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次,朋友对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说,《画廊》这幅画左上角的柱子不好看。埃舍尔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表情严肃地说:"你要知道,那根柱子只能那样,我经过精心计算才把它造出来,不会有别的可能!"埃舍尔就像一位数学家,创作的许多画都蕴含数学之美。  相似文献   

2.
冯学伟 《科技信息》2013,(2):337-338
如果说大卫.科波菲尔是带给我们生活里魔幻梦想的伟大魔术师,那么莫里茨.柯奈利斯.埃舍尔则是视觉界中的魔术师,其创作的图形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是超越现实的,与现实相悖逆的,并极富幻觉,将一个不可能的世界完美呈现在一张纸上,让我们的眼球为之震撼。埃舍尔利用几何学中的反射、平滑反射、变换和旋转来获取更多的变化图案,并精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图形巧妙扭曲为鱼、鸟和其它形状,以至它们可以彼此完美嵌合,呈现出精妙的正负形图案。平面设计也不仅限于在平面媒介中表现平面形象,而是在创作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才能达到最大的视觉张力,以二维的形式呈现出三维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要探究的埃舍尔在平面设计中有着怎样超常的思维,并如何运用这些思维到平面设计当中去。  相似文献   

3.
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在艺术界特立独行,他甚至无法被归入20世纪艺术的任何一个流派,然而他从数学中获得了巨大的灵感,使教学的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形象化.他被"相对性"和"不可能"的图形结构所迷住,使用拓扑图形发展了许多吸引人的艺术成果.由于对晶体形态的崇拜,埃舍尔对严谨的数学结构的关注在后期达到了极点,这种关注也影响到他的有关探索无穷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5.
张昉 《科技信息》2010,(4):286-286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埃舍尔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科学普遍性和艺术普遍性的完美统一。本文通过埃舍尔的经典作品阐述了其中蕴含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师的手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感恩节到了,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一名叫道格拉斯的学生画了一幅“手”的画送给老师。老师很奇怪,问他:“这是谁的手?为什么面手啊?”孩子回答说:“这是你的手啊!”原来,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不太好,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个而疏远他,而是经常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他,给他以鼓励、尊重。因而老师的手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画了这幅画,  相似文献   

7.
傅抱石擅画山水、人物,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他的“雨景”山水画,魅力无穷,风格独特。住在重庆金刚坡的八年岁月,孕育了他的山水画“绝招”——雨景。他画雨的情景是一种颇为有趣的劳动。在金刚坡下创作的《万竿烟雨》,可谓傅抱石得山水性情的绝妙佳作,这是他深入观察川东的自然景象,加以提炼升华,使理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抒发相结合而创作出来的典型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当伟大的文学革命先行者鲁迅在《新青年》上以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真正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之时,同时,也就开始了他的杂文创作。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至三十年代,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空前尖锐,为了适应激烈的革命战斗的需要,鲁迅更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杂文创作,他将杂文称作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创作数量也比前期猛增数倍。一九三五年底,他在《且介亭杂文集·后记》中,对自己的杂文创作做自我小结时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方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  相似文献   

9.
:李斯特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第一个树起了标题音乐的旗帜 ,创作了《浮士德》和《但丁》两部标题交响乐 ,而其在创作方面的最大成就是首创了单乐章形成的“交响诗”。就连他的交响曲 ,似乎也是几首交响诗联成一体的套曲。如《浮士德》交响曲就是三幅“性格画”。  相似文献   

10.
<正>火星移民计划人工智能会比人类更聪明吗?量子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在太阳系中寻找地外生命洞穴:隐藏在黑暗中的风景轻型可弯曲太阳能电池埃舍尔画作:欺骗你的眼睛合成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材料手为什么会变粗糙?火星孕育的奇妙地形为什么要严禁制造"基因编辑婴儿"?  相似文献   

