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空间不仅是物质固有的存在形式,它更是人类生存得以展开的场所.技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方面不断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汇聚世界、压缩空间距离.当今人类的生存空间贯彻着技术理性和统治,空间原本的生活意义和人文价值在消逝.只有打破科学实证观和技术理性的绝对统治,世界空间才会获得全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墨家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欲利,无称善恶。肯认人性欲利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使墨家自然地走向功利论伦理立场。《墨经》中有关生与知的论述是对墨家人命观的精炼概括;墨家重生而不惧死的生死观是其功利论道德理性在生命领域的必然体现。在生态观上,墨家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其重点强调的是代际伦理,主张生死两利,追求代际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3.
牛顿在《光学》中提出了一种作为上帝感官的空间理论,它对于康德的先验唯心论的空间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之间有如下相似性:空间依赖于感知的心灵(神圣或人类的);空间是一种直观形式(神圣或人类的),而并非源于认知对象;作为直观形式,空间先于并独立于对象;空间是无限的、统一的,因为它与心灵(神圣或人类的)同延。康德在其私人笔记中非常关注牛顿的作为神圣感官的空间理论。他吸收了牛顿把空间看作依赖于心灵的观点,但否定空间依赖于神圣心灵,而认为空间只依赖于人类心灵。  相似文献   

4.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素及其作用的批判。社会空间辩证法概念系通过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人的发扬,最后由索加正式予以提出。  相似文献   

5.
空间不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一种认识,具有历史、社会和实践的性质,是“属人的现实”。因此空间及宇宙万物也都是人所规定、创造和生产的产物。正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和生产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理念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积极地投身空间的创造、设计、改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和中世纪,人被视为有局限的存在,身体的局限决定了人只能待在有限的宇宙的中心。现代人不再认为身体能够束缚心灵,于是摧毁了宇宙的边界,放弃了人类身体在空间意义上的宇宙中心位置,这实际上意味着人类心灵超越了空间,成为宇宙万物的真正中心。  相似文献   

7.
赛博空间包涵着丰富的人类理性的精神内涵,亦具有工具理性、操作理性、沟通理性和价值理性等层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在赛博空间的"座架"上获得共在与互动,人亦能在其互动中获得不断提升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空间天气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天气学是监测、研究和预报地表20-30km之上的日地空间环境中会给地面和空间的技术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天气条件的变化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涉及空间天气监测,空间天气变化规律研究,空间天气预防;空间天气服务以及空间天气的技术支撑系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空间天气研究应成为一种国家行为。  相似文献   

9.
人的二元性生存悖论决定了人总有一死。但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拒斥死亡,追求长生不老。克隆技术正是人类抗拒死亡的生死大计,而这个大计其实是一个谎言,一个“生死攸关”的真实谎言。  相似文献   

