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善瑎 《科学通报》1987,32(9):688-688
河外致密射电源中的视超光速运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体物理现象。最近的观测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视超光速源3C345中测到了一个新的结点C_4,刚从星系核中运动出来。它不仅以视超光速运动,而且它本身的膨胀也是视超光速的。所以这是一种双重视超光速现象。如果我们用相对论效应来解释视超光速现象,那末这种双重视超光速现象,本质上就是一种双  相似文献   

2.
林左鸣 《自然杂志》2010,32(6):353-359
  立足于以信息态为基础的容介态理论,对时空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后可以得到如下认知:时间是物质从初始运动到终止运动的度量,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初始到终止而连续增量的空间概念值,是不可倒流的;物质态空间是运动着的,只能以直线(或径向)的趋势,作膨胀或收缩运动;时空并非一体,时间不是三维物质空间的更高维度。光子中单奇子的统一互变特性决定了光速不变,也决定了物质的能量只能使物质运动速度达到光速。光子粒子接收了外源信息,完全变成信息粒子的运动速度就会远远超过光速;以信息态能量速度运动的效应能量可以使物质的速度超过光速。所以人类不能穿越时空到达未来或置身于已经过去了的真实社会之中,但可以通过超光速飞行去追赶过去了的事物的信息影像。  相似文献   

3.
《超光速膨胀现象》一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超光速膨胀现象的观察结果,以及对此现象的两种解释,即相对论束流模型和引力透镜解释,最后还简单地讨论了超光速膨胀现象与快子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超光速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艾小白 《自然杂志》2001,23(6):311-316
本文论述了人类研究超光速运动的历程及存在的有关问题;指出了考虑虚数“i”作用的情况下,狭义相对论原有的框架内巳包含了超光速运动的理论,而闵可夫斯基时空性质更深刻地揭示了超光速运动与时空的若干特点且不违反因果律;猜测量子远程通信的物理本质与德布罗意波这种光速运动有联系,建议设计实验测量德布罗章波的相速度并深入研究波粒二象性这块物理学中尚未完全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推广的伽利略变换出发,统一地处理了亚光速运动和超光速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求得了速度变换,长度收缩,时间延缓和事件之间的间隔等运动学公式,以及运动粒子的质量,动力学方程,质能关系式,质量,动量,能量和力的变换式等动力学公式,并且阐明了这些公式及其所涉及的量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辽复 《科学通报》1984,29(23):1422-1422
最近中微子天体和其他透明天体的引力透镜效应被广泛地讨论。在讨论引力透镜的观察效应时,有人提到象的运动速度放大的可能性,而观察上目前已陆续发现几个类星体和河外星系的超光速膨胀,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模型。看来超光速膨胀的机制问题还很复杂,本文将一般地从理论上分析引力透镜引起的超光速膨胀。这个研究适用于光源在透镜  相似文献   

7.
“微类星体”似乎比光速更快天文学家首次测出银河中表面上比光速更快的气体喷流运动。以前,人们认识到,只有在遥远的类星体和活动星系中才存在着“超光速的运动”.巴黎Saclay学院的费利克斯·米拉贝尔(FelixMirabel)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路易·...  相似文献   

8.
有比光速快的速度吗?在太空中,一大团气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了光速?这听起来就象科幻小说一样。但是,几年来,天文学家们已知,在遥远的垦系中心有物质猛烈地喷射,这些喷射的速度可能是光速的几倍。现在,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在我们自己的这一星系中也有同样的现象。由于...  相似文献   

9.
光的群速度操控在全光信号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超灵敏传感以及时间隐身等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利用布里渊激光振荡结构在光纤中实现超光速级联传输,实验证实超光速信号和普通光信号一样可以通过级联或中继来提高信号的时间提前量.实验显示,高斯光脉冲信号在两个单频布里渊激光振荡腔中级联经历了负群速度超光速传输,实现超光速传输距离及时间加快量的有效增加,最终实现了365.8 ns的信号加快.该级联方案为进一步实现长距离大信号加快量的超光速传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科学24小时》2013,(11):21
<正>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光速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光速有多快?每秒299781.819008千米,以光速从地球到月球只要1.2862秒,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虽然,目前我们无法实现超光速飞行,但我们已经能够成功地"控制"光速。来自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电磁感应透明效应的技术,成功地将光"困"在晶  相似文献   

