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一次阅读教学研讨课上,有位教师施教精读课文《赤壁之战》?为了使自己的教学体现对话理念,有创意,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翻阅有关“三国”的故事。课始,让三位“三国谜”当小老师,一个负责讲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三国资料,提示同学阅读课文,进行比赛前的热身活动;一个当主持人,提出比赛规则,并进行提问;另一个负责记分,  相似文献   

2.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把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提出了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三项准则,即:“还原”、“比较”、“分析”。易教授在贯彻这三项原则时也难免有疏漏之处:一、把襄阳、赤壁之战说成曹刘之战不能成立;二、曹操一封信促成孙刘联盟的提法不妥;三、《白衣渡江》引用了《吕蒙传》上有两条错误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柳欣 《科技信息》2011,(32):208-208
《熊林的智慧》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中很重要的一课。对于这一课的处理,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就以这一篇大多数老师认为简单到不需要讲解的课文为例来谈谈作者对课文文本的处理和一些粗浅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秀华 《奇闻怪事》2005,(11):37-37
今年4月27日,在课程改革研讨活动中,我借班上课,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苏珊的帽子》。当学生合作讨论。读懂了课文,理解了老师和同学对苏珊的关爱后,我问:“读了课文,你想对苏珊、老师或好的同学说点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我喊了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坐在后排的女孩,我注意到,这个女孩在这节课上还没举过手呢。  相似文献   

5.
说老师     
史娜 《奇闻怪事》2005,(4):34-34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是苏教版第七册课文《老师,你好》这首现代抒情诗中的两个重点诗句。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和自己学习生活的回忆,进一步体会教师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为了社会的进步,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6.
日前,我有幸去镇江市索普实验小学,参加了“自主的探究和谐的课堂”镇江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活动,听了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朱小琴老师的《肺和呼吸》、市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尤昌德老师的《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这两节课。这两位教师虽然都很年轻,却表现了优良的教学机智,显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听了两位教师的展示课,我觉得有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教学“5的乘法口诀”,某老师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精心制作成5张彩球图(每张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课上,当老师张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  相似文献   

8.
【现场目击】 笔者最近观摩了我镇的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由低段、高段各两位老师执教。上课内容为指定的同一篇课文,均上第一课时。高段两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新教材第十册第21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两位老师的板书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9.
名师的课堂,总让我们拍案叫绝: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活动中,我看到了郭初阳老师大气智慧的教学语言,看到了王崧舟老师诗意和谐的教学语言,看到了薛法根老师平淡有味的教学语言……这次名课研习中,语文组选择了“教学语言”作为观察点,在研习了特级教师王曜君的《老王》课堂教学后,我们发现王老师的课堂语言有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倡“煮书”和“煮课”。于老师为了把发现留给孩子,他在教学之前十分注意“煮书”和“煮课”。“煮书”就是备课前和写好教案后的钻研,认真地跟文本对话,细细品位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煮”课,则是教师上课之前反反复复地说课,细细和纸上的那个“教学假设文本”对话,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把孩子们教出灵性和悟性来,真正实现“把发现留给孩子”。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激励者,还要唤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讨论交流。不做一番课前的“煮”功,教学怎么能上升到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连笔记也忘了做。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相似文献   

12.
《鸬鹚》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虽然人教版的教材中已经将其删掉,但其它版本的教材中还保留着这篇课文。一次外出听课时,听了一位教师教学《鸬鹚》一文时,心中总有着一种困惑,教学过程中是否一定要挖掘出文本中本来没有的“人文性”,然后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1月12日,在一次初二年级开展会课活动中(执教课文为苏教版第三册语文第二十课《诗三首》中第一首《周总理,你在哪里》),两位教师上同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执教新教材,发现课文多、课时紧,着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读了崔峦老师的《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我深受启发的是“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等现象,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应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核心,并以此为目的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改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如下特点:一是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二是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出发,教给学习方法;三是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四是重视发展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个性、爱好和特长,有利于因材施教。根据以上特点,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一、教师在授课中,要抓住课文共性,剖析课文个性,明确课文的特点1、抓住课…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幸旁听了一位新教师的汇报课。授课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七册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华师大版)。听完后,我不禁为这位老师的“新人老模式”担心不已,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教师在新课程的角色转变问题的一点思考。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一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对《三国》的品评受到极大的关注,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进行解读的角度和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之处:《品三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要求文学的美学追求,颠覆了《三国演义》原有的思想倾向、历史观念与审美理想,几乎完成了一个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学校一位老师执教研究课《丑小鸭》,课堂上我无意中坐到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小姑娘身边,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在细细聆听老师授课的同时,我留心观察了这位女同学在课中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种种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课前10分钟演讲在《果树栽培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实践证明“课前演讲”是提高学生学习《果树栽培学》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听过不少公开课,课前,执教老师都会与学生有段“热身”交流。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其所能,或唱支歌,融化凝固的气氛;或做个游戏,放松拘紧的身心;或猜则谜,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打下伏笔。于是,公开课的课前活动渐渐成了掂量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天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