10.
正从日晷、漏刻计时器(水钟、沙漏等)的出现,到摆钟、石英晶体钟的发明,人类对于时间的把握越来越精确。而从1948年第一台原子钟发明至今,人类计时的精度更是以几乎十年一个数量级的速度提高。2016年9月,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在轨进行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space cold atomic clock),随着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空间冷原子钟这一"高冷"的术语带着国人的热情与自豪,成为热词。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外层空间军事利用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层空间的军事利用和外空军事化对许多传统的法律和伦理原则构成了重大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困境,突出表现为以下三对矛盾:(1)和平目的和军事利益的矛盾:各主要外层空间条约均规定了探索利用外空的"和平目的"原则,但外层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外层空间军事化的过程,这就使"和平目的"与军事利益发生了冲突。(2)区分性原则与空间设施军民两用性的矛盾:战争伦理中关于作战正义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区分性原则,在空间军事对抗中,外空设施的军民两用性对此提出了挑战。(3)宇航员作为"人类使节"与外空战斗员双重身份的矛盾:宇航员代表全人类从事宇宙探索事业,享有"人类使节"的荣誉与地位,但在未来的外空作战中,宇航员就将面临着作为"人类使节"与外空战斗员双重身份的矛盾。伦理困境的解决有赖于抛弃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树立一种新的全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现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共同行动,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面临了诸多因素的困扰。这其中,始终未能从伦理层面上为可持续发展确立起一种能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接受和认同的基本伦理观念,无疑是困扰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忽视了时间和空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因素以及没有能够明确区分时间和空间在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上的不同涵义。为此,笔者通过提出“时间正义”和“空间正义”这样两个概念,阐述了一种重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层面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是以笛卡尔三维直角坐标系为背景,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物理空间概念中演生出来的,它指的是经人建造的,从几何化的物理虚空分划出来的部分.传统建筑没有这样的空间概念,它的空间概念的本质是场所.海德格尔从地点与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来论述的建筑空间的思想,在本质上与古希腊的空间概念更为接近.建筑的本质在于人的栖居,这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超越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传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bate between Leibniz and Newton on the nature of spac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Leibniz (in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Clarke) produced metaphysical arguments (relying on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and the Principle of 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 in favor of a relational account of space. Newt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account, refuted the metaphysical arguments with the help of an empirical argument based on the bucket experiment. The paper claims that Leibniz’s and Newton’s arguments cannot be understood apart from the distinct dialectics of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vis-à-vis Descartes’ theory of space and physic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Leibniz and Newton are operating within a different metaphysics and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lace,” and that their respective arguments can largely remain intact without undermining the other philosopher’s conception of space. The paper also takes up the task of clarify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ue and absolute motion, and of explaining the relativity of motion implied by Leibniz’s account. The paper finally argues that the two philosophers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science, and that Leibniz’s attempt to base physical theory on an underlying metaphysical account of forces renders his account of physics unstable.  相似文献   

15.
没有纯客观的宇宙探索,在宇宙观与伦理观的相互建构中,伦理性贯穿于人类外空探索的始终。一方面,外空探索具有重要的伦理效应,对伦理观的生成、转换、规范等具有基础与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的外空探索在目的、手段、制度、价值基点等方面又存在诸多伦理困境。超越自我中心与合理自我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是外空探索的重要伦理原则。对外空探索进行发展伦理研究,提升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外空综合实力,对外空探索的合理化、可持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通常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诸多技术的新技术形态。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开辟了人类的新一维生存空间,提供了新的生存方式。其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去蔽功能、虚拟性、互动性、沉浸性、超越性,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艺术特性相融通,彰显出技术与艺术的本质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技术可以成为幸运,也可以成为不幸,这是人类的命运。在技术时代,哲学思维应该敢于正视人类的命运,并把这一命运视为使命。未来人道主义的条件是学会并控制技术,这里是人类斗争的一个无边无际的战场。学会技术,控制技术,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学会技术,因为不学会技术,人类就无法生存;必须控制技术,因为不控制技术,人类就沦为技术的奴隶。这是一场无法预测的斗争,人类的前途全然维系在:“搏击蛟龙而不使自己变成蛟龙。”  相似文献   

18.
Webcams to Save Nature: Online Space as Affective and Ethical Spac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way in which websites of conservation foundations organise the affective investments of viewers in animals by the use of webcam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often overly??general specul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edia on our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it focuses on one particular practice where this issue is at stake.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is supplemented with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 of user practice. It is argued that conservation websites provide caring spaces in two interrelated ways: by providing affective spaces where users?? feelings are evoked, articulated and organised; and by opening up ethical space where the beauty of animals appears as an incentive to care. As an alternative to thinking of on- and off-line places as clearly delineated and of bodies and technologies as separate entitie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rajectories of engagement that cut through these in various directions. In actual acts of looking and being affected, users, animals, places and technologies are intimately entwined. The article further suggests how focussing on trajectories of involvement can be developed to evaluate various websites and their user activity in relationship to clearly defined goals, e.g. conservation goals.  相似文献   

19.
重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人如果还有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发展而破坏自然的失范行为,那就说明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本性,人还不是真正的人,距离人的本质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过于崇拜自然而失落了人,否定人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价值观扩大到自然,实际上是削弱人的作用、人的特性,也否定了人的本质。只有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