11.
尚辉 《世界知识》2014,(3):80-80,F0003
<正>刘泉义有着学院派中国化教育的扎实造型功底和全面的画学素养。他毕业创作的《苗女》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在当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上一举荣获铜奖,这更坚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此后,他有关苗女的工笔人物画一发而不可收,《祥云》、《春雪》、《二月花》、《银装》、《满树繁华》、《苗女·山水间》以及《红线》、《暮色》、《闻香》、《黑蝶》等一再闪现在各种全国性美展上。刘泉义成为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9,(3)
吴兴宏是职工漫画家中的佼佼者,他虽曾在中央机关任职务,但从未淡化对漫画艺术的感情。他不仅积极地参与北京职工漫画活动的组织工作,业余时间仍坚持从事漫画创作。从1958年开始创作以来,已有2000余幅作品在报刊发表,其中有30余幅获奖。80年代以来,他更多地创作科技漫画,《留影》一画曾获航天漫画展二等奖,为《电子传奇》一书创作的插图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为了表彰他在科学漫画创作中做出的成绩,1998年北京市科协、科普作协授予他荣誉证书。吴兴宏是中国美协会员、北京市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科普作协会员。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何正确理解鲁迅这一宝贵的创作经验之谈,也就是给什么是“画眼睛”的手法作了回答。文痞姚文元在他的那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中谈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在“画眼睛”上胡诌了一通,罗列了鲁迅不少对人物的眼神的描写,把“画眼睛”的手法,当作一种实体的概念。我们有的同志也有类似的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4.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5.
加德纳大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对绘画也颇有研究。他最崇拜的画家是号称“数学家的知音”的荷兰大画家埃歇尔。埃歇尔生于1898年,他的画被世界许多美术馆作为珍品陈列。在加德纳卧室床头的墙上,就挂着埃歇尔的一幅名画。加德纳笑着说,当他还是个少年  相似文献   

16.
在丰子恺的画作中 ,有一些是采用木刻的表现方法发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在抗战期间出版的画集《画中有诗》。该画集中所收集的画 ,是丰子恺选取古诗句 ,以现代人的关照而创作的。丰子恺在自序中明确地说 :“近来积累渐多 ,乃选六十幅付木刻 ,以示海内诸友。名之曰《画中有诗》。”[1] 其实 ,丰子恺从他漫画的起步阶段就已经用木刻的形式发表画了。在当代的丰子恺研究者中 ,最早研究这个现象的是毕克官。由于朱光潜先生是丰子恺的同代挚友 ,又由于朱光潜曾经写有一篇题为《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的文章 ,毕克官于 1 979年 9月 1 5日拜…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艺理论界巨子的王国维,其对文艺理论的建树主要是《人间词话》,而境界说是其主要贡献。但是《人间词话》中有关对生活与创作关系方面的发人深省的创见也不容忽视。总结其观点,他认为创作来源于现实,并且主张对生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描摹;同时,创作又是通过现实表达作家理想,要上升到艺术真实;其次,他强调对艺术真实要有正确的理解;最后,他认为最完美的作品是作家理想与生活真实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即他所说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1998,(2)
撇开外界的困难,有些人认为,《世界遗产公约》发展得不够快,没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没有起到保护名胜的作用。干达博物馆与文物局局长埃夫莱姆·卡穆汉吉尔博士是他所管辖领域的专家。他认为,《世界遗产公约》中的一些条款应该收进他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诗意画又叫命题画,渊源流长,属文人画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文学化的表现形式,其博大精深的美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绘画的基本特征,是独树干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诗意画发展简述汉魏以来,中国画逐步走上了文学化的道路。汉代刘褒画《诗经》中的《北风》诗与《云汉》诗意,使观者感到《北风图》凉,《云汉图》热(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东晋顾消之以曹植《洛神赋》为题材,创作了《洛神赋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采取分段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人神之间的眷恋、哀怨的情思以及似有还无的梦幻景象,通过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曹禺创作了自己唯一的一部工人电影剧本《工人田小富》。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他延续电影创作的想法。但长期以来,这个剧本并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这也间接影响到对曹禺笔下工人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工人问题不仅是剧作家的创作能力问题,也是他们的政治态度问题。曹禺从电影《桥》中获得的启发,也为他的这次创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