气压等复杂极端环境条件是实验室无法模拟的,可以类比早期地球的高辐射环境和现代火星的表面环境,使其成为开展地球生物学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研究人员相继在临近空间20~41 km高度发现许多微生物,表明临近空间中存在着一个未知的生物圈.随着浮空器技术的进步以及实验载荷和方法的研发,临近空间的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临近空间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适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这为更好地认识地球生物圈上边界、生命生存极限、类火星环境生命、生命星际传输、行星保护等天体生物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临近空间生物学研究与近地轨道空间中开展的生物实验具有很好的衔接和互补,随着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以及"登月探火"等深空探测计划的逐步实施,临近空间生物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未来空间站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撑,而且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在天体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为研究太空世界,美正建立“生物圈二号”,模拟太空生活环境。将有八名实验者进入与外界隔绝密封的微型地球上,从事富有意义的探索。在这里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生物圈实验者走过来,这儿是热带雨林,气候温和湿润,阔叶树上正是熟透了的香蕉。大约100英呎处,另一位生物圈人在微型海洋岸边漫步,观察在机械作用下产生的海浪是否适度地冲击珊瑚礁。再向南一点,从事实验的植物学家正在研究湖泊淤泥中芦苇的生长状况。另一个生物圈人来到人造世界的边缘,脸贴在冰凉的玻璃上向外张望。沙  相似文献   

8.
正湖泊及其流域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陆地水圈和冰冻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青藏高原分布着中国一半以上面积的湖泊,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自2003年建所伊始就将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目前该学科由朱立平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团队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26日,由4男4女8位科学家组成的"生物圈2号"试验小组,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与世隔绝的生态系统试验。两年后的9月26日,这8名生物圈人满面春风地从"生物圈2号"中走了出来,重新返回了人间。"生物圈2号"是美国提出登月计划后实施的最令人瞩目的科研项目。它由美、英一个联合小组设计,美国"太空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经营的,其目的是探索人类在其它星球上生存的可能性,为将来向太空移民创造条件。"生物圈2号"是一座钢和玻璃结构的温室式  相似文献   

10.
全球碳循环的模式研究与生物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叙述了生物对全球环境的调节作用和全球生态状况的特点.对引起全球生态变化的紧迫问题作了讨论.详细分析了碳的全球循环.分析了海洋生物圈释放CO2的速率和遭破坏的陆地生物圈释放CO2的速率.由此提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白垩纪红层碳酸盐岩和恐龙蛋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卫东 《科学通报》1993,38(23):2161-2161
白垩纪是地史中重要的变革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是当今地学界关注的前沿课题。白垩纪的海相记录已被国际上正在开展的“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列为研究重点。我国白垩纪时主要为陆相沉积,特别是中国南方广泛发育了陆相红层。这些红层形成于地圈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交界面上,比海相地层更有效地记录了地球表层环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正说起生物圈,我们都再熟悉不过:每天吃的、相处的都跳不出生物圈。不过我们对生物圈的了解其实很肤浅,原有的认识也已经太陈旧。如果你升到太空回头看地球,可以把生物圈看作地球系统的一个圈层;如果你穿越地质历史看今天,在地球演变中看生物圈的发展,那就会发现一个你很不熟悉的生物圈。自从  相似文献   

13.
夏晓烨 《世界科学》1999,(10):36-37
本文描述了科学家以生物学“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建造的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介绍了“生物圈2号”外部形态和内部功能以及生物圈居民的生活情况。通过分析“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得出在目前现有条件下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地球生命科学的研究课题近年来,人们已确认在地下数千米范围内有微生物,还认识到在海底或冻土层下的大范围内,由生物生成的沼气以冻结状态存在的事实。可见,在距我们脚下很远的地下深处就存在着以前未知的生物圈世界。日本在21世纪深海底开挖作业中,将派日本新建的先进挖掘科研船参与,以求探明地下深处的生物圈,对开创新地球生命科学有所建树。 把生命体的起源与进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同地球环境与变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弄清地球与生命之间的联系的科学,叫做地球生命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科学,地下生物圈的存在已…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按其字义是一门关于生物(包括人类)居住环境的科学。生物不能脱离其居住的环境而存在。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自然因素和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人为因素结合在一起,正在急剧地改变着生物圈,与此同时建立起新的生物技术圈。为此,必须详尽地  相似文献   

16.
地球作为宇宙行星体系的一员,其存在和发生、发展无不受宇宙环境的控制。过去受认识和技术所限,地学工作者较多地注意了对构成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单系列研究。学科的高度分化使地质学、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2002,47(20):1539-1539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为应付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相继实施了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因素国际计划(IHDP).  相似文献   

18.
在今后几十年,我们的栖息地会发生重大变化吗?假如有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变化呢? 无疑,行星经济地理学将变得更复杂,从而具有更大的经济活力。根据一些科学家的预测,到下世纪中叶,世界气候将变暖,自然条件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M.布迪柯(M.Budyko)在“生物圈开发”研究中的假说得到了科学的支持。作者采用的地质生态学方法是基于作者本人对过去和现在地球生物圈的广泛研究。书中包含许多新数据,并且给出很多独创性的结论,因而,在有关环境问题的世界出版物中,该书占有显著的位置。该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适时性和广泛性。生物圈理论的先驱者是V.凡尔纳茨基(V.Ver-nadsky)。伟大的俄国科学家说过:没有一种力量比生物圈更持久了,生物圈的作用比生物更有活力(此处说的生物是指所有存在的有机物的总和)。消耗太阳能后,生物可变成化学上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做化学功。  相似文献   

19.
李平日 《科学通报》1989,34(20):1568-1568
自从1986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制订“国际地球圈——生物圈全球变化研究计划(IGBP)”以来,科学界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引起极大关注。古环境的研究,是为了认识和阐明文字历史记载(仅有2—3千年)和仪器观测(仅有百数十年)以前的自然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就是整个生物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