11.
1934年苏联科学院物理所发现了电子在介质中超光速运动时的发光,后来就称为瓦维洛夫——切连科夫辐射。1937年塔姆和弗兰克解释了这奇特现象的本质。三位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弗兰克和切连科夫由于发现与解释了瓦维洛夫——切连科夫效应而被授予诺贝尔奖金。瓦维洛夫——切连科夫辐射是超光速光学的首例,因而在当时仿佛是孤立于所有的物理现象之外的奇特现象。所以这课题当年  相似文献   

12.
利用Z扫描方法研究了普洱茶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发现普洱茶水溶液在连续光下具有很高的非线性折射率, 与CS2相比高达6个数量级, 尤其是在普洱茶水溶液中观察到了光速减慢到超光速的转换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了光波位相耦合色散效应导致光速变化机制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同轴准一维光子晶体中光子带隙和光子晶体缺陷态的电磁波群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 在准一维光子晶体中, 存在群速度超光速现象; 在光子晶体缺陷态, 缺陷的色散可导致极慢的群速度, 呈现“慢波”. 传输线等效模型和传输矩阵模拟分析也表明, 同轴准一维光子晶体在禁带频域, 存在群速度超光速现象; 在同轴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后, 缺陷的色散可导致极慢的群速度,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也表明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一些河外射电源(包括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射电资料表明存在超光速表观膨胀,这种新奇现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理论解释甚多,六十年代起开始活跃的超光速问题的理论研究,一般都重视了与狭义相对论相协调,但仍有争议。而按照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5.
让光速变慢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造出了超几倍音速的飞机,磁悬浮列车能以几百千米的时速行驶,但是,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对人们来说是否那么神秘,那么可望而不可及?科学家们在光速面前难道就永远无所作为吗?能不能让光速慢下来听人摆布呢?能!最近,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让光乖乖听调遣,竟然将光速降到了最低每秒17米!让光速由每秒30万千米骤降到每秒17  相似文献   

16.
传闻一华裔物理学家在一次实验中把光速提高了300倍。众媒体直言:"这个实验直接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光速恒定’挑战,并将动摇如今的物理学大厦……"云云。这个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不过实验本身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物理学自身发展及相关方法论的机会。实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人类在认识自然、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历经曲折.正是实验方法在科研中普遍、系统的运用,才使人类的科研步伐大大加快。从那著名的比萨斜塔坠落的两个铁球到α磁谱仪的升空,从阿基米德的澡堂狂呼到超导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突破——科学实验,在科研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科学的本质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以经得起重复实验的检验。反过来说,重复实验所获得的同样结果可以称之为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理论的物质基础.如果这个"超光速"实验真的可以  相似文献   

17.
沈惠川 《自然杂志》1995,17(4):242-243
非局域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承认物质粒子的质量和能量(全部或大部分)局限于一小范围内,即粒子是“不成形”的;(2)允许信号传播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因而有时将“超光速”作为非局域性的一种狭义表述;(3)空间分离事件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包含了Bohr“整体性”的全部内容.在这三方面中,“相关性”是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从小接受的观点一直是: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的速度会比光速更快。但物理学暗示,光子有可能输在终点线。1宇宙膨胀这是宇宙突然变大的假想时刻。为了这件事的发生,时空的膨胀速度必须是光速的许多倍。这并不违反物理学法则,因为宇宙速度这个限制只适用于在时空中运动的物体,而不适用于时空自身的运动。宇宙膨胀是否真的发生过,迄今并不清楚。然而,空间膨胀正在让遥远的星系看上去不断远离我们,而且离开的速度是光速的好几倍。  相似文献   

19.
超光速探索中的困惑--相对论有关问题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葹 《自然杂志》2004,26(2):95-98
介绍近十几年来超光速实验研究的结果以及凭借经典物理理论和量子力学原理对实验结果所作的解释;指出超光速探索中因"量子理论之佯谬"所引起的困惑;说明此探索的未来发展对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进一步结合可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 1 9世纪末迈克尔逊 -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冲破牛顿力学框架以来 ,物理学在 2 0世纪取得划时代的进步 ,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疑难问题。到了 2 1世纪初 ,更有不同实验室报道了一系列“超光速和亚光速”现象 ,这些实验如果属实 ,那无疑将抽掉相对论的根基。杨本洛教授有鉴于上述情况 ,提出了对自然科学体系进行历史性和全局性梳理的问题 ,并已出版了多本专著。这些专著中有大量的数学推导 ,不是作为定位在高级科普的本刊所适宜介绍的 ,但其中包含的基本哲学理念 ,则是本刊读者感兴趣而需加以关注的。由此 ,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 ,本刊特约杨教授撰写这方面的系列文章 ,陆续刊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